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之中,无限可能

  • 来源:设计家
  • 关键字:郝卫东,建筑师,设计
  • 发布时间:2015-06-04 08:39

  “新常态新业态——2015中国设计产业纵横延伸”论坛在上海举行

  主办:《设计家》 承办:简一大理石瓷砖

  时间:2015年3月21日 地点:上海外滩茂悦酒店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无论是经济基本体还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产业业态、经济增长动力都有所改变。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一方面,国家基础建筑的政策调整使得公共项目锐减,另外一方面,房地产的饱和则造成了相关设计需求的下降,设计行业俨然步入了“冬天”。关于“2015设计公司干什么”的话题也因此在设计圈大为流传,大有风声鹤唳、人人思危之势。2015年之后,设计行业面临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究竟有哪一些可能性?设计行业如何深化创新驱动,设计业如何进行横向整合,设计产业链如何进行纵向延伸,设计行业如何注入互联网思维?就这些业内共同高度关注的话题。2015年3月21日,由《设计家》主办,简一大理石瓷砖承办的“新常态新业态——2015中国设计产业纵横延伸”论坛,在上海新天地安达仕酒店举行,来自石家庄、上海两地的设计界代表一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郝卫东:逆境寻道

  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里,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经历了迅速的发展之后,我们大家的生活空间开始变得有压力。汽车时代到来之后,雾霾时代接踵而至。我曾经问过美国的一些同行怎么看待中国的发展,他们都认为“太可怕”,没有想到中国用这么短的时间,迅速地让城市进入这样一个状态。今天,无论是基于政府对待城市的理性思考层面,还是从生活的层面来看,我们城市的发展真的该停一停,来思考未来的问题。

  市场的变化是我们今天碰到的另外一个问题。这样的低谷并非是不正常的,出现经济的下滑或者说调整也势在必然。我们今天碰到的问题,第一是城市发展必然的趋势,是一种理性的状态。第二,经济的调整期是一个世界规律的状态。当我们基于这样的两个认识看现在的经济形势,我们会变得更加坦然一些,不至于说不知所措,甚至开始忧虑未来,甚至放弃理想。

  因为我是建筑师,在我们的上游有城市和规划设计,后面还有景观、室内设计等行业,整个链条之间的关系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我们最近跟室内设计师交流,很多人认为自己所在的市场还没有受到影响,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没发展到下一步。我也希望大家做好寒冬来临的准备,即使我们手上有项目也不要掉以轻心。

  在市场下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首先,政府会加大对项目审批的严控。以我们自己的例子,我们去年很多项目原本已经列入计划,政府为减缓建设的速度,在审批上开始延期,甚至以各种不同的理由推迟了项目向下进入深化设计的阶段。第二,由于对市场没有信心,以及政府对于地产项目在各种程序上更严格的要求,地产项目的数量也在迅速的下滑。这将是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市场的常态。我曾经跟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交流过这个问题,请他们预判这次寒冬会有多长时间。有人认为会持续三年,有人认为是五年。所以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心理来应对这次寒潮。

  由于建设量的减少,我们势必会面临越来越严苛的竞争。就建筑设计这个行当来说,过去很多大牌的国际企业在中国市场可以很轻松地拿到项目,但是到今天他们也在彼此竞争,同时大幅度降低设计费用,使得项目的利润下降。河北已经出现这样的情况。最近,我们一些国内的大型项目,利润下滑的速度已经超过了预期。

  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我认为应当采取理性的态度,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未来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态度也应该回到理性。第二个,要坚守信念。而当市场下行的时候,一些机会主义分子或者是利益至上的设计师可能会离开,但是那一些真正属于中国、面向未来的设计师会留下来。以我个人的观点,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设计时代还没有到来,与优秀的国际同行相比,我们在技术素养、职业操守等方面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当我们带着坚守的信念,就能在寒冬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同时借助理性我们能够更好地自我约束。我相信在市场上扬的时候,将会是那些有信念的设计师的未来。

  再谈一个关于本土创作的观点,过去三十多年里我们很多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基本上是由外籍事务所或是国际知名的设计人员来操作的。在那个时期,本土设计还处于等待、成长的阶段。但是随着我们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市场的变化,未来,那些一味盲目模仿的、舶来的、甚至抄袭的时代会被冻结。

