生命的联结——亲子分享沙龙
- 来源:心探索·分享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亲子,瑜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6 08:42
陈蕙:资深瑜伽教练,中国第一位孕产妇瑜伽的推广人,著有《孕妇瑜伽》,现居加拿大蒙特利尔
新浪微博@陈蕙
粲然:作家,亲子共读推广人,著有《你是世上最好的妈妈》、《骑鲸之旅1、2》等,现居厦门
新浪微博@粲然
DinDin:瑜伽生活精选平台hiyoga创始人
新浪微博@丁希璇
赵晓梅:《心探索》杂志执行主编
新浪微博@七月佛晓
晓梅:想问下策划这次沙龙的DinDin,为什么把主题定为“生命的联结”?
DinDin:瑜伽在梵文本义里就是联结,结合的意思。今天是一个亲子沙龙,大家都知道,宝宝在妈妈怀里孕育的时候,母子之间非常直观的联结,就是脐带。所以在定主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确定了“生命的联结”。
晓梅:陈蕙老师是资深的瑜伽教练,想问问,你在生活中是怎么落实瑜伽的联结与平衡呢?
陈蕙: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瑜伽,或者说,瑜伽本身它就是一种生活。最简单的,我们坐在椅子上,在和椅子联结,在和地面联结。张开嘴去吃东西的时候,在和食物联结。更深的呢,我们在和太阳联结。因为食物是通过太阳,通过雨露生长出来的。不管向内还是向外,我们一直都在联结。所以我并没有刻意地说如何把瑜伽中的联结放在生活中,而是在每一时每一刻都怀着感恩的心情,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宇宙给与我的。
晓梅:就是说,我们跟万物是一体的。我想起粲然曾说,亲子共读的重点不是在于读,而是你和孩子在一起共度的亲密时光。粲然写过童话,想象力丰富,你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句话还原成一幅画面吗?粲然:那我就讲一个小故事吧。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是他开始确立自我的一段时期,他会有脾气、有情绪。当时我们在读一本书《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地生气》,讲一个小女孩,跟姐姐抢玩具,姐姐把她推到在地上,她就很生气,跑到家后面的大山上,爬上了一棵树。我看过很多关于疏导儿童情绪的书,我很喜欢那本书里的一个画面:菲菲坐在树上,很小的背影,可以看到整个港湾。那一页有句话——这个广阔的世界安慰了菲菲。然后她觉得气消了,就爬下山,回家去了。我很喜欢这本书,它把我二、三十年才想明白的一个道理,广阔的天地如何去包容个人的情感,产生这种联结的关系,用一句话就传递给了孩子。
对于很好的绘本,有一个方法就是带着孩子来演读这本书。我们家住在厦门海边,米尼每天都对着大海。我们当时就讨论了一下,对于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什么才能代表广阔的天地?
厦门万石岩有座山,山上有索道。索道到峰顶有二十多分钟,快到山顶的时候,视野突然打开,能看到整个厦门的海湾。我们在索道上面的时候,就翻开那本书,到了峰顶的一刹那,正好读到——这个广阔的世界安慰了菲菲,也安慰了米尼。不知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能不能理解个人和天地的这种情感的投射。那一刹那,天地给孩子的冲击感,可能就像现在我坐在瑜伽垫上一样,战战兢兢,却是一个崭新的体验。
晓梅:粲然说的特别形象,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天的主题是联结,我想说说触摸这个话题。我看过一个资料,说所有的温血动物,从生下来开始,就有被触摸的需求。有的孩子有皮肤饥渴症,就是因为从小被爱抚得不够,所以会出现无缘无故地哭闹、睡眠不好、发育迟缓,包括爱啃玩具、啃指甲。我想问问陈蕙老师,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的个性,以适应竞争的社会,会在孩子哭或需要拥抱的时候,刻意把孩子晾在一边,让他冷静。作为一个母亲和资深的瑜伽教练,你怎么看待这种做法?
