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真的更健康吗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粗粮,饼干,健康
  • 发布时间:2014-09-02 15:36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在购买食品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购买所谓的“健康食品”,如无糖食品、粗粮饼干、全麦面包、零脂肪乳酸饮料和非油炸食品等;同时,市场上号称有养生功能的保健品销售也是越来越火,许多中老年朋友对这些保健品趋之若鹜。这些食品和保健品真如厂家宣传那般健康和有效吗?本期特别策划,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所谓的健康食品,并学会如何购买到真正的健康食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逐步认识到糖、脂肪、精白米面以及油炸食品等对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不少打着健康名义的各种产品,如无糖食品、粗粮饼干、全麦面包、零脂肪乳酸饮料和非油炸食品等。它们也顺理成章地被人们以健康的名义所关注、追捧,成为不少人购物的首要选择。

  但是,它们真的像所宣称的那样健康吗?

  炒概念的“健康食品”

  不添加蔗糖≠无糖

  常逛超市的人们一定会发现,货架上一些食品的包装上都醒目地写着“不添加蔗糖”,这些食品包括糕点、饼干、酸奶等。很多消费者认为,“不添加蔗糖”的食品就是“无糖食品”,更适合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食用。

  所谓无糖食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再额外添加任何糖分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蜂蜜等的食品。但,不添加蔗糖≠无糖,厂家不添加蔗糖,还可添加其他“糖”。

  很多“不添加蔗糖”的食品中其实添加了由果糖和葡萄糖加工而成的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糖等,其让人长胖的效果和蔗糖相当,升高血糖的效率可能还更高。还有一些“不添加蔗糖”的食品可能添加安塞蜜、甜蜜素、阿斯巴甜、木糖醇等高效合成甜味剂,这些甜味剂不会升高血糖,也不变成热量,但为了食品重量不受影响,厂家往往会额外添加淀粉、糊精等,它们同样会快速升高血糖。

  因此,并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多吃“不添加蔗糖”的食品。消费者如在配料表中看到果葡糖浆、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糊精等词,就不要期待它的“无糖”功效了。

  市场上有无真正意义上的无糖食品呢?根据规定,只要每100克或100毫升碳水化合物中糖含量≤0.5克,就可称为无糖或不含糖食品。但是,无糖食品所含的热量不一定少。由于淀粉可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所以即便是无糖食品,只要含淀粉,就能升高血糖,比如不甜的白面包等。另外,人体需要葡萄糖供应能量,完全不吃淀粉类食物并不现实。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与其探讨食品是否无糖,还不如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并关注食物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血糖反应较低的主食原料,比如燕麦粥、红豆米饭、莜麦面等,少吃精、白、细、软、黏的主食,少吃或不吃甜食和甜饮料,以降低血糖波动;其次无论主食或果蔬都应选择富含纤维的天然食品,膳食纤维可降低能量密度和血糖上升速度,比如红薯、草莓、猕猴桃等。

  粗粮饼干、全麦面包一定更好?

  粗粮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降低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医学研究还表明,纤维素有助于抵抗胃癌、肠癌、乳腺癌、溃疡性肠炎等多种疾病。

  如此一来,粗粮饼干也是很多消费者追捧的目标。但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一款粗粮饼干对膳食纤维含量有所标注,消费者无法判断食品中到底含有多少膳食纤维。有些所谓的“粗粮饼干”只是在精白米面中加了点麦麸,膳食纤维含量其实很少。

  粗粮、豆类中含的主要是不溶性膳食纤维,口感比较粗糙,厂家为了改善口感,需要添加油脂以起到“润滑”作用。纤维在吸油后变软,饼干吃起来就很香脆。由于饱和脂肪软化纤维的作用更好,厂家通常会使用氢化植物油(也称起酥油),还有黄油、猪油、牛油等来加工粗粮饼干,因此,这类食品脂肪含量通常较高。

  例如,某款粗粮饼干标注其每100克饼干含脂肪20.3克,营养参考值(NRV%)34%。“NRV%”表示的是食品中某种营养素占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这就意味着只吃100克该饼干所摄入的脂肪量,就已超过全天推荐脂肪摄入量的1/3,常吃会导致肥胖,不利于心脑血管的健康。

  想要获得粗粮对健康的益处,最好还是在家做杂粮粥、杂粮饭或五谷豆浆等。像燕麦片、莜面等粗粮,它们加工简单,营养损失很少,几乎不含脂肪。

  而一些所谓的全麦食品,也只是比精制粮食含有更多的纤维素和维生素,并非全部都由麦粉制作。以全麦面包为例,通常其配料表的第一项都不是全麦粉。

  零脂肪≠低热量

  在超市,号称“零脂肪”的饮品和益生菌酸奶卖得很火,实际上,零脂肪饮品仍然存在高糖问题,而益生菌酸奶与传统酸奶也并无太大区别。

  某零脂肪乳酸饮品的营养成分表中写着,每100毫升含碳水化合物15.2克。饮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其实就是糖,这样算来,350毫升的饮料含糖量高达53.2克,喝两瓶450毫升的该饮料,所摄入热量差不多相当于一位女士吃一顿晚饭的热量。

