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湖并进”的深度协奏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武当山特区,城镇化
  • 发布时间:2014-09-18 08:31

  --武当山特区推进城镇化调查

  核心提示:如果单纯发展观光旅游,有限的环境承载力会给参观人数、景区就业岗位设定上限。因此,武当山跳出单纯的观光旅游,发展深度的休闲度假游。

  “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这句话不仅是当前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后称武当山特区)的营销口号,更概括了武当山近十年的发展路径。

  2003年,当李发平调任管委会主任时,特区全年接待游客数量30万人次,旅游收入不到1亿元。第一个五年,随着武当山风景区改造的完成,特区全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22万人,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

  2008年,太极湖集团董事长杨青山的到来,开启了“山湖并进”的全新时代:集团与特区政府合作,在武当山脚的太极湖建立一个生态文化旅游区,使游客“既能上山游玩,又能下山养生”。

  这一战略,不但能实现旅游产业升级,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推动当地城镇化进程。如今,特区全年接待游客数量突破50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6万元,比5年前增长2.3倍。

  “变”与“不变”

  政策的“因时而变”和领导层的稳定,被认为是推动武当山特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3年,40岁的李发平被委以重任,从十堰市文体局局长调任武当山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武当山今后行不行,就看新来区首李发平。”特区的老百姓对他半是期盼半是怀疑。

  彼时,武当山特区行政管理体制刚理顺:与国内其他景区设立的只被赋予部分政府职能的景区管委会不同,特区管委会含有国税局、地税局等一级政府职能,使其有财力自主进行景区开发和建设,并独立行使县级政府管理职能和权限。

  管理体制的变化,给李发平很大的发挥空间。刚一到任,他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改革,将行政事业单位定编定岗、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人才引进全部完成,行政事业机构从28个精简到12个。

  不仅如此,他还在旅游营销方面投入前所未有的力度。武当山特区工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冯开春告诉记者,2003年,特区与央视签订了在国际频道播出形象宣传片的合同。当时,李发平告知特区财政局,速汇100万元宣传费至央视账号。

  可几天后,央视迟迟不见钱影。李发平再次询问,财政局长将信将疑地问:还真搞呀?在这位局长记忆中,此前武当山每年的宣传支出费用不足30万元,“这次动静大得有点让人不敢相信。”

  除此之外,无论在景区管理、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筹备,还是新农村建设方面,李发平都投入了大量精力,这些政策也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活力。

  一组数字足以说明问题:三年后,武当山特区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长154%、287%……

  可此时,老百姓在欣慰之外,更有所顾虑:来个好领导不容易,他们希望李发平能够继续带领武当山特区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顾虑则是担心“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领导调离现象,不利于当地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种担忧并不无道理,部分景区管委会一把手抱着“政绩镀金”的想法上任,职务变动频繁。如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至今,安徽省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十五年间便更替了五位党委书记。

  而对于收效缓慢,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旅游产业而言,领导层频繁变更带来的问题则更加实际。

  一家旅游企业高管告诉记者,如果领导调动频繁,那他必然有政绩冲动。“比如我们跟当地书记讲旅游项目要投资,他就会问几年能做好?如果说三年,便马上表态上马大干,但如果说五年以上,那很可能就没戏。”

  但让所有人无比惊讶的是,李发平竟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

  “李书记热爱武当山,希望为当地发展尽心尽力,而且在他领导下,这里的发展有目共睹。这大概是他一直未离开这里的原因。”冯开春表示,当地人的心态是一方面觉得李发平工作出色,理应“高升”,一方面又舍不得他离开。

  领导的“不变”,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武当山特区2003-2013年的“黄金十年”:接待游客数量由30万人次增至去年的4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0.57亿元猛增至去年的22.6亿元,财政收入从3000万元增至去年的5.6亿元。

  金融创新的“鲶鱼效应”

  有了合理的管理体制及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撑,还差一道东风:发展旅游业的钱从哪里来?真金白银的问题可绕不开。

  旅游建设资金需求很大,武当山特区管委会成立后,虽向十堰多家银行提出了融资需求,但由于管委会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多家银行只能望“贷”兴叹。

  李发平对此颇为头疼,而中国农业银行武当山支行行长韩鹏也正在为如何抢抓旅游产业机遇而费尽心思。双方需求都摆在台面,但钱怎么才能贷出去?

