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友圈:音乐里的“赚钱游戏”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歌友圈,音乐,在线K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6-25 08:46
歌友圈将商业模式搭建在音乐产业的名和利刚性需求上,想要把互联网从免费时代、付费时代,推进到用户赚钱时代。它将商业逻辑反向设计:先保障用户赚钱,平台再顺便赚钱,将用户看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用户是在歌友圈的平台上开店。
今年3月,一款被称为“最易玩”的手机音乐软件—歌友圈,随着央视《歌霸天下》的播出,开始名声大噪,作为该节目的官方报名平台,歌友圈很快聚集了大量音乐爱好者。歌友圈CEO项建新向《经理人》透露,在正式上线的半年内,歌友圈的用户已超过300万人,其中包括上千位各界名人。记者在该软件中看到,杨钰莹、杭天琪、满文军等老牌歌手,杨臣刚、许飞、霍尊等新生代歌手,甚至潘石屹、王长田、撒贝宁等跨界名人,均在其中。
歌友圈是一款基于熟人关系链的在线K歌软件,用户可以随意改编歌词并演唱,三五分钟就能打造一首自己专属的歌曲,时长在一分钟以内,还可以生成个性化的电话铃声,录一首歌的时长要比“唱吧”等传统K歌软件更短,门槛更低,更容易操作。名人们可以和朋友、粉丝们即时互动;草根玩家也可以积累粉丝,通过打榜成为小明星。
如果只是实现了这些功能,很多人也许还不会觉得这是一款有意思的软件。歌友圈的最大卖点,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是帮助用户赚钱。项建新向《经理人》展示了他个人在歌友圈的内置财务软件—招财账户,他的累计收入已有19320元,这个账户会随时提醒他收入的变化。“用户也许会对K歌产生疲劳,但赚钱的乐趣不会消失,只要有新收入我们就会提醒用户,这个粘性要比纯粹的兴趣更强。”项建新说。
通过K歌是如何变现的?项建新介绍了歌友圈的初期盈利模式:一是普通会员费,每月3元;二是要想成为名人的歌友,能直接与名人互动,每月向每个名人付费12元;三是下载电话铃声,包月3元;四是道具售卖,比如每朵鲜花1分钱。
在利益分享上,歌友圈定了一套非常独特的两级推荐和利益分配机制。如果甲推荐乙成为用户,乙又推荐了丙,丙想下载电话铃声就花3元成了会员,那么5毛钱就会进入乙的招财账户,1毛钱进到甲的账户。项建新前面展示的收入,主要就来自于推荐和分成。“我们去年11月正式上线,其实没做过什么推广,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推荐方式,实现的用户自增长,最多两级推荐关系,分成方式永久存在,虽然付费额度小,但互联网讲求的就是海量。如果1000个歌友的推荐人都是王菲,那么这些人和他们再推荐而来的用户的付费行为,都会给王菲带来实际收益。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式的机制,会形成几何级的用户量和收入。“项建新说。
微博上的名人效应,也会在歌友圈里发挥威力。对于草根音乐爱好者,歌友圈会通过打榜,给他们制造成名的机会,每周、每月都给上榜者现金奖励,也会免费给上榜的草根明星举办线下演唱会和歌友会。通过音乐这个弹性需求,利用赚钱这种强粘性,把明星名人和草根聚集在一起,在项建新看来,这是一个有亿级用户规模的大市场。虽然音乐是个大市场,不过近年来的大环境导致音乐人生存越来越难,但歌友圈可以用移动互联网开创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化解音乐产业的痛点。
直击行业痛点就是大生意
项建新自嘲,自己是个五音不全的人,在做歌友圈之前,对音乐行业所知甚少。一次偶然机会,他和前无限星空音乐集团高管、某连锁咖啡品牌经营者孙欣商量合办一个有关音乐的慈善项目,两人很快达成共识,持续做慈善必须有一个商业载体,经过很长时间的调研,他们决定做歌友圈,孙欣卖掉3家咖啡店再次和项建新一起创业。
全球音乐产业曾经无比辉煌,但是,自斯蒂夫·乔布斯和苹果开始,就不断被颠覆。今天,传统音乐模式已经走向末路,音乐人生存越来越艰难,即便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时代,产业模式仍无突破,无论PC端、移动端的音乐软件,都没有走出版权和盈利的困境。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游戏、社交和音乐,这几个领域,天然地被嫁接到手机端,但音乐软件,比如纯音乐路线的酷狗、多米,电台模式的考拉FM、豆瓣FM,走K歌和社交路线的唱吧等,用户量虽很庞大,但盈利前景却不乐观。
项建新进入音乐行业后发现,音乐产业的商业模式,陷入一个怪圈—总想围绕音乐版权做文章,就像今天视频网站遇到的问题一样。早期音乐软件,靠用户付费下载歌曲,靠传统广告收费,越来越行不通,成为版权阻碍音乐产业正常盈利时代的试验品,也是努力翻越音乐版权这座大山的“愚公派”。
