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变慢了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融资方式,金融管理,经营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27 09:24
最近,一些做企业的朋友纷纷开始不约而同地抱怨,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议价能力越来越弱了,甚至是合作了很长时间的银行,也向他们摆出了“别跟我议价,爱签不签”的态度。
本刊对此也进行了一些调查,走访了一些企业和银行,结果不但发现这些企业家所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而且还有一个与往年相比非常反常的现象出现。
以往因我国的融资方式主要以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而企业的财年一般是自然年,故企业一年的经营计划一般在年初就确定了,所以,多年以来,企业和银行都习惯了年初议定贷款合同的惯例,甚至很多银行都出现过年贷款额度在每年的一月就能用到70%以上的情况--但今年的情况却截然相反,超过30%的都不多。
对此,银行做信贷的客户经理们则普遍表示,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的原因是太多的中小企业对风险重视不够,对贷款上新项目想法没有规划,甚至有的企业敢于向银行提出额度超过其资产总额200%的贷款要求,所以不敢放贷。
也许,银行的客户经理们说的是事实--但这不能解释,企业为何感觉银行几乎一夜之间“变脸”背后的原因--同样的做法,同一批人,为何过去可以,现在不可以?
本刊以为,原因只能有一条,那就是央行和金融管理机构都从宏观角度上意识到,以往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不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真的来了。
在过去十年,我们身边的企业家们大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几乎是做什么成什么,做零售的可以转地产,做铸造的可以干钻机,一些小炼油厂都从“催裂化”、“迟延焦化”工艺,跑步发展到“加氢”甚至是“烷基化”工艺--这些企业家们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概念,没什么是他们干不成的。
但他们可能没想到,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大发展的十年,整个经济环境就好像一部快速上升且封闭良好的电梯。电梯里的人哪怕是卧着、趴着还是倒立,总会以一个整体上升的姿态向上走而不会掉下去--尽管帮助他们上升的也许并不是他们的经营策略,而是大环境这部电梯。
这不但造成了他们对风险管控意识不强,而且还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那就是只要我去做,就一定会成功--这也许正是民生银行等向小微企业贷款最积极的那些银行,放弃“三家联保”转到“五十家商会联保”政策的真正原因。
企业家们也许从现在开始,要好好想想在“电梯”变慢了,四周不再有完整的“保护墙”的情况下,如何规避经营风险,让自己尽量不要掉下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