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患上“双低双高症”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双低双高症
  • 发布时间:2010-06-21 13:21
  银行资产规模大,净利润高,资产管理效率是否也高?答案令人失望。

  《投资者报》对14家上市银行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它们除了有“双高症”——高薪水、高融资外,还有明显的“双低症”——低管理效率和低股价。

  管理效率涵盖了资产管理效率和员工管理效率,研究表明,国有大行的资产管理效率在14家上市银行中属于中游,他们的员工人数最多,员工管理效率却最低,面对四大行巨额的融资和再融资额,难怪投资者抱怨他们缺乏责任心,“用脚投票”一卖再卖股票。

  而自去年以来银行股的持续低迷,更拖累了整个市场,让投资者“怨气冲天”。

  低资产管理效率

  工中建交四大行的资产规模在所有银行中最大。14家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44万亿元,仅这四大行的资产规模就达33万亿元,占了75%的份额,若农行上市,这一比例还将上升。

  工中建交中,工行资产规模最大,近12万亿元。其余10家上市行仅占25%,3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资产规模最小,资产规模加起来也才8465亿元。

  从2009年实现的净利润看,工中建交赚取的最多,排在上市行前4名,中小银行赚取的最少,3家城商行中除北京银行位次有所上升外,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净利润最低。

  但这并不能说明国有大行资产管理效率高,规模经济效应在它们身上体现的,只是“粗放型”利润。

  《投资者报》研究发现,同样是管理10亿元资产,不同银行产生的净利润差异明显。

  通常来说,每单位资产产生的净利润越高,银行资产管理效率也越高。

  建行和工行每10亿元资产产生的净利润分别为1109万元和1092万元,排在前两名。

  两家城商行——北京和南京以相差40万元左右的资产管理效率紧咬其后,中行和交行每10亿元资产所能产生的净利润尚不能过千万元,在14家上市行中属于中流,排第6、7名。

  要实现高利润、高资产管理效率,还要控制每单位资产的管理费用。

  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在控制每单位资产管理费用方面表现不错,两行在管理每10亿元资产时所花费的费用最低,北京为2887万元,南京为3342万元。

  民生、华夏、深发展三行资产规模虽不算大,但管理每10亿元资产的费用却较高,在4000万元以上,超过平均水平。

  它们花费了这么多,每10亿元资产创造的净利润却低于平均水平,在900万元之下。

  四大国有行的费用水平处于14家上市行的中上游,工行是四大行中每10亿元资产管理费用最低的,但比北京银行多花费近800万元。

  整体来看,北京银行资产管理效率相对较高,每10亿元资产管理费用最低。

  管理员工效率低

  银行管理水平的差异,很直观地表现在管理员工的效率上。

  曾有研究表明,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四大行员工人数分别位列全球银行业员工人数的前4名,而在考察人均指标时则发现,四大行在全球500强银行中创造了人均赚钱最少与人均管理的资产最少的纪录,这两个数据分别为5.63万美元和95.50万美元 。

  《投资者报》根据各家上市银行的2009年年报数据研究发现,四大国有行人均赚钱排在后5名内。

  资产管理效率高的北京银行人均赚钱能力也最强,人均赚钱近百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行员工比其他股份制上市银行和3家城商行多出很多,14家上市行共120万员工,四大行就有103万,这也是造成四大行人均管理资产最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说四大行是为了专业化分工,雇用了更多的员工,造成人均管理资产少,或许还情有可原,但从另外一个数据上看,它们创造的人均净利润基本都在银行业里垫底。

  人均赚钱能力最强的北京银行有5700多人,人均管理资产却最多,达9360万元。

  有些银行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效率较差,尤其是国有大行。

  比如,就银行最重要的盈利业务——贷款来说,由于国有银行的贷款决策权上收,一笔贷款,从上报到拍扳,一周时间已算是高速了,耗时一个月也很正常。

  而发达国家的一些商业银行,为某些客户在特定的信贷期限内会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客户在24小时内就可能获取相应的贷款。

  更常见的是,顾客到营业厅办理业务漫长的等待、银行员工傲慢的态度,都是银行多年来的管理顽瘤。

  总体而言,国有银行员工的管理效率整体比较低下。

  银行股套牢者众多

  除了低管理效率外,银行的另一大特征是低股价。

  “去年底多家券商机构唱多银行股,我也跟随机构研究报告买入了银行股,谁知道今年银行股这么惨,股价表现这么差,还要巨额再融资。我只好被迫割肉,损失了20%。”一位股民对银行股发出声讨。

  《投资者报》整理发现,在年初发布的券商2010年投资策略报告时,有15家左右的主流机构推荐银行股。

  但今年以来,银行股已经下跌逾两成。无疑,今年A股的大幅下跌,与占股指权重较大的银行股对股指的下行拖累不小关系密切。

  被银行股套牢者众多,不但有众多小散户,包括一些机构也深陷此重灾区。

  根据基金发布的2010年投资策略,有多数基金选择银行股作为坚守对象,Wind资讯数据显示,2009年第二、三、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对金融保险业股票的配置,分别为28%、24.5%、23.7%和21.7%。

  很多基金深陷泥沼,尤其新华基金因为对银行股的固守,拖累了产品业绩,有3只产品下跌幅度在15%左右。

  虽然6月9日银行股突然爆发出一波反弹,中信银行甚至奔至涨停,但仅昙花一现,对于深套的投资者来说无济于事。

  现在又到了券商机构发布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的时期,目前已有多家券商发布银行股下半年投资策略,无一不是拿银行股估值低来说事,看好的声音再起,招商证券发布“推荐”评级,信达证券认为“强大于市”,华泰联合给予“增持”评级。

  尽管有券商报告助威银行股,但银行股面临的压力仍未减轻。

  目前,除了国务院已批准的工、建、中、交四大行总额为2870亿元的再融资规模外,尚有其他上市银行的再融资计划也在绸缪,再加上即将实现的农业银行、和待命中的光大银行IPO,银行大有在股市上进行“赛跑抢钱”的阵势,这会使股市面临严重扩容压力。

  改变上市公司“重筹资、轻回报”的说法已被提了多年,虽然因为有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回报出现好转,但“重筹资”却没有得到丝毫的改观。

  不可否认的是,A股上市公司有将市场作为自己“大后方”的“习惯”,有钱时吝啬向股东分红,无钱时想都不想就将手伸向市场,从股东口袋里掏钱。

  银行类上市公司尤其如此。只要出现“差钱”的状况,就将手伸到市场中,去年的天量放贷造成的资本充足率不足,最终引发的窟窿仍然还是由市场来“买单”。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多数也是上市公司,但其股份较为分散。

  如美国,直接或间接持有银行股票和债券的人数占总人口的60%以上,因而,各家银行的管理者通常都会比较重视金融市场和股东权益。

  中国的银行股东们投了钱,却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