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档期时,在谈什么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档期,电影,电影市场,换档
  • 发布时间:2014-04-02 15:57

  在成熟电影市场,电影档期有很强的规律性。相比之下,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市场,档期充满变数。有些规律一两年之后便不复具备参考性。在规则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从业者既尊重档期,又企图驾驭档期。往好听了说,这是灵活处理,往不好听了说,就是混乱无序。

  “换档”和“扎堆”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换档”成了电影市场中的一种常见“玩法”。

  拿2013年的“七夕档”来说,《宫锁沉香》早早确定了8月13日(七夕当天)的档期。而《小时代2》原本计划在年底贺岁档上映,但影片引起的巨大争议和影响最终让片方临时决定改档8月9日,以便趁热打铁。而随着《一夜惊喜》《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相继选择在这一天首映,《小时代2》又在7月29日火速将档期提前至8月8日,随后《风花雪月》也宣布将档期提前一天。

  换档游戏是从2008年末的贺岁档大片开启的。当时《梅兰芳》突然宣布提早一个礼拜上映,逼得“左邻右舍”纷纷换档。《女人不坏》往后调了整整两个礼拜,又撞上三天之后上映的《非诚勿扰》。自此,“换档”逐渐成为市场潜规则。

  与此相反,《泰囧》的换档却被业界视为明智之举。影片之前一直宣传的是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但却遭遇了《大上海》和《血滴子》两部大片的前后夹击。2012年11月20日,光线传媒宣布将《泰囧》档期提前到12月12日。结果如何,所有人都知道了。

  《失恋33天》的“以小博大”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但它还有一个成功原因人们提及得不多,这部电影从关机发布会上便宣布瞄准2011年的“光棍节”档期,此后一直没有改动过。而其他国产片面对同期上映的《铁甲钢拳》《猩球崛起》《丁丁历险记》等进口大片纷纷避让,使得《失恋33天》成为当时一枝独秀的国产片,也是笑到最后的大赢家。而同一幕后团队制作的《等风来》却几次调整档期,影响了影片的正常营销宣传,最后的市场成绩只有7000多万元,远不及前作。

  造成片方不得不考虑换档的,往往是档期扎堆。

  成熟的大档期市场容量大,是大片的兵家必争之地。暑期档、贺岁档的时间跨度都长达两三个月,各种类型的影片都可以找到生存空间。2013年以前,一众国产大片竞相扎堆成熟档期,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同日上映。2012年贺岁档,《大上海》《血滴子》《十二生肖》也几乎是前后脚上映。2014年大年初一,《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前任攻略》《澳门风云》四部类型各异的影片同天上映。《澳门风云》这样的主流类型电影如果不挤在大年初一与合家欢电影竞争,会不会更有利?假期结束后,《澳门风云》的上座率不降反升,排映场次也随之回升,证明了主流类型片更适合日常观影。

  而整个2013年最突出的现象是,大片暂时回落,中小影片崛起,这也带动了新的市场现象出现:热门大档期相对冷淡,竞争力不足,而小档期却扎堆得厉害。这让本来就不大的市场空间变得更加拥挤不堪。

  光棍节档期,同天上映10部影片,严重超过影院负荷。即使一个影院拥有10块银幕,每个厅排一部新片,也会挤占掉原本正在上映的影片的市场空间。而且,10部电影中有4部都是都市爱情片,类型雷同。最后,好莱坞超级英雄片《雷神2》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是对“光棍节”这个档期的嘲讽。2014“情人节档”,也出现好几部都市爱情电影,但除了《北京爱情故事》,其他影片票房成绩平平。影片本身的质量、话题性,才是大于一切营销手段的核心竞争力,这话虽然是老生常谈,却似乎总是需要强调。

  “乱档”背后

  档期混乱的背后至少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电影内容的严重同质化。乐正传媒CEO彭侃说道:“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家都想挣快钱,复制成功案例。比如当年《卧虎藏龙》之后出现了大量古装武侠电影;《失恋33天》则带动了一批中小成本爱情片。造成跟风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热钱涌动,影片投资制作缺乏专业性。”

  爱情片都希望在情人节上映,但同类电影太多,情人节空间不够,于是七夕档、光棍节档甚至白色情人节档都应运而生。彭侃认为,同类档期的泛滥是过度营销。“类似的概念用得太多,观众就没有那么期待了,会削弱传统情人节档期的吸引力。”而受访的两位院线经理却认为,同类档期多,可以让更多爱情影片的价值得到释放,对影院而言都是好事一桩。

  其实问题不在于爱情档期是不是太多,而是除了情人节档期以外,其他三个档期,由于缺少成功作品,都是概念大于事实。哪怕炒作成功了一次也还不算成功,除非每年都成功。

  第二是缺少档期协调机制,缺乏权威调研机构的科学论证。据专家介绍,美国有一个很权威的市场调查公司,叫做全国媒介研究集团,它来负责协调每年各大电影公司影片的档期。通过对观众的跟踪调查,每一年大电影公司的档期计划,调查公司就会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认知度和兴趣度。这种做法一是帮助电影公司评估电影营销是否到位,二是了解哪部电影的影响力更强。比如两部同类型电影要在同一个档期上映,尤其是大片,影响力比较弱的,电影公司和发行商可能就会换档期,推迟上映。