  设计公司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如何在寒潮里思考和应对?去年我们公司基于国际媒体的信息对全世界排名前十的设计公司的研究,发现他们的一些成功之道:这些公司和团队在几十年的成长历程中,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较高,同时也会应时而动,面向未来作深入的思考。我们也同样需要根据未来的需要,以新的状态去研究社会的需求。

  我还想讨论一个关于“横向联合”的问题。我们已经开始起步做河北的设计联盟,里面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室内设计师,还有平面设计师等齐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更大的平台。同时,在横向联合里面既有国际联合,也有国内联合。关于纵向延伸。我们可以在项目的前期规划,到后期的景观、室内设计甚至后期总承包等方向上联合不同的专业团队共同作战。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内部实现纵向延伸,可能让现在一年必须完成三个、四个单子的设计师,未来只需要在三四年里完成一个单子,在项目整体的管理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利润率和项目的附加值。

  在去年的公司战略里,我们也提到互联网思维的介入。我们设计公司与生产性企业完全不同。设计是量身定制的,这使得我们跟互联网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用户至上”的概念完全吻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更早地进入了互联网化时代。互联网让设计可以使用几乎免费的方式得到宣传、获得用户的认可。同时,互联网又以它的的透明性、快捷性让设计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很快地学习或者是了解到相关设计知识,甚至很多人虽然不做设计,但是他的悟性、感知能力上超越一般的设计师。所以,互联网时代会对我们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几年国家、地方甚至各个设计院都在推动一个事情,就是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导入。我认为,全信息系统的模型系统成为用户更全面地体验我们作品的通道。

  最终我们将是以我们的本体——产品去赢得社会的尊重、客户的接受,争取更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渡过这个难关,关键在于如何打造我们的作品。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话,在各行各业需要面对变化和创新的时代,创新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真正有价值的是直觉。在探索的道路上智力无甚用处,重要的是我们的直觉!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先哲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未来更好的产品,源于我们的直觉以及我们的坚持。

  李瑶:迈向全专业的设计

  其实我更主要的背景应该是上海大小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因为今天论坛的主题,主办方让我以大小建筑联盟这样的背景跟大家进行分享。身份的转变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的需求。大小建筑是我三年半以前创建的,也是在国营大院的背景下重新寻求自我设计的一些创作方向。在此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来自市场和自身的体验和反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把建筑设计这个专业变成可操控的项目建筑师负责制。这也是从我国当时受俄罗斯体制影响,将建筑设计产业各块进行相对分割或者大包大揽,发展为国际化运作所必须面对的。

  目前大小建筑联盟并不是作为一个公司的架构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合作平台。联盟是以大小建筑设计事务所为盟主,涵盖了结构设计、幕墙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照明设计等基本的顾问单位。我以衡山路12号项目为例,谈谈在专业化方面的思考。

  酒店设计的复杂程度很高,其中最有挑战性的,是它涵盖了酒店管理和设计两个领域。这个项目的开发商是上海地产集团和申通集团,他们组成了上海至尊衡山项目公司,我则被遴选为这个项目的建筑师。直到我2011年离开华东院以后,还在继续做,最终使得它在2012年的12月12日圆满开业。酒店的建筑设计方是马里奥博塔,我们和他进行全方位合作。项目的挑战在于,它位于衡山路上,整个街区是一个风貌保护区,对建筑的体量有所限制,限定高度为24米。它开口面非常小,进深非常大,这也是我们导入内庭的主要原因。上海人有一句话,叫螺蛳壳里做到场,就是非常局限的空间里面达到很好的效果。酒店管理集团是喜达屋集团下的豪华精选,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酒店管理公司。

  前面谈到,建筑的开口比较窄,位于衡山路上,晚上街面的情况相对有点繁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分了两个区,即公共区和客房区来界定城市的建筑面,力求更吻合上海的城市精神。总体上说,这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剖面,上面五层,下面也有三层,主要是解决车库及后勤配套等功能需求。整个设计的概念是分两部分,地上部分由雅布来设计,地下部分的概念是由马里奥博塔来提供的。雅布在这里使用了一些他们有代表性的手法,比如植物作为主元素,以及以金属框架来分割空间等。其中也尝试了一些首次使用的材料,经过了漫长的实验过程才加以确定,许多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

