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孙恩道,美术
  • 发布时间:2014-09-18 08:54

  --访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孙恩道

  孙恩道先生的画室“破石斋”隐在图书仓库之中,不经旁人指点,实在难以找到。推开门,一幅巨画映入眼帘。画作名为《商汤崛起》,旌旗猎猎,铙鼓阵阵,颇具史诗风范。

  这是孙恩道应国家博物馆之邀,为“中华历史文明项目”进行的创作。画作长5.6米、宽2.8米,花了整整一个月才完成效果图。画桌上,堆着一摞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历史文化的学术书籍。

  “你看,这手机不停地响,想接又不敢接。稿约、开会,太多了,精力顾不过来。我就喜欢待在这儿,专心画画、看书。”孙恩道说。

  其实,这种潜心笔墨的状态,从10多年前辞去湖北美术出版社社长就开始了。而对于文化的琢磨研究,是孙恩道绘画生涯的习惯与感悟使然。

  上世纪70年代末,孙恩道走上了美术道路,上大学时却选择了中文专业。在他看来,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并不难,可是能否取得突破有所成就,关键取决于文化修养,这需要长年累月的艰苦修炼。

  孙恩道尤其喜欢古典诗歌,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浓浓的诗情。一组《唐人诗意》、《宋人词意》、《元人曲意》,穿越历史时空,诗人们的抱负与追求、孤独与高远、洒脱与闲适,皆跃然纸上。而欣赏《采莲歌》、《归牧》、《观鱼》等作品,只觉情趣、灵动之气息扑面而来,这时的诗情全是生活的味道,看似平淡,实则隽永。

  “诗情画意是中国文学、绘画两门艺术结合最为完美的一种形式,这个传统不能放弃,必须继承和发扬。”孙恩道认为,诗是表达时空流动的语言艺术,绘画是表现瞬间凝定的视觉造型艺术。诗用语言除了表现时空流动中诗人的情怀外,还能表现出瞬间凝定的艺术形象,便有了画意;画用笔墨除了表现客观形象而产生美感外,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形成思维的时空流动,便有了诗情。

  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刘纲纪用十二个字“书卷气、古雅风、诗文境、人情味”,高度概括了孙恩道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他进一步评价道,“可贵的是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触及到当代人所处的文化现实和思想感情,而且是用中国艺术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境生象外’、‘一切景语皆情语’。”

  美术理论家贾德江认为孙恩道的水墨作品是“化机四出,神游其间”,“既不借助于色彩的装饰趣味,也不谋求素描的光影效果,它们只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准绳,语言朴实无华,题材也只截取极为普通的都市生活和雪域风情,虽然没有放弃写实的手法,却无不渗透着墨气淋漓、一片化机的写意精神。”

  正如孙恩道所言,画家和诗人一样,要做有情人、多情人。诗情画意,这才是生活,才是艺术。

  子不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