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来袭不得不知的5个知识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埃博拉病毒,传染性,致命性
  • 发布时间:2014-09-02 15:12

  近段时间,埃博拉病毒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截至8月4日,全球已有1711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932人死亡。埃博拉病毒传染性高、致命性强,加之目前尚无可用于预防的疫苗及有效治疗方法,一时间,在全球引发大范围恐慌。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称:“疫情蔓延比我们努力想控制的速度更快。”

  很多人都不禁会问:埃博拉病毒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人类该如何打响这场防控之战?

  “死神”面前,恐惧是没有用的,唯有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严密防控,科研机构加快疫苗和药物研发,民众客观、理性看待疫情,才能为从根本上战胜埃博拉病毒带来希望。

  作为普通民众,有必要对埃博拉病毒有必要的了解,如此才能理智对待疫情,了解到它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1.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病死率高达50%~90%。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用地名“埃博拉”为其命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第四级病毒”(艾滋病为2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即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

  感染病毒后,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病,表现有发热、极度虚弱、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等,数天后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皮疹。严重病例可出现无黄疸型肝炎和胰腺炎,及轻重不一的出血倾向。

  病毒潜伏期可达2~21天,但通常只有5~10天。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2.有哪些危害和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他多脏器受损。

  严重病例可出现无黄疸型肝炎和胰腺炎,及轻重不一的出血倾向。

  如果一个人不幸感染埃博拉病毒,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此时,埃博拉病毒已开始摧毁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受害者突然开始出现发热、严重的头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则说明他已经被传染。

  几天后,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发展到第二阶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不止,患者肝、脾、大脑和其他内脏里会出现血液凝块。病毒穿透血管和毛细管,迫使血管里的血液渗入到周围组织。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

  接下来,患者躯干上会出现皮疹,并会很快蔓延到四肢和头部。几天后就会达到转折点——此刻一些幸运的患者将会痊愈,而其他一些患者则会发展到致命阶段——出血热。机体的免疫系统被全面破坏,人体微小血管破裂,导致患者从眼睛、嘴巴、耳朵和其他孔里向外渗血。

  此时,患者胃肠道和其他内脏也可能会发生内出血。他们的白眼球将变成红色,呕吐物和腹泻物里会有血液出现,其皮下会形成大血疱。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者是休克(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17天之间)死亡。现在,还没有特效药能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主要对症治疗。

  尽管埃博拉病毒来势汹汹,但仍有一些人能幸存下来。他们须经常接受检查,以确保其体液里不含有病毒。

  3.如何传播?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患者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患者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患者,或处理患者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4.如何诊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埃博拉病毒发作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病例会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临床检验结果包括血液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肝酶升高。

  患者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患者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该病毒感染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可确认。

  当人们曾经去过已知存在埃博拉病毒的地区,或者与已知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员接触过,并且开始出现症状时,就应当立即就医。

  5.如何预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有几种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任何疫苗可用于临床。因此,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虽然最初的埃博拉病例是通过处理受感染动物或其尸体而引起的感染,但续发病例感染往往是由于直接接触病例体液,或不安全的病例管理和丧葬操作造成的。本次暴发主要是通过人间传播扩散造成。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预防感染,限制传播:

  (1)了解疾病的性质、疾病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如何防止其进一步扩散的知识。

  (2)遵从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指引性文件。

  (3)如果怀疑周边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鼓励并支持他们到医疗机构寻求医学治疗。

  (4)处理埃博拉死亡病例时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设备。

  此外,在受影响的热带雨林地区,个人应该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如:果蝠、猴子或猿)。如果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则不要再去处理它们。动物制品(血和肉)被食用前应确保煮熟。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

  □本刊编辑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