  在客房区方面,一开始我们想做成单元化格局,有点像上海的里弄,但是酒店的管理方觉得是个挑战。标准客房单元,我们在内圈和外圈使用不同色调,外圈用的是偏冷静色彩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的色彩,而内圈使用了暖色系。顶层的总统套房整个风格低调而精致,比较干练,并不是强调它的奢华或者说富贵。

  整个地下空间的场景非常丰富,特别是在室内泳池看自然天光和它的特质马赛克吊顶,那是很动人的。在这方面我们很好地遵循了马里奥博塔的要求。

  在整个建筑的立面我们使用了陶板而不是砖。在一些公共区采用了双拼幕墙的做法。总的来说,它的光影效果,尤其在晚间还是非常特殊的。

  谈到专业,我还想谈一个对我个人影响较大的项目,CCTV新大楼。从专业性的角度来说,这个项目的团队更复杂,包括结构基建的设计师,日本一家照明公司,以及声音、光学公司等,整个团队的结构对我有一个非常大的触动。我在其中得到的最大的体验,就是在巨型的结构、复杂的交通结构方面,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建筑施工,都为中国当时的建筑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参数化技术是目前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但是十年前,OMA设计的央视新大楼、福斯特团队做的北京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就已经带入了图层管理全新的理念——我们可以胜任复杂的项目实施,而不是单一人单一专业的设计。这也是很大的改变。

  我们的大小建筑联盟,在“大而精彩小而精致”这样一个方向上力图展现更专注的设计精神,希望构建更专业化的建筑团队,希望通过建筑和各专业的合作,形成一个联合化的设计方向。我觉得,各位大型设计院的老总都是驾驶着自己的航空母舰,而我们大小建筑联盟里的成员都是小舢板,希望通过联合也能跟航空母舰形成有利的、互补的关系。

  我们每年都针对联盟不同的方向做各自的研究,还引入“大平台”的概念,共同分享设计的成果并进行交流。合纵连横是丰富视野和提高见解最好的方式。

  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个上海徐汇梦中心的项目,我们引入了一些社会活动家、艺术家及策划团队来分享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觉得建筑不仅仅是单专业的,也是全专业的渗透和推广。

  吕邵苍:不只是酒店

  设计师二次创业的其实应该不是特别多,尤其是在我这个年纪。我为什么从原先的体系离开?因为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是用设计做生意,仅仅是为了项目而做设计吗?设计跟我们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设计与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关系?尤其是近三年来我逐渐开始思考:当没有很大的工程项目时,你还愿意不愿意做设计?当一个项目小到只有二三十个平方,只有一点点的设计费,但是业主很认同你的设计价值观时,你愿意不愿意接这个项目?我也有过斗争和挣扎,最后觉得我还是可以接这样的项目。我不是为了工程项目做设计。当我明白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我们设计师的未来是什么。尤其是2013年到2014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变得非常明显。我是一个市场感知能力特别强的设计师,强烈感受到这种大干快上千城一面的做法既没有品质和深度可言,也难以持续。我其实到了45岁,真正进入了职业发展阶段时才明白什么是好的设计。基于这样一个思考,我就想从原有的体系里面走出来,从新开始做真实的自我。

  结合我自己的专业特征,我对中国整个酒店市场有一个预判和理解,那就是高端五星级市场可能是不存在的。这个是未来大型酒店设计公司会面临的痛苦。第二个就是快捷酒店的市场也不存在,为什么呢?高人力成本和高房租成本时代不足以支撑这个酒店产品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发展。接下来是什么板块?就是中端酒店市场板块。针对这个市场板块设计师可以做什么呢?其实马斯洛需求层次论里面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中间这个层面上,人性的需求,人对个性对多元文化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这就决定了设计师在这个体系里能够参与其中。在互联网时代,以设计、创意为核心竞争能力的,让客户尖叫的产品,才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所以我就发起了现在这样一个新的公司来做酒店管理,它无非是去嫁接专业的酒店运营团队,成为你的合伙股东,去嫁接很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让他到这个体系里面来做你的股东。