陈蕙:我非常不赞成这种做法。在我个人的亲子教育中,一直都运用亲密育儿法,在我的教学当中,不论是孕妇瑜伽还是亲子瑜伽,也都非常强调触摸。上过我课的同学都知道,我会让孕妈妈用手来抚摸腹部。在抚摸的时候,不仅是你自己皮肤和皮肤的接触,更是一种把你掌心的温度传递给腹部,把你的爱和呼吸向内传递的一个过程。和婴儿的相处中,也有很多触摸的交流。孩子出生之后,很多家长会说,让他哭,不要去抱他。可是,婴儿不会说话,哭就是他的语言。如果你不去理会他,他会觉得自己所有的表达都不被重视。可能他会成为一个很乖的孩子,但却是一个垂头丧气的孩子。
晓梅:陈蕙老师的分析很专业,而且又有母亲非常体贴的感受。作为作家和母亲,粲然打动我的是她的真实。记得她在微博里说:“谁说出了书,做了讲座,就不能袒露作为一个母亲的困惑?成长布满了琐碎的失败。在成长的路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称为专家。”这就是粲然,她不迷信专家,也不把自己塑造成专家。但粲然有一个困惑就是,米尼有时会被别的小朋友打,你是怎么处理幼儿间的这种行为,又是怎么安慰米尼的?
粲然:米尼现在三岁,正好是进幼儿园,建立自己社交圈的时候。其实孩子的“打”跟大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无法发泄情绪,不知道手要落在哪里,所以就会有一个着力点,米尼恰好就是那个着力点,他有两个很好的朋友,很喜欢在他身上发泄情绪。我可能比在座的妈妈都要软弱,第一次遇到这种事的时候,浑身发抖,跑去给先生打电话。
这件事对我而言也经历了一个心理历程。晚上我们两个人卧谈,用心理复述式的故事接龙,他告诉我,其实他不介意被打。比如,有一条路,他去寻找他喜欢的东西,如果路上遇到一个打他的人,他会闷不做声地走过去。
在成人世界里,我们受的教育是非黑即白的,善的东西你要去讴歌它,恶的东西你要去阻止它。但是后来我在陪孩子经历很痛苦的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就发现所有东西都是自自然然的,你不知道是恶在支撑这个世界走下去,越变越好,还是善在支撑这个世界越变越好。所以你只有很真实面对心里的恶,让它毫不遮蔽地流淌出来,然后去支持去肯定孩子心里的善,这样才能转化为真实的智慧。
观众:我想请教一下,2到3岁的小孩,老是打别人,该怎么办?
粲然:我是一个被人打的孩子的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打米尼的那两个孩子的父母帮了我很大的忙。一开始,我有股怒气,所有被打的孩子的父母都会有这样一个逻辑——你的孩子打了我的孩子就是因为你没教育好。后来我发现,他们的父母也很痛苦,他们害怕孩子戾气太重,会被周围的人不接纳,就像我有一个沙包儿子,也怕他被欺负,被这个世界不接纳。
现在我就用情绪认知的方法,每当他有情绪的时候,让他认识到这种情绪是害怕是嫉妒还是愤怒。2到3岁的小孩打人,如果不是溺爱、纵容,那么肯定是他还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情绪。比如米尼,他不会打人,但是他会摔东西。这些表现都是因为他现在还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包括大人也一样,当我们伤心、愤怒的时候,可能会砸墙,会扑到喜欢的人的怀里哭一场。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法跟情绪在身体里融合交流。当孩子能够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的时候,就能够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打人的次数。
陈蕙:我补充一点,首先要恭喜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要更强壮一些,他有力气去打别人,能够打赢别人,这是他身体好的一个表现。从这点来看,他更适合做有力量的运动,比如跆拳道、武术。你不用担心他学了这些之后会不会更容易去打别人,因为他的身体找到了一个出口,他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而不会再用打架来发泄体内多余的能量。
DinDin:这个世上有打人的人,就一定会有挨打的人,但不是说打人的一定是胜者,挨打的一定是弱者。你要去观察孩子的情绪,比如我的女儿橄榄,也会遭遇和小伙伴的争执,但她能很快从这种占下风的状态中出来,她自己并不纠结,这就没什么问题。我很赞同陈蕙老师说的,可以把他打人的这个特质转变成他人生中可以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不是当作一个缺点来对待。
晓梅:有句话说,人与真理之间的最大距离,只差一个故事,所以你得聆听。三位嘉宾都是有故事的妈妈,我很想听听她们的故事,而不只是专家的建议。我们先从陈蕙老师开始。熟悉陈蕙的朋友都知道,她是经历过大的挫败和痛苦的妈妈。我想问问陈蕙,你现在变得这么优雅,这么美好,你是怎样把痛苦变成养料的?
