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做一期有关基金公司效率的专题?相信一些读者看完这期的报道会有些纳闷--基金公司的管理效率高低,和我的投资有啥联系?
大有关系。
说简单点,管理效率高的基金公司,可以用更少的钱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收益,效率低的公司则会耗用投资者更多的资源。
更学究点的解释是,基金管理效率的高低可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帮助基金投资者筛选基金;另外,有助于基金管理者识别低效的原因,促进基金公司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以效率为纽带,使投资者与基金进行对接,可以促进基金行业优胜劣汰,更好配置资金资源。
曾经的规模效率优势
回顾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短暂发展历程很容易看到,2001年才成立开放式基金,在人力资源、投资经验、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其选股、选时能力都比较差,整体效率也较低。
但在那个阶段,规模效率普遍较高。
这是因为,开放式基金刚发行时规模适度,大多不超过20亿元,同时,基金数量非常少,截至2003年年末仅有51只,基金投资研究人才与投资机会相对充裕。
经过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投资者信心增加,大量新资金涌入,一拨又一拨开放式基金规模超过百亿。这使得基金投资的后备人才迅速枯竭,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普遍,各种综合因素叠加,令规模效率逐渐下降。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至今。
《投资者报》的最新研究显示,在单位资产的管理效率评估中,去年年末资产管理规模位居第一和第二位的华夏和易方达基金公司,并没有因为规模庞大、强势显示出规模经济效应,而是处在资产管理效率梯队的中等偏上水平,它们每管理10亿元资产,分别只实现净利润430万元和440万元。
相比而言,单位资产管理效率最高的诺安基金公司每管理10亿元的资产能实现680万元净利润,高出行业平均水平330万元一倍多。
在基金公司整体管理效率的排行中,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3家公司--华夏、易方达和嘉实,也均未进入效率最高的前10名,分别位于第15、13和16名。
一些中等偏大规模的基金公司,却在管理效率上表现突出。如管理效率排名最高的前10家中,有5家规模都为中型公司。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员工人数不太多,单位管理资产的费用控制较严。它们在管理上的优点,值得投资者进行基金投资时作为一个指标综合考虑。
将持有人利益最大化落实
我们尤为关注一些在费用控制上做得比较好的公司,比如诺安、兴业全球、中银、嘉实、华安、中邮创业、国泰、大成、博时等。
去年基金行业每管理10亿元资产大约需要860万元费用,有26家基金公司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上述10家公司在费用控制上表现优异。
如整体管理效率排第一的诺安,人均成本费用为190万元;资产管理规模位居行业前列的国泰,人均成本费用只有140万元,远低于其他9家大公司动辄两三百万元,甚至400多万元的数字。
之所以看中费用控制这个指标,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看,着力进行费用管理的公司,它们对投资者交给他们的“真金白银”更有责任心,它们会更实在地将持有人利益最大化。
最近两个月里,上证综指跌幅不小,很多投资者的心理状态随之发生了“大逆转”。由之前对2010年股市的“无限憧憬”,瞬间变成了焦虑观望。当K线反复上演心电图走势的时候,投资者们的投资目标以及选择对象也跟随着大盘及时做相应的调整。
是谁造就了中国投资者“善变”的个性?其中原因有很多,没有坚定的投资信仰、对各类投资机构没有充分的信任度都是重要的原因。
这不能完全归咎于普通投资者的不成熟,即使像基金公司这样的机构投资者,也很难保持平稳的投资心态,且很难在市场任何状态下都保持一颗将持有人利益最大化作为道德准则的心。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基金盲目追随市场,设定不切实际的投资目标,纷纷将投资的目标锁定在高风险资产上。
周而复始,相互助长。
比如,从一季报来看,创业板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多家基金公司,甚至还出现了一家公司旗下数只基金扎堆在一家创业板公司的“盛况”。当然,我们也看到,还有一批公司,如国泰等的身影在创业板公司中见不到,他们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均无创业板公司。
现如今,拥有责任心的基金公司有很多。但是在对持有者负责的前提下,还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的基金公司却不常见。
在我们看来,基金公司还应坚持以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为信仰,秉承持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提升自己的管理效率,这对整个行业的平稳发展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在众多的基金公司中选择优秀者,并获得良好回报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无法知道基金的未来表现,只能根据过往表现选择,因此,那些在费用控制、投资、管理效率都表现较好的基金,更值得信赖,它们未来的持续表现能力更强的概率无疑更大。
节省开支和提升效率,永远是企业考虑的重中之重。
基金公司也不例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