  这样我们就回到原点,专注于产品的创意跟设计,以研发的模式来做设计,而不是以等待业主买单的方式来做设计。当我提出东方生活美学的时候,我的好几个兄弟就响应。后来我们成立了这样的一家酒店管理公司——云隐酒店发展管理发展公司。我们要回顾内心,认识到东方文化本身。从1840开始,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全部被冲垮了。包括我们设计界里面这么多抄袭西方建筑的现象,我们的古建筑和乡村文化所面临的局面,都让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根本到底在什么地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觉得我们中国缺少真正的设计师原创的酒店品牌。其实国外这是很多的。悦榕庄的发起人就是设计师,一批这种主题酒店的背后都有设计师在做支撑。作为我们,尤其是我们“60后”和“70后”设计师,在这样一个经济转型时期,如何建立中国设计师的品牌?从我做五星级酒店的经验看,我们不受待见,基本上被排除在这个体系之外。

  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上海整个酒店的入住率包括房价指数全面下滑,一直到2014年才逐渐爬升,因为前面的量放得太大了。到2014年,国八条出来之后,很多星级酒店业主动摘星。为什么呢?国八条不允许政府官员去这种高端场所,把星摘掉之后,适应新的接待标准。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经济型酒店转战中端市场。还有一个,是我们设计师比较适合介入的精品主题酒店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蓝海。铂涛、如家等用快捷酒店思维的模式,就是复制,工业化思维来做酒店,这一定不是未来主流市场的需求。现在欧洲市场上还有这种非常特色的个性小型酒店诞生,但是所谓的快捷酒店和大型酒店,已经非常少了。

  于是,多元营销,物联网思维,社交属性、移动互联,O2O体系,主题化、个性化,多元文化成为酒店业的一个新的生态体系。我们设计师和产业链的上下游在这个体系里面,能不能建立起自己这样的一套体系?完全有可能,只要你迈出这一步。

  互联网时代的酒店,我认为就是要把它回归到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住宿的需求加生活方式。这里说的是N种生活方式,比如以咖啡为主题,以书为主题,以摄影为主题,以艺术为主题,以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方式组合起来的酒店,是有生命力的。这个也是设计师能做的,换句话说,未来互联网时代的酒店的本质是跨界的行为,而不是单一的酒店行为。

  2015年,酒店业寒潮仍将继续,国际酒店品牌TOP10全部是负数,国内酒店品牌相对来说稍微好一点。中端酒店异军突起,尤其是特色酒店里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未来成长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设计型酒店,或者是文化型酒店,一定是跟文化有关系。这个文化其实是一个产业链,包括非常好的家居设计、灯具设计、床品设计、用品设计等,这套系统的集成一定是跟文化有关系。原来大家谈文化创意更多是从影视、动漫、戏剧等方面谈,现在把文化创意跟设计放在一起来说,我觉得对于设计行业来说是极好的,关键是我们自己愿意不愿意做。文化创意如何形成产业?一定要资本来做支撑。

  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设计师能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目前全中国设计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的时代,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的扩招,加上投资拉动型的发展方式产生了大量的设计师,但是未来真的不容乐观。

  我们作为设计师,设计思路如何转型?我觉得重在跨界合作。众筹这个体系是未来互联网里面非常可怕的体系,它几乎可以颠覆以前的商业文明。未来所有的商业一定是去中心化去组织化的,互联网时代重要的东西就是分享。

  云隐作为一个酒店管理公司,如何形成平台?其实,设计师在我们整个体系里面的核心的爆发点,就是创意研发这个体系。我们希望项目设计师能够介入到产品研发,在每一个项目里都把消费者引进入到我们产品的研发体系进行互动,构成真正的社群经济,之后,包括我们的酒店运营体系形成一个产业链,形成平台运作方式,都是云隐想做的事情。