陈蕙:真的像晓梅说的那样,我的生活是有一段非常痛苦的时光的。我从小到大一直是优等生,参加各种活动,总是第一名。后来的工作、结婚都非常顺利,孕期也很顺利。儿子墨墨出生后,医院给宝宝的评分是十分,非常非常地好。可是,在生完孩子的一个月内,我发现墨墨的拳头攥得非常非常地紧,甚至我们洗他的手,都要用小棉签伸进手心里。出生第42天回医院复查的时候,医生第一句话就说,这孩子畸形。我说,为什么?他说,脑瘫。我问,脑瘫怎么办?他说,活不到一岁。我当时站在那里,天昏地暗,连死的心都有了。因为我一直都在看育儿方面的书,知道脑瘫孩子的眼睛不像墨墨那样,他的眼睛是很灵动的。所以我当时就觉得,他不是脑瘫。最后在积水潭医院确诊,他是先天性的关节挛缩。而且他这种情况算是比较轻的,一般孩子会蔓延到脊椎。
这件事发生之后,我很伤心。当时先生在日本留学,我就想,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那么顺,却在我最在意的人身上给我一个这样的打击?那天我哭了整个晚上,墨墨一直在我身边,半夜醒来,他就开始笑。墨墨出生前三个月基本没怎么哭过,看着他笑的时候我就想:每个孩子的笑都是一样的,其他方面却是不同的。其实没有什么,他不过是手跟别人不同而已,每个孩子的手不都不一样吗?只要我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他,用不同的方式去锻炼他的手,他一定是可以正常成长起来的。所以我的第一阶段是认为,他的手和别人是不一样的,而每个人的手都是不一样的。
再后来,就有点像粲然说的亲子共读。
墨墨两岁半的时候,我们读了一本书叫《TheVeryUglyBug》,一只非常丑陋的小瓢虫,看到鸟要捕食,这时绿色的大青虫爬在绿叶上,于是鸟看不见。它又看见其他的小虫子有很大的翅膀,可以很快地飞走。这只瓢虫就想,我要像别人一样,于是他给自己带上了绿色的面具,给自己粘上了很大的翅膀。但正是因为这样,鸟很轻易地发现了它,向它冲过来。它一下揭掉面具,露出本来的样子。那只鸟被它丑陋的样子吓了一跳,心想,这么丑,一定不好吃,调头走了。于是,这只瓢虫用它本来的面目救了自己。后来,一只比他更丑的瓢虫爱上他,他们结婚,生了一群比他俩还丑的瓢虫。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是,我爱我现在的样子(IlovethewayIlook)。墨墨看了之后,一直在重复最后这句话。有时候我们在街上,有的外国人看了他的手就说,哇,你的手好酷哦。他说,对啊,我爱我的手。于是我的认识就到了第二个阶段,他的手没有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虽说如此,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考验和不方便。比方说,他不能自己扣扣子,裤子都是松紧带的,到现在他还不能很干净地擦大便。但我们一直在训练他,他的口袋里永远备有湿纸巾。我觉得,所有一切都是可以克服的,最重要的是,你要爱你自己的样子。
晓梅:陈蕙老师说的非常感人,记得她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双手也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每个人都要长成自己的样子。刚才聊到成长的挫败,粲然也有一个困惑,因为米尼的爸爸是在北京工作。三岁的米尼对于爸爸不在身边会有一些反应,比如不接爸爸电话,追着别人的爸爸。粲然说,有时她会有那种单亲妈妈的感觉,对孩子有种愧疚。作为双重父母,粲然你是怎么解决孩子跟父亲联结这个问题的?
