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官僚主义,权力,体制
  • 发布时间:2014-06-10 09:05

  一件事儿,“协调”了一百六十三次,这不是奇闻,而是全国政协委员许明金的“吐槽”--“建一保障房,供水供电没人管,协调会开了一百六十三次。会有人开,饭有人吃,开完会后拍拍屁股走人,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件事,许明金在两会上讲过,也给有关领导写过三次信,但“均无回复”。什么道理呢?也许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大家都已“麻木”了;也许按照惯例,要解决这“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的问题,本身就要再开“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才行呢!

  这“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网友说是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是“懒政”典型,天天在那里“踢皮球”。其实来开这“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的“有关方面”,也有自己的道理,比如没有“好处”,所以退避三舍,谁也不沾“湿面粉”;比如“事不关己”,所以高高挂起,谁也不肯跨前一步;又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家都作壁上观,咱也不要做出头椽子,总之是“不管”,说它是官僚作风,一点也没错。

  上一个项目,需要二十七个衙门点头,谁都要“批”,谁的手也闲不住,这就不是“不管”的“懒政”,而是样样要“管”的“勤政”了。李总理说了一桩“奇闻”,小小一条渔船的命名,也要政府部门层层“核定”,直至“顶层”一级才能放行。听一听总理讲的“故事”,再想一想那张一个项目上马,要跑二十个厅局五十三个处室、盖一百零八个图章、耗时七百九十九个审批工作日的“长征图”,以及老百姓办个准生证,竟惊动了十一个部门敲了三十四个章这样的“并非故事”,这种“千手观音”的“管”,难道不是同“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的“不管”一样值得叹息吗?

  围绕一个“管”字,已经有了不少的新闻--某市市长天天工作到深夜两点才躺下,因为一天平均要批十五斤文件,桌上还堆积如山;一个并不“强力”的厅局,年底一结账,竟开了一千零八十六个会,哪有时间再来走基层?有的地级市光政府一家,就设了十六个副秘书长!市长一天要批十五斤公文,机关一年要开上千个会,政府要“管”的事,要开的“协调会”,数也数不清,没有三头六臂真不行,没有十六个副秘书长真是应付不过来呵!当然还有这样的“奇闻”:某省一个厅官,兼任了三十八个领导小组、协调机构的职务,不知道他参加过那“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没有?据这个省公布,这样的“协调机构”,在该省层面上现有二百六十六个之多!相信这二百六十六个协调机构大多是“勤政”的,是天天在那里忙得很的,像开了“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仍然不了了之的只是少数,但这个官员头上的三十八顶乌纱,以及一省的数百个“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毕竟折射出了我们“管”得过多甚至过死的体制弊病呵!

  官僚主义是一种坏作风,它的背后必然是体制问题。“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的推诿塞责,似乎算这一种;另一条是“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二十七个衙门管一个企业”又似乎属于这一类。我们还是要着眼于体制因素,着力于制度改革,这个根源不除,“一百六十三次协调会”就会开了又开,再好的官员也会发生蜕变。“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这道大题目,并不只是“审批”的“并联加快”,也不只是权力的上下分解,而是要把应该“放”的那些权力“还给”市场、企业和社会,这才是对官僚主义的成因动“真格”。

  凌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