  我们形成了三大品牌,第一个是我们品牌的核心,云隐东方,它讲究东方美学体系。我觉得人过40,可能会真正回归到自己的内心,这两年我也通过自我的自修自悟,从禅修的角度来看阳明心学。我为什么关注乡建民宿体系?因为我发现这三十年下来,自己从无到有的过程全部在城市里面产生,但是突然发现自己跟城市没有任何的关联,自己对城市的感情不是来自内心深处。反而是回到乡土后对乡土情结的认知是从心里面长出来的。我们做的“云隐乡宿”,就是想通过民宿这个体系探讨如何找到中国原来的农耕文化,然后把四书五经、琴棋书画这些东西植入其中。当然我们还有为“85后”和“90后”创造的品牌“陌么”。看上去我们套的是陌陌这个社交软件的名字,实际上我们想探讨的是陌生的人在一起能干什么。这个是我们云隐东方的故事品牌,其实就是让人回归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外求索。谈“隐”的哲学,必然离不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云隐想做什么?我们想回归到自己的内心。

  再看智能化,未来可穿戴设备对设计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什么雷军要进军到小米家装?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再来谈绿色环保。我前段时间专门到斯里兰卡看巴瓦的作品——他也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没有走上那一条路,而是把自己对乡土的理解做出了完全不同的体系。现在来看,他的体系就是绿色、环保、有机、可持续的。我们中国文化里面提到的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精神,其实这些主旨在巴瓦的项目里面表达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酒店确实不仅仅是酒店,在这个体系里面可以培育、挖掘、发现中国的一批原创产品设计师,原创家具品牌供应商……一整套体系。在五到十年里,这个体系就可以成长起来。

  我还发起了这样一个号召,希望有100个优秀的设计师,100个酒店运营的职业经理人,100个原创的品牌供应商,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100个连锁而不复制的、创意型主题精品酒店,建立起中国酒店原创生活美学产品O2O电商平台。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非常有价值。

  云隐有三大体系,第一个是生活方式美学的平台。设计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面向人性的情感。尤其是这次斯里兰卡看巴瓦之行,让我更加觉得这个才是真正永续的精神哲学。换句话说,100年之后,巴瓦的这套思想体系,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都会继续存在。

  第二个,我希望在这个体系里面形成创意产业的平台孵化器。中国有很多很优秀的原创产品设计师都没有办法在市场上生存,因为没有平台给他们做支撑。我想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通过互联网电商模式让他们产品走向市场。原来我喜欢看欧洲大品牌,这两年我喜欢看所谓的小众品牌。如果没有成百上千个原创小众品牌做支撑,一定不能孕育出大牌。我觉得大家要坚持,因为日本也是二战后坚持了三十年的时间,才孕育出三代大师。

  第三,希望能推动当地文化,推动艺术交流发展。其实每个城市都有非常不错的艺术家、文学家等,他们不一定是中国最顶尖的,但这是活生生的在地文化里最生动的东西,如果你不关注这个,也是有问题的。

  以上就是我这两三年来个人的感悟跟思考。

  在互联网体系里面最好的运营,就是让人跟人连接。我觉得“70后”“60后”这一帮设计师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投资公司,而是投资于人。未来股权众筹这个模式肯定是会大行其道的,我们可以去投资自己看中的“90后”甚至“2000后”有原创精神的设计师,把我们的钱投在他们身上,让他们从我们的肩膀上站起来。

  所以,苍老师发起来的云隐牵涉到设计师对生活方式、生活美学的一种情怀,也牵涉到如何建立中国原创设计体系,牵涉到“85后”。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做了大量的项目,而“85后”和“90后”这种机会已经很少了。我们要考虑如何在他们的时代体系下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获得成长。

  深度对话:平台 运营 平衡 设计……

  郝卫东:您说把我们的投资投给“80后”或者是“90后”,怎么投?

  吕邵苍:我是希望通过我们的体系,比如在每个项目里都找一些做原创的家居产品设计师——他可能是很小众的,还不是特别成熟。我们把他找出来,先通过项目的方式扶持他,慢慢培育他。如果他有一整套商业体系,团队还不错的话,我们可以去扶持。当然,这也有可能成,也有可能不成,我们只是做最早的那个天使投资人。

  张迎军:我想了解一下,现在这套体系推动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现在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吕邵苍:现在还是在做团队架构,基本上80%已经成型了。我是创意加设计,还有两个运营的人,首家店也已经落地,大概今年9月份就会开业。其实如果没有风险投资这一说的话,这种项目适合慢慢做,让设计师继续做项目,减少为价值观不匹配的地产商的服务,然后每年抽出一些精力有系统地开发自己的项目,把公司每年的利润投一部分到项目中去。为什么我现在要频繁地面对资本市场?因为我们在引入风投,希望让这个体系发展得更快一点。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你想快,就需要有资本介入。如果你愿意慢,就不需要资本的介入。

  孙德峰:我也想直白地问问,你将来的管理公司成立之后,会怎样运作?

