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次砍掉13万余生猪办等机构

  10月22日,当全国一次性减少生猪办、馒头办等13万余个“领导小组”的消息出现时,伴随的是大家的一片叫好声。然而在这一片大家都感觉很爽的氛围中,是不是只是大家觉得“一次砍掉13万个”很解气?如果要问生猪办到底是个啥机构,可能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直观的解释……那就让小编带你走进生猪办的世界。

  生猪办、馒头办等“奇葩”机构频现

  命名五花八门——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委员会、指挥部、办公室;时间自主掌控——常设型、阶段型、临时型;涵盖行业广泛——足疗保健、铲除豚草、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省区减少各类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成效显著”,仅湖南减少1.3万余个,江苏、内蒙古分别减少8472个和8081个。其实针对性的清理已非首次,安徽亳州早年就一次性撤销109个市级“领导小组”,被称作挖掉“文山”之根,截断“会海”之源,可是近年来一些新的领导小组又“雨后春笋”般重来。

  面对重要棘手的临时性任务或突发事件,工作难以分解到单一机构,需要更高级别的领导“挂帅协调”、联合攻关,这本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做法。可近年来,各种领导小组“扎堆”,着实成为公共行政管理的头疼事。

  这些机构名目繁多,涉及行业更五花八门:陕西省某市多年前甚至曾成立“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在成立之初就广受争议,最终销声匿迹。更别说曾引发讨论热潮的馒头办、西瓜办、“禁止午间饮酒办公室”,“奇葩”频现。

  遇事先开会,开会先成立“小组”。业内人士介绍,领导小组的设置,地方政府掌握的灵活性更大,甚至有时只需发个通知就可成立,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上,几乎成为应急的“万能钥匙”。

  打着“协同作战”的牌子,挂着“一把手”的旗子,喊着“减少层级、提高效率”的号子,一些“领导小组”本意是为了就某项专门性的工作进行“协调”,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异化为公共权力的又一次“推诿”:

  ●“一把手”身兼数职,“三头六臂”忙开会?搜索即可发现,各类“领导小组”,动辄都是市长、副市长等领导亲自挂帅,担任组长或副组长。

  2012年,山东滨州曾一口气公布了19个议事协调机构的领导名单,“一把手”都是当地市委主要领导。这还不是最忙的,2009年,东部省份一县委副书记被安排担任近40个领导小组的组长。

  ●一年难见一次协调,成为“空壳机构”?上马虽容易,领导大笔一挥即可成立,但一些小组在成立后却陷入“沉睡”,成为“僵尸机构”,清理仍非常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对自身到底设了多少个领导小组都说不清楚。”南开大学讲师周望说,实际上许多领导小组都是“纸上机构”。从发文件成立,到发文件撤销,期间可能从未正式“领导”或“协调”过。

  ●“红头文件”搞创收,沦为行业“钱袋子”?由于指向性明确,一些领导小组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甚至下发文件,成为乱摊派、乱收费的“护身符”。

  陕西咸阳曾大力推广“足疗”保健项目,为此专门成立“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市领导挂帅亲任“小组长”,下发红头文件严禁公安进入检查,要求执法行动必须由总工会牵头。

  “虽然不少领导小组成员兼职,但却容易造成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扯皮多,降低行政效率。”周望说,“协调”事倍功半,暴露出权力运行混乱、职责不清。

  没有领导挂帅,就是对事情不重视;协调部门不多,就难以解决问题……上海交通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樊博认为,“有领导好办事”的惯性思维,短期看是重视,长期看会形成“懒政”惯性,结果是“不发文不研究,不开会不落实”。

  浅析生猪办

  什么是生猪办?

  光明网上,《被忽略的“临时机构”》一文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各单位在阶段性工作或重大建设项目中,为减少管理层次,独立于各职能机构之外,又设立了相当一批临时性机构。这些临时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工作需要或为完成某一特定的中心任务,向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如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机构,甚至是比较专细的生猪办、清欠办、整顿办、考评办、馒头办等”。

  百度回答中有这样一条:如某市设立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生猪办进行行政处罚的后果责任,就由市政府承担,如果提起行政诉讼,被告是市政府。

  生猪办具体行使哪些职权?