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说,音乐似乎不再是个理想的领域,不少投资人一听是音乐项目,就直接拒绝了。但项建新更愿意逆向看待这个现状,他认为,音乐产业的确是个棘手的领域,却又是大众需求很大的领域,如果解决了行业痛点,解决了怎么赚钱的难题,必将是个庞大市场。
因此,项建新决定从K歌切入,让用户按UGC模式自主生成内容,回避音乐版权问题。同时,产品上赋予更多趣味性、个性化和游戏化,1分钟内唱完歌曲,自由改词,相比唱吧那种需要唱整首的K歌软件,门槛降低,用户参与度更大。
对于这1分钟,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项建新和团队思考了很久。他表示:“如果完成一整首歌时长3-5分钟,用户会有一个心理门槛,也许录了很长时间还不满意,时间成本太高,内容可能就没有上传,对于运营平台来讲,内容没有增加。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生成内容数,这些衡量平台的指标,就会变弱。但是,没有上传内容的用户,并非是无需求用户,因此,我们将难度降低。另外,从应用角度来讲,1分钟长度恰恰可以做成铃声,这是会员专有特权,收取会员费,也是平台盈利模式之一。”
围绕用户赚钱设计产品
事实上,音乐本质上是用户之间情感和情绪的演绎,在移动端,基于社区、歌单、用户互动、传达感情,音乐互动社区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比如唱吧、爱唱等,都是这样设计的模式。K歌上传,评分分享,互动社交,有的有榜单排名,有的可以与线下KTV交互,有的设置家族体验,有的还可以跟明星合唱来实现互动。
这样的属性和功能,歌友圈也具备,但都是为“让用户赚钱”来服务的,项建新更看重这个领域的刚需:名和利。比如道具售卖的设计,项建新认为,每个用户都有希望别人认可的心理,歌友圈设计了周榜、月榜和年榜,按作品和歌手来划分,用户可以靠获取的鲜花数量在榜单上脱颖而出,不仅能从道具中获得收益,榜单奖金带有鼓励性质,还可改善用户的生活状态。
但榜单的真正内涵还是有了造星功能,类似央视星光大道的机制设计。项建新表示,通过年榜,用户一年努力下来,比如进入前十名的,歌友圈有一个歌手培养计划,为他们做个人演唱会、歌迷会,出唱片等等。“但是我们并不与他们签经纪合同,对他们来讲,我们是支持培养,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这是公益性的一面。”项建新说。
通过个人努力,普通用户有机会加入到名人板块并开通名人空间这个权限,作为在歌友圈长期积累起来的人气王们,支持自己的歌迷们更想看到已经成为“明星”的人气王的心情驿站、私房照片、私藏歌曲。当然,在那里,你也可以看到一个流行歌手在唱戏,潘石屹用陕西腔调在唱歌……这些,是基于用户的好奇心理设计的。
项建新介绍到,名人空间这个权限,是发挥名人和粉丝经济的一个模式。粉丝对自己的偶像名人的拥护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非常强的内在驱动。粉丝可以为偶像每个月去交12元钱。名人在这个费用里就可以获得收益。假设一个名人有10万歌友,那么,他本人的收益至少在30万以上,相当可观。这相当于明星在歌友圈平台开了个“天猫店”,这恰恰是电商思维。
可以说,歌友圈是一个名人和草根的自媒体集群。微信的明星账号,是垂直管理的,粉丝只面对自己的偶像。而歌友圈却是网格式关系,本来这个歌友是追随名人甲,但在这个集群里,他也可能同时追随名人乙,如此可以形成强社交性,更能形成音乐社区的效果。由此,歌友圈完成了“K歌搭台,社交唱戏”的逻辑。
在两级推荐制度下,普通人和名人,在扇形的扩散中,只不过是辐射面积不同,但都在进行着赚钱游戏。通过歌友圈这个平台,项建新想要做的是,把互联网从免费时代、付费时代,推进到用户赚钱时代。项建新并不为歌友圈能否盈利而担心,他坚信一点,用户赚钱了,平台自然就会赚钱,他将商业模式反向设计:先保障用户赚钱,平台再顺便赚钱,将用户看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用户是在歌友圈上开店。普通用户开的是淘宝店,走的是星光大道模式,成了名人以后就可以开天猫店。名人直接开天猫店,上的是艺术人生模式。普通人给名人付费,是用户基础,但普通人也有成为名人的通道,享受名人的权利和收益。这种生态循环才是良性的。
附文
歌友圈的人性逻辑
在商业逻辑上,歌友圈找到了三大驱动力:一是对音乐的兴趣,二是对名人的好奇心理,三是赚钱的欲望。在这个平台上,赚钱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是1毛钱,也可能是100元,用户会经常关注招财账户,从而提高产品的活跃度。项建新用三个字总结歌友圈的特点:大、小、巧。大是进化到用户赚钱的大思维大格局中;小是从K歌切入音乐产业,小而美;巧是利用音乐的欣赏性和趣味性,从品牌的角度去切入音乐,让企业、组织和个人等品牌需求方,均能提升品牌或有效赚钱。
文/王超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