  吕邵苍:严格意义上说所有的酒店管理公司基本上都是轻资产运营,它输出的是一套操作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在特色主题的酒店里做得到位的管理公司还不多。我这边是怎么样做的呢?每一个单店的店长,一定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第二,我们这个酒店管理公司从前期产品的策划、定位,包括设计策略,到如何来启动项目、管控项目,最终让项目落地,都跟其他的酒店管理公司不一样。其实,如果今天在座的设计师想做这样的项目也不是很难,十几个设计师联同一个酒店运营团队来做一个单店是没有太大问题的。问题是在哪里呢?就是如何让单店裂变成两个、三个,形成集群。

  我要做的事情是让单店做串联,建立一整套操作系统、营销系统、客户导入系统,保证兄弟们投资回报的可能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店管理公司——他们不管你是死还是活,把钱收走,结束。

  艾侠:我想问一下,除了管理与设计之外,你跟开发者之间,有没有跟过去投资公司与地产公司不一样的关系?你有没有去思考这种关系?

  吕邵苍:我们是有过思考的。我觉得跟地产商这方面的交集有两种,一种是他现有的存量市场需要盘活项目。所有的地产商都在往运营这方向转,但是他没有办法建立起运营体系。像我们这种属于引爆点的项目,必须经过风险评估过才能上。所以我们第一个核心原则是由酒店运营管理团队和外围的第三方评估团队对项目进行评估。还有一种情况是我可能会变成投资人,以设计师众筹的方式来参与到项目的投资,这样它的回报周期就是可期的。我们已经发起了中国设计师众筹联盟,聚集了一百多设计师,以后可能会变成三百多、五百多。用设计师聚合的理念来创造设计的价值,完全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从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创造,其实我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第二个交集是新项目。我们可以做成植入性开发。如果项目整体评估下来,需要这样一个项目来切入,我们提前预热,提前找到消费者,提前植入,有点类似于金融产品的量身定制。

  张迎军:李瑶老师,刚刚讲到衡山路12号的时候,我发现它里面有一个院落。我想问,您如何思考中国传统院落的思维在当下建筑设计里面的应用?

  李瑶:张总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大家也都在谈设计师地域化的设计风格问题。衡山路12号的主创是马里奥博塔,其中的庭院跟中国庭院的构成完全不同,还是非常欧式的。从我个人来看,这是巧合,也是设计师对于上海独特的近代建筑、地域文化的理解。像许多设计师一样,我也开始回溯到对自己文化的思考和建筑设计的过程。我觉得欧洲建筑也好,中式建筑也好,很多基本点是相同的。如何在建筑设计作品当中真的体现中国的文化,是给我们中国设计师一个很好的命题。

  其实,室内设计更容易直观地表达中国文化的一些符号。在大型的建筑体量里,并不容易表达中国文化的神韵,反而室内设计师的场所感可能表达得更好。我们看到很多大师级的设计师都在尝试中式文化的建筑单体,其中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我觉得可能还是要更多地一些精髓、神韵,而不是符号感。

  袁英飞:李老师,衡山路12号使用了双层幕墙,它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另外,你怎么看待设计美学、功能,经济性几方面之间的权衡呢?