  如果不突破“旅游产业信贷难操作”的固有思维,就难有作为。武当山支行一班人反复酝酿,达成共识:条件不具备就创造条件,机制不符合就推动创新。

  韩鹏告诉记者,当时支行针对这一情况,在系统内进行交流、探讨后,向管委会提出建立创新融资平台的建议。

  与此同时,武当山支行邀请特区管委会、财政局、招商局等部门专程到河南云台山等旅游区考察、学习、借鉴国内已有的经验。

  2004年3月,由特区财政局全额注资的“十堰武当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旅发公司)”宣告成立,成为武当山旅游产业的合规融资平台。

  但搭建融资平台并不等于就能贷到款了。按照信贷政策,旅发公司要贷款必须提供抵押担保,但公司既无土地,又无房产等有形资产,韩鹏只能另辟蹊径。

  经多方调研,该行开创了景点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的先河。2004年10月向旅发公司发放了第一笔2100万元旅游项目贷款,特区旅游贷款实现了零突破。

  “收费权说白了就是景区门票的销售费用,如果旅发公司无法还贷,我们就从还贷日开始收取门票费用至专用账户中。旅游旺季时,武当山每天可达到数百万的门票销售额,完全可以支付贷款。”韩鹏说。

  此后,针对武当山太和索道公司的大规模贷款需求,武当山支行再次提出以索道收费权设立抵押的设想,并迅速获得了客户和上级行的认可,最终向索道公司发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7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银行多方面的金融创新也引发了“鲶鱼效应”。此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建设银行也都学起了这种收费权质押的方式,而武当山管委会也因此受益良多。

  在移民搬迁、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让农民失地而不失业,也是农行十堰分行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针对武当山特区移民较多的实际情况,农业银行武当山支行从2007年开始,推出了景区移民5万元创业贷款项目。

  “牵手致富贷”、“农户小额贷”、“个人助业贷”和“商铺按揭贷”这四款贷款信贷产品,在担保方式上创新推出“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书记+村长+农户”、三户联保、公务员等方式,破解了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矛盾,解决了农民无有效担保的困境。

  有了资金支持,不少移民在城区和景区开起了农家乐、小旅馆、小商店,不仅解决了温饱,还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长约百米的武当山进山门口银街上店铺林立,而这些店铺的经营权都属于明强刀剑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明强。在古香古色的办公室中,他告诉记者,2009年7月,自有资金不足20万元,向农行武当山支行申请个人助业贷款100万元,租赁景区银街门面经营旅游工艺品,从此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近三年来,农行武当山支行累计发放四款贷款产品 3.2亿元,惠及1180户移民,为2679户城镇居民再就业提供了金融支持。通过农行资金扶持,许多移民承包了经济园,盖起了酒楼,开起了旅馆,走上了致富道路。”韩鹏介绍,10年间,武当山支行存款总额从2003年的2.9亿元增加到现在(2014年6月)的19.4亿元,贷款总额从2003年的1.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9亿元,经营利润从2003年亏损600万元到现在盈利4312万元。

  跳出“门票经济”

  如果只强调门票收入,武当山绝不会有现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成就。

  近年来,中国内地景区门票便“涨”声四起。据统计,门票价格在100至200元的5A级景区已达35.38%,包括九寨沟等14个景区的门票价格高于200元,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票价甚至达到245元,昂贵的票价令不少游客望而却步。

  “很多国内景区门票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已达50%以上,个别的甚至高达90%。门票赢利凸显当前旅游产业的结构亟待调整:高价门票影响游客出行热情,有些人甚至因此而放弃出游。”中南民族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邓辉对记者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单纯依赖门票的旅游业对居民生活和就业也提升很小,不能充分发挥其推动城镇化的作用。

  武当山管委会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加强旅游产品与配套服务项目的建设,从一个一个乡村着眼发展旅游服务业,去颠覆“门票经济”。

  “武当山有紫霄宫,紫霄宫边有紫霄村。”处于武当山旅游核心区紫霄宫旁的紫霄村是一个典型的依靠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村庄。

