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各类诈骗案件不断增多,诈骗数额也呈上升趋势。从保健品推销,到电话诈骗,老人们被各种新旧骗局绕得团团转。老年人缘何成为骗子的重点作案目标?他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又是保健品!
家住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的周阿姨,从2012年年底开始不断往家里买保健品,至今已花了6万多元。
周阿姨如此钟爱保健品,要从一次“热心人士”组织的活动说起当时,很多“热心人士”给老人们免费体检、量血压,还赠送日常用品,并对老人们承诺提供免费旅游。一来二往,周阿姨便和这些“热心人士”成了朋友。得知周阿姨患有心血管疾病,“热心人士”便开始给周阿姨提供各种建议。周阿姨试着吃了一段时间保健品,觉得有一点效果。“人家这么热情,不好意思拒绝,所以就买了点回家。”这一吃就是两年,就这样,周阿姨花掉了6万多元养老钱。
“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支配钱、财、物的自主性,这是骗子瞄准老年人作案的主要原因。”曾办理过多起此类案件的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向记者分析说,打着科技幌子推销“三无”产品、以抽奖名义推销产品、靠打亲情牌高价推销保健品等均是此类诈骗的惯用手段。
不完美剧本等你上钩
84岁老人被骗执意汇款150万元,5名警察苦劝两小时; 老人遇诈骗汇款被银行阻止,老人哭称遭银行刁难; 这样的尴尬,近期在各地屡屡上演。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辈子的“保命钱”瞬间就被骗个精光。 “相较于推销保健品或‘三无’产品之类的诈骗行为,老人面对电话诈骗可能更容易上当。”
“目前,电话诈骗的内容变化很快,比如中奖、冒充警察、冒充检察官、冒充法官。有一个诈骗团伙,他们伪造了一份北京市公安局的文件,以返还被骗事主赃款为由头,群发短信行骗。”据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电信诈骗专家金大志介绍,在此类案件中,70%的受骗者是老人或女性,很多受骗者通过与行骗者的交谈甚至还建立了一种信任。传销式诈骗 “利用有的老人爱占便宜及迷信特点发生的诈骗案件也较为频发。”曾办理过此类案件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说,一间办公室、一份伪造的红头文件、一个看似“无本万利”的投资模式、一个口耳相传的营销策略——不法分子打着“全民健康饮水工程”的名目,通过向客户推销净水器具获利,诈骗北京、青岛等地百余人。 在“红头文件”和高额返利的忽悠下,王女士成为了诈骗者的“羔羊”。 事实上,诈骗团伙的手法并不高明、骗局也很简单,并且漏洞不少,但却频频得手。
办案检察官进一步分析说,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的信息闭塞,虚构的工程不容易被识破。面对“无本万利”的经营模式,老年人更容易相信,而且“口耳相传”的营销策略在老年人中才能更有效。诈骗者正是利用这种策略骗取了很多老年人的退休工资或者养老金。
投资类骗局
查阅相关案例不难发现,近年来,老年人正逐渐成为非法集资案件的主要受害者。在广东警方近期破获的非法集资案件中,广州鑫达银业商贸有限公司涉嫌集资诈骗案的犯罪嫌疑人以投资银饰品连锁店业务,声称每月可获投资款18%至30%的高额利息,以此诱骗老年人投资。
据统计,涉案金额约两亿元,涉及民众约2000人。广东省公安厅经济犯罪刑侦局局长黄守应表示,非法集资案件主要涉及养生养老、医药保健品、房地产等行业,但近年已迅速波及电子商务、股权投资基金、p2p(网络借贷平台)等新兴领域。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显示,超四成非法集资受害者为老年人。
不少涉众型经济犯罪,尤其是非法集资类犯罪,近年来逐渐专门以老年人为作案对象。
症结分析
为什么老人容易受欺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院长宫志刚认为,老年人受骗是个老话题,老年人是社会上主要的受骗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原因1:年纪越大就越倾向于相信别人
随着年纪增大,老年人的知识、信息结构明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很多复杂的现象知之不多,加之与社会接触较少,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花样日益翻新的骗术不易识别。
原因2:物质、健康需求增大
部分老年人经济状况不够稳定,常期望能意外致富,因此容易上假广告和推销商的当,损失钱财。另外,随着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他们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增强,这个时候,他们会迷信各种“神奇”的疗法。
原因3:与亲人缺乏沟通、联系
人到了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而一旦跟家人、亲戚的亲密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去设防,要被欺骗很容易。
原因4:诈骗的形式越来越专业化
对老人进行诈骗的形式一直在变化,在物价、医疗上涨等背景下,老龄人的安全感降低,很容易陷入到许以重利等融资投资中去。老年人是投资理财风险防范最弱的群体,投资理财知识缺乏,获取市场行情信息的渠道窄。而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老年人的这些“特点”,设下投资理财陷阱,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