粲然:其实解决孩子的问题,根本上说是对妈妈自己的一种救赎。我先生通常会两个月待在北京,一个月回来专心带孩子。我是一个在哪里都可以过得很好的人,不会在意丈夫不在身边。但孩子三岁以后,开始有自我意识的萌芽,他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像他不需要爸爸,但是跟别人的爸爸很亲。这种反应是他和我共情的一种投射。因为我表现得不是很需要,所以他也觉得他不需要,但他又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就去找别人的爸爸,跟别人的爸爸玩得特别好。
带孩子的过程你会不停地发现自己身上所忽视的问题,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特别自大,小聪明。后来我们就通过各种方法去修正,包括带他到北京去看爸爸工作的地方。有次爸爸打来电话,我问他,你要不要听电话,他就接过电话说:爸爸,我爱你,我非常爱你,我需要你,说完他就哭了,他爸爸说,我也爱你,我快回来了。我们默默地等他哭完,然后就把电话挂了。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一个人怎么去跟另一个人联结?是要自己很坚强?还是自己很虚弱?这个度怎么来把握?这可能是每个人一辈子的课题。
观众:孩子有时不想吃东西,会吐出来,或者吃饭的时候踢踢脚,我老公会去拍他,我不喜欢大人阻碍小孩自然的身体反应,所以就和他有分歧。
粲然:每一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以前我一直对隔代教育有警惕,甚至想如果自己带孩子,肯定会带出一个完美的孩子。但扪心自问,这是一个伪命题。在孩子可不可以在地上爬这样的问题,我和父母也有分歧。有段时间,我们家就处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气氛,我爸我妈时刻警惕着米尼,我时刻警惕着我爸我妈。
新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全然地接纳孩子,全然地爱孩子,但是反过来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不能全然地接纳我的家人,全然地爱我的家人,那孩子长大之后会发现,他面对的是一个全然爱他的妈妈,和一个对全家都负隅顽抗的女儿或妻子。我觉面对这样的问题,惟一的出路就是,你去接纳你的先生。一个家人的教育方式不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家人之间那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方式却会给孩子造成一个紧张的育儿环境。
DinDin:你的小孩,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全都是复印机,如果想明白了这件事,就不再会去苛求孩子。另外,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孩子,他有爸爸,有爷爷奶奶,有外公外婆,他们都不是完人,而孩子身上就流着这些人的血脉。要接纳了这一点,你就会放松下来。
很多妈妈会陷入一个问题,她是家里所有育儿环节的审判官,这会导致身边的亲人不知道如何去爱你的孩子。我做的也不够好,不过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教育不是教育别人。如果你是一个很好的妈妈,你会影响你的先生,你们对孩子的态度也会传递给你的爸爸妈妈,然后形成一个和谐的气场。
晓梅: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尤其孩子。说回“联结”这个主题,除了母子连心,夫妻之间的联结也特别重要。比如像墨墨的手出现这种情况,有些男人自尊心很强,会觉得我的血脉为什么是这样的,可能会迁怒于女方,或者内心的自卑感让他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逃避,寻找另外的伴侣。但另一种可能是让彼此更有凝聚力。想问头号陈蕙,你和何方因为这件事有过分歧吗?