  零脂肪乳酸饮料中为何加这么多糖?原来,乳酸菌饮料如果不加糖会很酸,消费者难以接受。所以,高糖的零脂肪乳酸饮品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和需要控制体重的人饮用。

  而某些主打益生菌牌的酸奶也并非厂家所宣传的那样好,添加了益生菌的酸奶和传统酸奶在口感和营养方面并无太大区别。传统酸奶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而成;而添加益生菌酸奶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人工添加了双岐杆菌作为发酵菌种。

  双岐杆菌是从婴儿肠道发现的,因为有益于婴儿肠道健康而被广泛使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属于乳酸菌类,也是益生菌,传统的酸奶与所谓益生菌酸奶并无太大的区别。

  酸奶的主要营养价值其实不在乳酸菌,发酵后牛奶中的蛋白、乳糖会水解,牛奶变得容易吸收,而乳酸菌大部分在胃里就已经被消灭掉了。目前大部分的酸奶产品进入人体后,人体对益生菌的吸收很少,消费者掏了买益生菌的钱买到的却是普通酸奶,其实并不划算。

  非油炸食品≠含油少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非油炸方便面和薯片,非常热销。

  某款104克油炸薯片包装注明每30克含脂肪9.9克,计算得知含油总量为35.64克。而一款净含量104克的非油炸薯片,每52克脂肪含量13.4克,计算得知含油总量为26.8克,和油炸薯片相差不大,含油量都很高。

  整体而言,非油炸食品所含油脂相对略少,但仍保持高热量的特性,消费者不能因“非油炸”概念就多吃。

  因此,面对种种所谓健康食品,消费者要养成阅读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习惯,不能任由厂家炒概念。在阅读营养成分表时,一定要看清单位,是每100克、每30克,还是每份。有些厂家故意缩小单位,制造“看上去数值比较小”的效果,是一种障眼法。

  暗藏陷阱的保健食品

  而在保健品销售中,商家则常常采用夸大宣传的手段,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语言误导消费者。

  肥胖、易疲劳、高血压和高血糖都是我们身边非常常见的健康问题,而宣称有相应疗效的保健食品却成了“四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重灾区。

  有减肥、辅助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压等功能的四类保健食品主要存在以下“陷阱”,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在购买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1)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中宣称糖尿病患者不用终身服药。有些商家会在号称具有辅助降血糖功能的产品中非法添加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严重危害公众健康。还有些降糖保健食品的广告,宣称“糖尿病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患者不用终身服药”、“糖尿病患者不用再控制饮食”、“祖传秘方能治糖尿病”等,这些都是非法宣传、夸大疗效的典型,消费者不能轻信。

  (2)中药减肥产品添加西药。“中药减肥,无任何毒副作用”、“30天减掉20斤,绝对不反弹”、“免费试用,无效退款”,等等,是减肥保健食品中常用的宣传语。为保证减肥效果,有些商家会在宣称“中药减肥”的产品中非法添加西药(如西布曲明、酚酞等)。长期服用这样的违法保健食品,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腹泻、厌食症、肾衰、心血管病,甚至死亡。

  (3)夸大缓解疲劳功效。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疲劳成为困扰很多人的健康问题,宣称具有缓解疲劳、抗疲劳作用的保健食品应运而生。不少商家会在宣传中擅自扩大保健食品的适用范围,宣称产品对脑力疲劳、病理疲劳等都十分有效,这属于扩大适应证和适用范围的虚假宣传。

  (4)宣传食品有降压功效。有辅助降血压功能的保健食品常常存在非法宣传、夸大疗效等问题,比如卖的是食品却宣称有降压疗效。按国家规定,健字号和食字号的产品,不能宣传疗效和适应证。有些患者,把降压药、保健品一起吃,却不知道这些声称无毒副作用的降压保健品里掺了硝苯地平等降压药,这无形中加大了药量,甚至可能引起低血压休克。

  (5)号称产品是纯天然。“纯天然”的不都是自然的产品,它只是商家推出的宣传用语,并非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标志。因此,商家在这些产品里添加合格的着色剂、人工香料等“合成材料”并不违法。商家利用“纯天然”作为宣传手段,让消费者以为其是“绿色”产品,有误导之嫌。

  (6)号称产品可增强身体免疫力。如果产品中含有维生素,商家就喜欢用“调节免疫力”或“增强免疫力”这些字眼吸引消费者。多数情况下,商家是在打“擦边球”,其实际效能并非如此。

