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极进发

  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相继来到南极进行大规模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2013年11月7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执行为期155天的科考任务,而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2014年2月8日上午,中国国家海洋局宣布,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建于1985年,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在该岛上,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9个考察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2平方公里,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夏季可容纳约60人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等。

  站区是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于1989年,是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处南极圈内,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不远处还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中山站内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相比,更寒冷干燥,也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36.4℃。站内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行初步分析研究。站内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昆仑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昆仑站的主体建筑内部由11个工程舱拼成,科考站分为内部功能仓与外部保温层两部分,内部功能仓由若干个可独立运输的工程舱拼接组成。

  中国南极昆仑站站区计划总建筑面积558.56平方米,考察站建成后,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泰山站

  之所以把今年新建的南极夏季站命名为中国南极泰山站,是因为泰山为我国五岳之首,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也寓意坚实、稳固、国泰民安等。

  在南极充满梦幻的冰雪世界里,远远望去,泰山站圆环形的外表犹如一个耀眼的中国灯笼,这种效果也是设计师们的初衷。不过,富有想象力的网友们却将其称之为“降落在冰封世界的UFO”。

  除了视觉上的效果,环形结构视野开阔,能减小风阻。另外,主体建筑架空离地,可避免飞雪在迎风面堆积。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是一座中继站,对进一步保障南极内陆冰盖地区的科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链接:那些极具特色的南极科考站

  新伊丽莎白公主站(比利时)它是南极冰盖上第一座零碳设施,采用一套复杂的能量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它的52千瓦太阳能发电组和54千瓦风力发电组。站内每件设备的每个电源出口都被排号,根据优先程度供电。

  康科迪亚站(法国、意大利)这个考察站为在极端条件下长期居住而设计,是少数几个全年都有人居住的南极内陆考察站之一,它的鼓状外形能让热效率最大化。

  哈利VI(英国)研究者们在这座考察站连续工作了54年,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记录。因人类所致的臭氧层空洞就是最先在这里被发现的。诺伊迈尔Ⅲ(德国)总重2500吨的诺伊迈尔Ⅲ由16条腿支撑,每条腿内都安装有电脑控制的液压千斤顶,可以根据下面冰层移动不断调节,防止结构变形。

  阿蒙森-斯科特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是南极内陆最大的考察站,可以容纳150名科学家和后勤人员,花了12个夏天才建成。考察站形状像一个机翼,由36根“高跷”支撑,风在考察站底下加速,可以防止雪的堆积。

  文 本刊综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