陈蕙:在这方面我们没有过任何分歧。当时他一知道这个消息,就第一时间从日本回来,陪着墨墨做各种检查。他对我说,没关系,我们会找最好的医生给他动手术。当时我在北京有瑜伽工作室,正和合作伙伴找场地,准备开一个瑜伽馆。于是很果断地把工作室关了,他也把工作处理好,然后我们就去加拿大了。
出国的时候,我们的事业正在走上坡路,很多人说,你为你儿子的手做出了牺牲。我说,没有牺牲,这就是父母应该做的,你只是承担了你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说牺牲,等于一辈子有个人在欠着你,事实上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欠你的。
观众:我是独生女,从小父母比较娇惯,和先生吵嘴的时候,他说一句,我就回一句。六岁的女儿很乖,每次我们吵架的时候,都会给我倒杯水,给他倒杯水,很努力地调和。但争吵对她伤害还是挺大的,晚上她会说梦话,会叫喊。我就很后悔,但每次吵架我都忍不下这口气,我不想当个受气包。请教三位老师,有什么好的办法?
粲然:我觉得不需要忍,没有什么忍是可以把情绪压制住的,就算你忍了,这种情绪还会在其他方面,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哪怕你现在不表现,慢慢地你也会变成一个“下毒者”,或者半夜把你丈夫谋杀了(笑),它一定会有一个爆发点。所以,你必须很真实地面对自己。印象里,我爸我妈的感情一向很好,但我十岁那年,他们吵过一次。那次对我来说很可怕,全身冰冷。孩子遇到父母吵架,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而导致父母吵架,另一种就像我当时,认为自己能够把这件事摆平。
我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都觉得他们马上就要离婚了,但发现他们过了很久,直到后来才恍然大悟。所以,要给孩子一个解释,来摆脱那种幻想和手足无措。我觉得所有夫妻都会吵,没有不吵的,你的家庭是健康的(笑)。
陈蕙:很多人问,你和先生是不是从来不吵架?其实,我们每天都会吵。我们的争吵不是斗架,而是对事情有不同的意见,会有争执。有一点,我们不说过头的话,也不说伤害对方的话。我们也从来不会背着墨墨有情绪上的冲突。争执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让孩子认为“我的爸妈从来不吵架”,可当他长大后会发现生活并不是这样的。
另外,我对身体比较敏感,在情绪起来的时候,我会觉察身体的哪一部分先紧张,有时候是胃,有时候我会双手蜷曲,有时候我会咬指甲。这时候我会问自己,需不需要把这个动作停下来,还是继续发泄自己的情绪?
我和他父亲还有一点共识,在孩子睡觉之前,以及晚饭时间是绝对不争吵的,不把负面情绪带到他的夜晚之中。我们会在白天的时候,当着他的面去协调,他会知道父母用一种平和的方式把这件事情解决了,那么解决之后,就过去了。
DinDin: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父母,人都有七情六欲。感谢女儿橄榄的到来,因为她的到来,我们两个才变得更好。夫妻争吵,女人通常有个症结就是“这口气我咽不下去,不管是对还是错,你要先给我道歉,你示弱了,我就开心了。”我曾经也是这样,但是后来,我就对自己说,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有一次过得了了,就发现其实没那么难,你可以试一试。
陈蕙:还有一个方法,我经常教给我的学生,说是“驯夫术”(笑)。男女一定有别,阴阳一定有别,既然你是女性,你要先示弱,只要你一示弱,对方一定会示弱。所以当争执到实在不行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亲爱的,我爱你,可是我真的好伤心。我这么一说,他马上和我道歉,真的(笑)。
观众:怎样和孩子进行绘本阅读,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粲然:我觉得在绘本阅读中有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就是演读,我之前提到过。米尼现在三岁多,已经读了几百本绘本,大部分都已经忘记了,但是那些美好的描述和经验留了下来。比如整个世界安慰了菲菲,也安慰了米尼;比如烤地瓜噼里啪啦的那种香味;比如一个小男孩去寻找父亲,他的那种孤独感。他会在阅读中体会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温暖的情绪,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所以我觉得这是读绘本最美好的,就是你和孩子一起经历爱的时光。
晓梅: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半小时的沙龙就要结束了,感觉一切才刚刚开始。我非常喜欢一句话,相遇就是互相抛一个种子。今天很开心能和三位嘉宾和那么多的朋友在一起。虽然沙龙结束了,我相信我们还会以另外的方式在不同的时空继续联结,以爱的方式,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