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种种可能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规则,白日焰火,国产片,复制
  • 发布时间:2014-04-03 08:00

  正在期待刁亦男获金熊奖的《白日焰火》上映。说实在的,这种期待自当年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姜文的《鬼子来了》后,已经渐渐绝迹,原因当然是因为国产片带来的失望太多。这种失望,即便后来的《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也未能抚平。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究竟是我自己的原因,还是那些电影的原因?答案是:绝大多数的国产片名导,无论他们有意与否,都太爱复制、整合自己或者他人的成功经验了。大家天生就是规则的仆人,一旦发现了一种可以导致成功的规则,便迫不及待地恪守它、遵循它,缺少对规则的超越或丰富的努力。风格与复制,在后现代和全球化环境下,是最难辨识的,尤其是自我辨识。这一点,不止内地名导,香港当下最红的导演杜琪峰也在犯同一个毛病,但他产量大,自我风格里又细分了好几个系列,足以藏拙——这方面,又是薄产的内地名导们所不及的。

  等《白日焰火》前的日子,一不留神先看了贾樟柯的《天注定》。不知道是不是之前贾导微博里提到的“种子版”。片头是常见的法国碟版的片头,而且山西话没字幕,有些吃力。不过因为吃力,看起来也就加倍留心。

  就个人评价而言,《天注定》当排在贾樟柯所有作品的第二位,也就是《小武》之后最好的影片。如果说从《世界》《三峡好人》到《24城记》令我对贾樟柯失去了兴趣,那么,《天注定》的出现,却实在呈现出了一位“金狮奖”得主名符其实的实力。虽然影像技法老了一点,结尾弱了一些,不擅长进行长度叙事的“特色”还在,但我还是看到了某种改变,比如姜武和王宝强的表演,赋予了贾记风格前所未为的激情和戏剧性。贾樟柯在突破自己旧有的规则,这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这样一部影片,我愿意等它进入公映时,再走进影院重新欣赏一下(哪怕它被删了某些桥段),以表对创作者的支持。

  也看到有评论谈到《天注定》取材于社会新闻,却得了戛纳的编剧奖,觉得有些牵强。但我倒觉得,能想到把四个在当代时尚话题中具有地标性的社会新闻,嵌入到一部影片里,这已经说明了贾樟柯作为优秀编剧的慧眼。戛纳的评委历来挑剔,也眼毒,奖没有颁错。惟一可惜的是影像在语汇上还有点吃亏,贾樟柯毕竟不是奥立弗·斯通。在同类题材的处理上,奥利弗选择的技法是与题材最相得益彰的。看来,在怎样进一步超越自我规则束缚的话题上,可作的文章还很多。

  一个导演从“新锐”到“著名”,风格上所面临的挑战,没有他成名以后多。贾樟柯是这样,王小帅是这样,我估计未来的刁亦男也是这样。《白日焰火》是《夜车》后第二部以警察为主人公获得口碑的电影(如果我们不算《制服》中的那个假警察),如果不拍特殊职业,刁亦男的影片会是什么样子?相信每个关注他的人都很期待。当然,我们现在说的还仅是对编、摄过程中规则的超越。而电影的面世是一个系统,还包括了剧本通过、放映和资金回收。后三个环节不早日改变,单靠编剧、导演和演员苦苦支撑,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赢得形像的“盛况”还是很难出现的。

  徐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