  为避免落入违法保健食品的“陷阱”,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不要轻易听信推销员的“忽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加以辨别:一是看批准文号,并通过国家食药监局网站搜索该批号,核对产品真假;二是健字号和食字号的产品,不能宣传疗效和适应证,否则就是虚假宣传;三是是否用“百分百根治”、“绝不复发”等绝对化的语言夸大宣传;四是若号称有某权威机构认证,消费者可以上网搜索是否存在这个相关机构。国家规定,医药广告不能假借国家机关名义,也不能利用医生或患者的形象做证明;五是若有某某院士强烈推荐,这肯定是虚假广告,因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明令禁止院士代言产品。

  读懂食品标签

  了解上述所谓“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的真相,让我们知道选购食品时不能被它的炫目包装和宣传炒作所迷惑,而应根据它的成分来选择。所以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应养成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做到心中有数。

  1.先看看食品配料表的原料排名。按规定,配料表中食品原料及配料按加入量比例的多少会从多到少排列,也就是说,排在第一位的是含量最多的原料,即主要成分。

  比如,在购买某奶茶饮料时,配料表中第一、二位并不是牛奶及红茶,而是水和白砂糖。为了制作出奶的感觉,有的奶茶会加入植脂末这些反式脂肪酸(不利于心血管健康),而且添加量还排在配料表的第三位,在营养师的眼里,这款奶茶就不太有营养。

  某些奶茶添加了奶粉、炼乳,但添加量排在水、糖之后,且同样添加了植脂末。炼乳本身含糖量就高,因此,这款奶茶的营养价值同样不高。

  又比如,牛奶或奶味饮料,如果配料表中只有鲜牛奶,则说明这是100%纯牛奶;但如果配料表里还有水、白砂糖等,那么就是被稀释的牛奶。

  2.看有无反式脂肪酸相关规定。营养成分标签中强制标示“4+1”,即必须标识4种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能量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氢化或部分氢化油脂,还应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编者注:关于反式脂肪酸,请参看本刊第6期第10页《反式脂肪酸28问》一文)。

  3.看营养素参考值。营养成分标签除了包括营养素名称、单位计量的营养素含量外,还特别增加了“NRV%”。这个指标是表示每100克、100毫升或每份食品所含的主要营养素占每日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

  我国居民的营养参考值为:每人每天能量摄入2000千卡,蛋白质60克,脂肪不大于60克,碳水化合物300克,钠2000毫克。2000毫克的钠,相当于5克食盐。参考食品的营养成分表,根据自己所进食的分量,可以计算出所摄入的能量及营养素。

  比如一袋净含量35克的紫菜,其营养成分表上标出:每100克含蛋白质44克、钠2200毫克,那么,吃完这样一袋紫菜,共摄入蛋白质15.4克、钠770毫克(相当于NRV的38.5%)。可以认为,这是一款高蛋白、高钠食品,营养价值相对高,但健康风险也很大,并不建议孩子多吃,尤其不适合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病、水肿等患者食用。

  某规格为135克的薯片,其营养成分表中标示:每100克薯片含“能量536千卡、蛋白质4.9克、脂肪30.8克、碳水化合物59.8克、钠528毫克”,从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信息——这是一款高热量、低蛋白质、高脂、高钠的食品,营养价值低。

  把一桶这样的薯片吃完,摄入的热量就达到了每天推荐摄入量的26.8%,相当于一顿早餐或晚餐所摄入的热量,但其饱腹感并不强,需继续摄入其他食品充饥,这很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而且脂肪含量已占到推荐摄入量的50%,含钠量达到推荐量的26.4%,经常吃这样“重口味”的薯片,容易增加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发病几率。

  4.看“营养宣称”。不少食品的外包装或广告中会出现“高蛋白”、“低脂”、“低糖”、“高钙”等字样,根据规定,这些所谓的“低”或“高”的营养宣称,必须标出相应内容,在购买时,应该根据数据进行判断,而不要单纯相信厂家的噱头。

  高蛋白——每100克食品含蛋白质≥12克,或每100液态食品含蛋白质≥6克,可称为“高蛋白”食品;

  低脂——每100克食品含脂肪≤3克,或每100毫升液态食品含脂肪≤1.5克,可称为“低脂”食品;

  脱脂——每100克食品含脂肪≤1.5克,或每100毫升液态食品含脂肪≤0.5克,可称为“脱脂”食品;

  低糖——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含糖≤5克,可以宣称为“低糖”食品;

  无糖——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含简单糖≤0.5克,可称为“无糖”或“不含糖”食品;

  低盐——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含钠≤120毫克,可称为“低钠”或“低盐”食品;

  高钙——每100克食品含钙≥240毫克,或每100毫升液态食品含钙≥120毫克,可称为“高钙”食品。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稿:李继斌/王娜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