  李瑶: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问题。双层幕墙在中国还有待尝试和实践。在欧洲一些寒冷的国家,包括德国它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主要还是针对地域特征。如果不考虑这点,简单地把它作为一个全新的体系引入,并不合适,因为牵涉到成本和维护的问题。而且,您如果近期去德国,也会发现它的使用有所变化。如今双层幕墙更平易近人了,不再是非常大的厚墙。做建筑,还是要常看常新。同时,衡山路12号在这方面的使用不是出于纯技术的要求。马里奥博塔在这个项目上,思路从砖结构跳出去,转而使用陶板。如果使用砖结构,势必导致它的开洞和采光受到限制,而采用目前这种装饰幕墙,能很好地传递砖结构原有的温暖感,同时更好地引入自然光线。我个人的体会是,它是一个非典型化的双层幕墙体系。衡山路12号大致分了两个区,公共部分采用玻璃幕墙,然后陶板是外装式的,而在客房区域采取用封闭式的方式,把陶板作为外装饰。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构造。

  我对你的第二个问题比较有感触。尤其是我从国营大院到一个自己去掌控的设计平台之后,对这方面的关注度更高了。过去常常是业主让你受控于他的成本要求,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和业主的思维方式相协调。建筑师跟室内设计师一样相对比较感性,追求艺术创造跟功用化的结合。如何很好平衡两方面,确实是我们设计师的挑战和痛苦所在。过去十年,我们中国设计师在学习和提升,我认同中国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最终都能很好地服务中国市场,因为我们应该比境外设计师更了解国内的业主和市场。我也比较认同中国的中庸文化,觉得设计师可以平衡好各方的意愿,既坚持,又相对通融地表达我们的设计。

  孙德峰:我沿着袁总的话题探讨一下。我了解到,衡山12号的陶板有所褪色,维护方面也需要至少每周两次。对于色差以及维护成本的问题,当时设计方是怎么考虑的?

  李瑶:从材质的选择上来说,陶板或者砖都是被正常使用的,而且它是泥土跟火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的产品。从它的表达来说,我觉得它的老旧感,或者说因为岁月而产生的一些细微的变化才是建筑真正的生命力。刚刚落成的时候可能它的鲜艳度更高,现在因为环境和时间使得颜色有改变,我觉得这个倒体现了建筑的生命力。衡山12号使用的产品是意大利的,有非常细腻的感觉,处理的方式非常有趣。

  孔令涛:我问李总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在我看来,博塔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设计师,他的作品有很强的雕塑感,而雅布的设计与之似乎有些违和感。设计过程中,你对此有什么思考吗?

  李瑶:回忆起来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就像刚刚吕老师说的,为什么会产生云隐这样一个平台,就是因为设计师想有所表达,而不是受制于业主与管理公司。现在我们所做的项目,都是希望建筑、设计、景观有一体化的表达,这也是我们做大小建筑联盟的初衷。针对衡山路12号这个项目,过程当中有些问题值得探讨。

  上海商业建筑很多,但真正的大师作品并不多,从业主的角度来说,这么好的一个地块,他们希望能落下一个好的作品。中国市场特有的一个氛围,就是任何一个大师到中国都变成全能型选手。包括做国家大剧院的保罗安德鲁,他过去是做机场设计的,在中国就变成了全能选手。博塔并不是做酒店设计出身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出一些协调——博塔擅长于强悍的表达,但酒店管理公司希望传达给客人温馨的空间氛围,这是最难的平衡点,也因此产生了一个相对折中的结果。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建筑是一直存在的,室内只是一个过程,五年之后,它会随着建筑的稳定性产生更多的改变。我也希望随着这些大师作品陆续落地,能带来更多统一的、完整的作品。一体化的设计真的是设计未来的方向。

  柴国宾:我想请李总谈一谈是否感受到市场的压力,以及怎样应对。

  李瑶:其实我觉得从去年开始,整个行业,无论是开发商、设计、还是销售都在面临压力。对于大小建筑来说,我们两三年前开始转型,还是有一点提前量。同时,因为我们是小舢板,转型也快。我相信,大院的压力可能比我们这种专业工作室要大。当然,某种程度上,大院也可以转变方式,成为小舢板的集合体。

  对于我们来说,还是要分清市场性跟技术性。对于市场,我们只能主动去面对它。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最大的红利期,参与到不同类型的建筑实践中。而且中国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并不是着眼于把设计师培养成一个相对专业的人,因此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对自己的定位、未来的方向做一个思考。这其实是一件有益的事。

  我们一直在开玩笑说大家把一百年以后的建筑都设计完了。现在,我们把自己设计的不良资产重新做整合。这个市场我觉得是无穷无尽的,只不过固有的模式已经面临挑战,看你用什么方式去改变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