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的山羊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滨协小学转到香栌园小学时,第一任校长竹村先生做了一件严肃又有趣的事:带着两头山羊和孩子们一同转学。据说校长先生是为了推行“情操教育”培养孩子对动物的爱心,才做出如此令人有些迷惑不解的事。然而,这个儿时多少令人难忘的意象却在日后成了这位作家潜意识中无法割舍的灵感之源。且看他的作品的名称《寻羊冒险记》和《羊男的圣诞节》,还有他首部作品《且听风吟》中“逗人喜爱的山羊”和篇幅最大的长篇小说《1Q84》中盲眼的山羊,都不断地与作者儿时的记忆形成呼应。而我作为读者,也多少从这个转学的故事中了解到了羊儿频频出现在村上作品中的缘由。

  对于一位喜欢的作者,我们总是不由地去揣度他们作品背后的故事,或者说作者的灵感之源。很多时候,我们将无法写出同样精妙的作品的理由归结于自身资历的平庸:小时候的故事波澜不惊,长大后也是按部就班的过活,所谓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的情节实在乏善可陈。在文学界甚至存在这样的言论:在孩童时期没有经历过创伤的人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这样的说法不但使很多意欲涉足文学创作的青年望而却步,也使得已然成名成家的作者在忍受灵感枯竭时以此作为宽慰自己的理由。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阅读村上春树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童年时代即没有父母离异带来的无所适从,也没有闯下滔天大祸的“赫赫战绩”。他的父母都曾担任日语教师,母亲后来回归家庭成了家庭主妇,这样的家庭环境在日本社会中实在也没有什么值得称奇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跟他长时间相处的母亲鼓励他多读书,所以村上倒是从小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尤其是西方文学。毋庸置疑,这一点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事实上,村上的父亲作为日语教师,很想培养他对于日本文学的兴趣,不过,他自己却表示在成长过程中从不曾被日本文学深刻地吸引。由此可见,环境固然重要,每个人终究还是要依自己的本性来生活,而涉及到创造性的活动时,更是如此。

  要说村上的学生时代有何特立独行之处,唯有他不太喜欢学习,这里的学习指的是学校教育。他讨厌循规蹈矩的枯燥课堂,却将整套《世界历史》读个滚瓜烂熟。看来,厌学这种事也不可同日而语。他厌学的背后虽然有抽烟,打麻将,与女生厮混等桥段,不过他也会买来便宜的欧美小说来阅读,还会翻译自己喜欢的片段。这种“自学”方式,虽然没有提高多少考试成绩,却显示出他对于文学自发地热爱。想想自己读原版小说已经是上大学以后的事情了,很多时候还是迫于完成作业或论文的压力。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种不好好学习却整天看原版文学的孜孜不倦,大概也是冥冥之中对未来职业走向的铺垫吧。

  也基本在同一时期,村上开始收集唱片。他的音乐品味与文学品味如出一辙,都来自西方。对于年少时并没有西方留学经验的村上来说,这种喜好再一次说明了他原初的本性和创作基因的来源。他对于爵士乐和西方古典乐的热爱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他的一部部作品中,不论是《挪威的森林》中的巴赫的《无穷卡农》,还是《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李斯特演奏的《巡礼之年》都使得他的作品沉浸在大提琴或钢琴的复古氛围之中。这种古典气息使得他多以都市为背景的故事平添了一份沉寂和厚重,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总之,这位在少年时代热爱西方文学和音乐的日本作家,相比雷蒙德·卡佛或杜鲁门·卡波蒂等人,好像并没有那么多值得发掘的曲折故事,而是仅仅从于内心,沿着他喜爱的文字和他喜爱的音符铺就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独自行走。正如他所言:“我只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做我喜欢的事情而已。”我们仿佛看得到他在自营酒吧打烊后的吧台上,就着并不明亮的光线辛勤写作的侧影。即使在酒吧关张,专心写作事业后,他也是每日凌晨四五点钟起身,孜孜不倦地写到晌午,再抽身去阅读、运动,做杂事。对于那些致力于写作的人来讲,相比在作家生平中挖掘奇闻轶事,不如将目光敬畏地投向作家本身,看看他们是如何数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的。

  写作,终归来说是将素材不厌其烦地发酵。再平淡无奇的元素经过情感的发酵,理性的取舍,都有可能成为一道尚好的佳肴。

  文/郁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