  生猪办的具体职责一般都与生猪屠宰有关。2013年6月在由河南济源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济源之窗网站上指出,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家生猪屠宰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放心肉”工程;负责对全市定点屠宰厂(场)的屠宰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负责对进入我市的外埠定点企业的生猪产品进行跟踪服务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如何看待生猪办被砍掉?

  在网上搜索生猪办时,会发现其实生猪办还是办了不少实事的,比如查处私宰,平抑肉价等。但是由于享有一些权力,所以有些办事人员便利用这些寻租空间谋利。例如2007年安徽省滁州市生猪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夏正柱私自制定减免屠宰场生猪屠宰税费制度,造成国家税收损失65万余元,并将收取的屠宰场联营保证金,存入个人帐户,私自借给他人使用。

  生猪办撤离后职员怎么处理?

  地方层面到底有多少个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国一次性减少13万余个。这个数字背后,是人们对这些机构职员去向问题的担忧,是不是都是别的岗位兼职?

  网友评论

  @蓝军切尔西球迷1988:名字听得都挺逗乐的。

  @特车二课第二小队:好多机构听着都是临时机构,感觉没啥问题。

  @大航海II:不砍掉它们产生的根子,就犹如野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Herry-Auto:我想知道还有多少需要减的,减少后这些人干啥去了?国家的税能少收点不?

  @朕知道liao:法治的严重缺失!

  @奈奈Ci乃:额……长知识了。

  @各革-Ivan:这些“办”砍掉了,人还在,仍然会想办法捞钱祸害百姓。为什么不能炒掉他们?

  @ youyicun1106:没有有效监督,撤了这些办还会有其他的名头出现!

  @一曲一歌:问题不在这些机构要不要,关键是政府职能需要界定,既不能无钱不履职,又不可有钱乱养人。

  @Clark-Lee:想出来那个真是神人。

  @那年秋天4210:没见一个人下岗的。砍了不砍一样。

  @学定饿的喵:生猪办应该是以前的规划吧,专管养猪屠宰检验检疫的。我记得是因为我爸比以前干过这个,现在应该没有了。

  ■媒体评论

  人民网:“协调机构”过多、过滥,甚至层出不穷、死灰复燃,说到底是四种不良思想在作怪。一是官本位思想作怪,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作为“一把手”,成立任何领导小组都是理所当然,不成立反而体现不出权威;二是侥幸心理作怪,认为成立了领导小组,就代表开展了工作,以后若出了问题,追究起来也“有据可查”;三是跟风心理作怪,看到上级或其它部门成立了“小组”,就跟风效仿,深怕自己落后于人,对“机构法定”原则淡漠;四是谋利心理作怪,一些领导小组的成立,为乱发补贴、福利提供了“依据”,甚至成为乱摊派、乱收费的“护身符”。

  新华网:“协调机构”过多、过滥,令人瞠目的数据背后,是对“机构法定”原则的淡漠。打着“协同作战”的牌子,挂着“一把手”的旗子,喊着“提高效率”的号子,“领导小组”层出不穷的现象背后,到底是无奈还是无能?

  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涉及比较复杂或重大、跨区域的问题可设立相关“协调机构”,其他要慎之,防止冗员。部门若都守土有责、尽心尽责,就无需成立徒有虚名的“领导小组”。

  法制今报:说穿了,还是因为依法行政的概念没有被各地政府所“理解”,领导坐镇才办得成事,没有设立专门“领导小组”就显不出对事情的重视,这类长久以来沉淀的官大于法的“惯性思维”,好似公共行政管理上的一场雾霾,把法治理念遮蔽。

  内蒙古日报:类似“生猪办”这种过去随便发个公文就能成立的“领导小组”和“协调结构”,政府部门到底还有多少?能不能有一个完善的设置、运行和退出机制?

  (综合文中所列媒体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