  北美是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六大公司控制了90%的市场,因此可以形成彼此制衡的关系。中国几大电影公司的制片发行规模还比较有限,市场不集中,太多小电影公司,因此协调档期比较麻烦。

  第三,院线的区隔体系没有形成。美国每年发行六七百部电影,院线市场都可以容纳,除了影院建设数量更多以外,还有赖于它的院线区隔体系。一公里以内的两家影院放映的影片不完全相同。而国内,由于院线的同质化竞争,一部电影在所有的院线都放映,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发行三百多部电影就已经拥挤不堪。国内影院的经营理念也相对比较粗放,不像美国,因为市场成熟,只有靠精细化运作才能保证几个点的利润率。因为影院的粗放经营,没有让它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反过来影响了片方的利益。

  第四,进口片档期的不确定性。国产大片不怕进口大片。分账大片的档期一般提前一个月定好,很少有变化。而且,正如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所言,“过去国产片看着进口大片定档期,现在进口大片看着国产片定档期,已经是进步了。”但是,国产片,尤其是中小影片面对“批片”的压力始终存在。因为即使是批片,制作成本也通常是五千万甚至上亿的量级,而国产中小片只有一两千万的量级。”由于进口片引进模式的限制,批片往往提前一周才确定档期,让许多同档期的影片措手不及。由于批片的档期不完全受发行代理商的控制,因此也难以进入档期商讨的范畴。王中磊就曾指出,2012年国庆档,《环形使者》的突然加入,让华谊兄弟的《太极》票房受到影响。

  警惕过度营销

  换个角度,换档也好,扎堆也好,都是重视档期的体现,相比起市场兴起初期的缺乏档期概念,已经是一种进步。现在,稍有电影发行常识的人都知道,周末和公共假期的票房会比平时高一些,通常发行商都会选择在周四、周五首映,先铺排氛围和口碑,周六日再迎来票房丰收。如果周末刚好赶上公共假期,就更有利。有些人造档期如“情人节档”“光棍节档”并非公共假期,如若刚好碰到周末,便是如虎添翼,假如赶上工作日,效果会打折扣。但是,仍然会超过普通单日票房。2013年光棍节是个周一,当天近5000万元的票房虽不算太出色,但也好过前个周一3020万元的成绩。因此,作为一个营销概念,档期确实会对刺激消费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当片方不断调档,拼命扎堆热门档期时,档期是否被高估了?还有哪些相关因素在影响影片的市场成绩?

  首先,影片本身是否贴合档期概念,这主要是对中小影片说的,对大片尤其是进口大片而言,无需考虑太多。《桃姐》与“三八妇女节”的氛围吻合,《北京爱情故事》适合情人节,《失恋33天》为“光棍”代言,这些都是影片与档期互相烘托的好案例。

  而《前任攻略》是一部爱情电影,受众是年轻人,选在全家欢聚的大年初一上映,在《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的夹攻下就明显吃亏。

  其次,只管档期合适,不考虑对手是谁也不行。同档期的竞争对手格局如何,是除档期之外最重要的因素。

  第三,档期内的市场空间是否充足。某资深业内人士指出,“‘七夕档’的概念最早是2005年《短信一月追》上映时提出来的。2013年,那么多电影都在“七夕”上映,结果票房好的没几部,因为片子太多,市场空间被挤没了,根本得不到太多排片。”2012年《寒战》大收2.4亿元票房,但它没有打出任何档期旗号。这部影片在11月8日上映,几乎占了个“空档”。

  档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过度迷信档期的现象确实存在。其实,许多国产片已经做出了好榜样。《北京遇上西雅图》在3月下旬上映,带热了春季影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在“五一档”上映,但它的PK对手是《钢铁侠3》。影片本身的品质、话题性始终是第一位的。

  [档期从何而来]

  “档期”的形成与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体系密切相关。第一,正是因为大制片厂体系才产生了所谓“类型电影”,反过来类型片又固化了观众的观影标准和欣赏习惯。其次,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会随时调整影片的类型公式以期迎合观众。久而久之,好莱坞电影深谙观众需要,并积极推出不同类型的影片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内上映,由此“档期”逐渐形成。

  美国的电影档期大约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五大档期”,也就是冬季档(新年的第一个周五开始至春假前)、春季档(春假开始至阵亡将士纪念日周末为止)、夏季档(俗称的“暑期档”,从每年5月下旬开始至9月4日为止)、秋季档(9月5日起至感恩节前)、岁末档(从感恩节前的周末直到新年)。在这些档期内上映的影片多与季节和所处的节假日、纪念日等的主题相结合,甚至有片方会根据不同档期观众需求,专门拍摄制作符合档期风格的电影;另一类是在五大档期之间,或者说在每个大档期高潮过后的低潮期间,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形成细分的市场档期,譬如新年档、3月复活节、5月阵亡将士纪念日、7月独立纪念日、9月劳工节、10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纪念日、11月的感恩节、12月的圣诞节档等,以上所有档期中最热门的两个档期是暑期档和圣诞档,是片商最重视的档期。

  1995年成龙的动作喜剧《红番区》在大陆上映,首次为国内电影业带来“贺岁档”的营销概念,其后1997年,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顺势而生,也是国内电影市场借助“档期”概念进行的第一次自觉营销。“档期”自此在国内电影市场中频繁被提及,档期名目花样不断翻新。

  文/喻若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