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精明人”的社会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精明,生存,社会
  • 发布时间:2014-06-10 09:46

  记得一次在伦敦街头为打道回府而购买物品,在英伦友人的陪伴下选中了一个Nike牌的双肩背包,付过钱我随意问了一句:“这是真Nike还是假Nike?”友人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要造假卖假?那不是等于自寻死路吗?”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习惯性地问了一个非常“中国”的问题,而西方的消费者对这种问题完全没法理解。

  很多人可能都感受过作为一个中国消费者的难处和难度:你得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并非常识),有些还相当专业--从物理、化学、机电、建筑、通讯到医学、农业、经济、法律,能在各种不同的专业领域中辨识真假,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你得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不时发生的水、电、家具等方面的故障;你还得人情练达,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遇事能找到熟人,拉上关系,解决正常情况下难以解决的问题。想想吧,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容易吗?

  没有规范的市场、合理而有效的制度,普通消费者就会逐渐趋于全知全能,因为最普通的需求的满足也会让人感觉是处处陷阱,没有足够的“精明”,只能自认倒霉。而实际上,这种被要求全知全能的消费者又是最缺少知情权的,信息残缺,虚假广告,会让消费者在以为是自主的选择中被愚弄和被宰割。

  扩展一点来看,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社会中,普通社会成员也只能越来越“精明”。时常能听到国人嘲笑西方人“傻”和“笨”:比如,购物时一旦收款机出了故障,店员就不会算账,只能等机器恢复正常;家庭用品有一点毛病就得等专业人员上门修理,甚至连换灯泡也做不了。殊不知,一个制度设计合理、良性运作的社会并不需要每个个体都成为专业人士。

  人人都必须“精明”才能生存得好一点,恰恰反映了社会的毛病。人人做事事都得提着心,把别人都看成不怀好意的骗子。即使是熟人、朋友也难以信任,“杀熟”之举不是已经屡见不鲜了吗?

  盛产“精明人”的另一重要机制就是社会的评价体系。“精明人”精于包装炒作,擅长把没有实际内容的形式装点得花哨热闹。而一个社会的评价机制如果不断地肯定、褒奖这种做法,而且让这些人得到各种好处,那将使更多的“精明人”层出不穷,会败坏社会风气并给下一代人的选择带来极坏的影响。

  试想,一旦该由制度承担的设计、筹划、安排和计算都得由个人承担了,这个社会的运行将会多么艰涩,多么别扭。谁都承认中国人绝顶聪明,但是别忘记,绝对理性的个人加在一起完全有可能成为非理性的社会。一个丧失了智慧只会取巧的社会,必定是小人得志的社会。我们不妨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究竟是得到的更重要,还是失去的更有价值?

  郭于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