  虽然地理位置上佳,但直到本世纪初,村民只是卖些稀饭、黄瓜给游客,当地旅游业发展无从谈起。2004年,在管委会支持下,紫霄村开始发展旅游业。

  在发展旅游业上,村干部起到了带头作用。村委会主任伍学涛与自家兄弟一起投入124万元开起一家有40个床位的宾馆,每年纯收入30万元左右,还解决了10个人的就业,其中3人为本村村民。

  同时,根据景区规划,每个紫霄村村民在紫霄宫、南岩乌鸦岭等人流量密集的景区都拥有一个商业摊位,可用来买卖旅游商品。一位姓王的店主告诉记者,一个摊位一年纯收入能超过4万元。

  “离地上街,做起商人”。如今,紫霄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村,80%的村民都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除从事旅游餐饮、住宿、出售纪念品等直接性的旅游服务外,很多村民还纷纷购车,跑起了旅游客运。

  除紫霄村外,武当山景区的大湾村、八仙观村也赶上了旅游兴村的浪潮。餐饮、住宿、运输、商贸迅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红火景象。

  这种情况下,武当山特区门票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从2006年开始下滑,从24.6%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9.12%,“门票经济”被“大旅游经济”所取代。

  而在武当山脚下,由湖北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和太极湖集团共同打造的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后称太极湖生态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太极湖生态区建成之日,便是武当山景区取消门票之时。”做出此豪言壮语的杨青山表示,到那时,因不收门票而增加的游客吃、住、行、购所带来的综合收益,将比门票收入更为可观。

  没有执法权的“管委会”

  太极湖生态区不仅是武当山特区跳出门票经济的重要一步,更是当地旅游产业从观光旅游转型休闲度假游的重点项目。

  每个风景区的环境资源承载力都有限,如果单纯发展观光旅游,环境承载力会给参观人数设定一个上限,对促进当地居民就业也有局限性。

  基于此,武当山特区将太极湖生态区建设为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养生于一体的国际化旅游区,让游客“既能上山游玩,又能下山养生”。

  这一项目由太极湖新区和太极湖旅游区组成,新区为武当新城,旅游区则由旅游度假板块、水上游览板块和户外休闲板块组成。

  难题摆在眼前--整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巨大的资金投入,单纯依靠银行融资显然并不实际。

  为此,杨青山拿出一套方案:对政府主导的太极湖新区以BT(建设-移交)模式建设,对市场主导的太极湖旅游区则利用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实行一区两制,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和财务管理则采用国际通行的业务外包模式。

  一般采取BT及BOT模式是为了解决地方财政不足的问题,但杨青山做的远不止于此。“我们不但帮政府做规划,当项目缺乏投资商时,还对接外部资本进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是没有执法权的管委会。”杨青山说。

  2007年开始,太极湖集团组织了29家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为太极湖生态区量身打造了发展规划。当时,担任景观规划的美国易道是北京奥运会的主要景观设计公司,担任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则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除此之外,杨青山还邀请英国排名居首的设计巨头阿特金斯及著名建筑大师崔恺来设计太极古镇和文化主题酒店。

  这些机构的介入,使太极湖生态区规划高屋建瓴,一鸣惊人。“今年2月,万达集团副总裁刘海波来到武当山考察时对这份规划也给予极高评价,当时,刘海波就提出想去太极湖集团拜访杨青山。”冯开春说。

  除此之外,太极湖集团还邀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协助政府对旅游区9个村庄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并实施“百千万富民工程”:扶植一百个快速致富户、一千个创业示范户、安排过万人就业。

  在武当山景区改造和太极湖开发的背景下,老城改造及新城建设涉及动迁1888户农民家庭7730人。而杨青山表示,太极湖生态区带动的就业数量远远超过这一数字,“直接和间接拉动就业数量超过3万人。”

  中部地区最大规模的BT+BOT项目--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斌对武当山特区的描述,“‘政企民共赢’的模式既大幅度降低了政府压力,也保证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性。”

  “新型城镇化当中,BT及BOT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武当山特区与太极湖集团的合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黄斌对记者说。

  《支点》记者 蒋李 实习生 周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