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不走的外来人口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外来人口
  • 发布时间:2014-09-18 08:52

  最近朋友聚会,总是聊起一个话题:孩子上学问题。这在过去似乎不是什么问题,但是,随着近年北京各区县入学政策的调整,把限制子女入学当成了驱赶外来人口的政策,矛盾一下子尖锐起来了。

  行政权力并非万能,总是有限度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上世纪美国的禁酒令。这直接刺激了地下酿酒产业以及走私市场的勃兴,最终禁酒令以失败告终。孩子上学、喝酒都是基本需求,在这类事项上设置门槛,可能会抬高市场交易成本,但是并不会消灭市场交易。市场总会以各种令管制者意想不到的方式,为供需双方找到解决方案。

  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动辄以行政手段干预大城市的人口,除了指令经济的强大体制惯性,也就是政策的路径依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习惯用计划、指令的方式来解决城市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关于京沪等地大城市病的批评,这些批评也往往将矛头指向了长期以来的政策倾斜、资源倾斜。这样说当然有一定道理,不过,这一观点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近年来大城市扩张的市场化因素。

  以北京为例,人口增长基本上与改革开放同步。因为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打破了配给制、价格闯关等,让原来和户籍相捆绑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复存在,从而让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所以为市场所青睐,并不仅仅因为其有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更是因为,这些城市同时也是得改革开放之先,无论市场环境还是法治环境都是当时国内最好的地方。

  从本质上来说,城市本身就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的效果。陌生人的环境同样也更有利于市场自发秩序的形成,也更有利于形成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与市场文明。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确实更易于避开熟人社会以及权力的干扰,而形成较高程度的市场文明,也就更易于吸引资本和人口的聚集。

  所以说,不论是高端人才还是所谓的低端人口,涌入大城市,本身都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不仅仅能够自动调节价格,而且,也能自动调节就业结构。

  很多市长都喜欢引进高端人才,他们往往为高端人才设置了种种政策优惠,又为低端人口在城市生活设置了种种障碍。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高端人才并不生活在真空中,一个高端人才的衣食住行则需要低端人员来满足。引进的高端人才越多,低端人口的需求其实就越大。

  另外,就是通过产业转移来转移外来人口。现在,北京正在把服装批发等低端产业、污染产业转移到外地。这可能会转移走一部分人口。不过,北京一方面又在发展IT、文化创意产业。原来的批发市场、工厂腾笼换鸟,变成了孵化基地、写字楼,还是会吸引其他的人群过来。只要不是把批发市场变成公共绿地与公共设施,其本质上只是提高了城市有限土地的使用效率,反而会进一步刺激资本和人口的聚集。

  外来人口赶是赶不走的。无论是政府还是土著,都应该适应这个基本的现实。正如同中国经济的繁荣本质上乃是市场自由、开放的结果,现今几个大城市的繁荣,同样也是市场的产物。

  现在,中国大城市的问题似乎千头万绪,空气污染、拥堵、房价、用水紧张、外来人口等等,但最要害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即城市计划管理体制与市场自发演进不匹配的问题,市场走在了前头,市长落在了后头。有问题总归是要解决,但思路不应该是,命令市场停下来等市长,这是没用的,而是想办法“让市长追上市场”。

  于德清(媒体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