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创意与严谨流程造就多元化设计的均衡品质

  • 来源:设计家
  • 关键字:创意,多元化,设计
  • 发布时间:2015-06-04 09:23

  ——访Foster+Partners上海办事处

  Foster+Partners

  Foster+Partners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建筑、工程和设计业务公司之一,总部位于伦敦并在世界各地拥有办公室,由公司创始人兼主席诺曼.福斯特勋爵以及合伙人董事会领导。伴随着一些建筑的落成,如世界最大的北京机场国际航站楼、瑞士再保险公司伦敦总部、纽约赫斯特大厦总部、法国米约的高架桥、位于柏林的德国新议会大厦、大英博物馆大中庭、汇丰银行香港和伦敦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商业银行总部,事务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并且在城市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上也有很强的造诣。自1967年以来,其设计作品已获得超过680个卓越杰出大奖,并赢得超过120个国家和国际性的竞赛。

  Emily Phang:Foster+Partners合伙人、上海分公司的负责人。1998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2001年加入Foster+Partners,2011年被提升为合伙人。

  在“中国设计精英之旅(武汉站)——走进知名事务所环节中,全球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Foster+Partners的上海办公室交流让武汉设计精英们收获良多,印象深刻。在Foster+Partners第一个中国项目上海外滩久事大厦5层,合伙人Emily Phang热情地接待了来宾。Foster+Partners是一家国际性建筑、规划和设计公司,事务所创始人诺曼.福斯特勋爵曾获得普利策建筑大奖,在业界具有极高的声誉。Foster+Partners的项目范围遍及全球,类型多元,从城市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综合体到单体建筑以及产品设计,是在建筑生态与可持续性领域中的先行者,在国际上拥有着良好的口碑。Emily向武汉的设计师们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团队构成,项目类型,运行模式,设计管理流程以及主要代表项目。Emily通过介绍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点项目大英博物馆中庭改造、伦敦ME酒店等,以及中国代表性项目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等,让来访设计师感受到这一国际性建筑事务所坚持每个项目都严谨对待,对方案到竣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掌控,坚持以研究的方式慢工出细活,求质求精的工作态度。Foster+Partners这种坚持品质的设计理念得到武汉设计师的赞赏。交流中武汉设计师周翔、余微微、王詟、柳小飞等与Emily就业务范畴、设计过程、施工的把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事务所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也给设计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由开放平等高效的工作环境

  Foster+Partners在建筑设计行业已经经营了48年。在众人眼里,Foster所做的都是类似北京机场这样的大型项目,其实Foster也做一些如办公、住宅、文化项目和比较小的产品设计,所做的建筑类型还是非常广的。整个公司的规模,大约有1400个设计人员配搭工程师以及不同的辅助部门。公司顶层的设计总监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设计师,领导层以下的设计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4岁,大多是充满活力的年轻设计师。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很多设计人员都在不同的国家跟进项目。公司主要的设计中心还是在伦敦总部,前期工作都是在伦敦进行的,像上海公司的团队都是在做与施工配合的后期工作,现在仍是这种模式。Foster+Partners在全球很多国家开设了办事处,公司总部位于伦敦,同时在阿布扎比、北京、布宜诺斯艾利斯、香港、吉隆坡、马德里、纽约、利雅得和新加坡设有分部,更多其他城市也设立了基地办公室。如今Foster有30几个在建项目,每一个在建项目都有设计人员一直跟进。Foster+Partners伦敦总部是一个非常大的挑空空间,设计环境非常舒适,公司领导并不坐在自己的房间里,而是和不同部门的设计人员在同一空间工作,宽阔的设计环境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整个公司的设计氛围是非常自由的。在公司,不只是建筑师,一起做设计的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部门,如绘图部门、效果图部门等。我们时常跟设计管理领导团队,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就像与导师讨论一般,是非常自由的。

  总部主事务所有一个夹层,会议室均分布于此,我们经常邀请业主到公司来,让他们亲身体验我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一些新型的规划效果软件来做大量规划设计及城市设计的工作。同时,Foster也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如桌子、椅子等,与室内项目相配合。此外,公司也有专门研究平面布局、做平面设计的部门,通过采用一种非常快速有效的3D打印方式来做模型设计。公司还配了专业的模型室和设计师模型工作室,设计师们在此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研究设计模型。

  坚持严谨的设计流程管理

  Foster的设计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伦敦总部,公司领导组成了设计董事会,每个项目的设计都定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审阅,在这常规的审阅会中,每一个设计组长都会参与其中。除了位于中心的建筑部门,Foster还有自己的工程师、规划师以及专业模型师来支持整个设计。公司如今虽使用了多种设计软件,可依然非常重视用模型来做设计。在我们看来,这种最原始的模型,才是最有效的一种设计方式。

  Foster的设计过程是这样的:当拿到一个项目,首先会先进行研究工作。我们也会适当协助业主调整他们提供的任务书。做概念设计的时候,会开始概念草图,做一些概念研究模型包括3D打印的模型,整个概念设计过程注重利用模型试探设计理念,进行讨论整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有内部的专业模型师协助设计团队制作汇报模型,利用真实的模型能让业主方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设计理念。Foster+Partners非常重视对细节的设计,在深化设计的阶段和施工阶段都会做幕墙和室内的1:1的实物样板,审阅接点的效果和制作。从项目开始施工到完工,设计人员都会参与施工图视觉美观审阅和施工视觉美观监控,并且一直跟进项目的进展。有些项目完成之后,我们内部研究人员会到基地做一些简单的测试,以验证我们是否达到设计理念预期的环境性能。

  重视可持续科技创新,尊重不同的地域环境

  1967年至今,公司一直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项目能推进新技术和运用创新的设计理念。这些项目也成为Foster设计历程中的一些标志性项目。

  北京机场是Foster在中国的大型代表作。公司对机场项目十分重视,因为机场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是这个城市的形象,我们也希望在中国能够参与更多的机场项目。最近,Foster也与欧洲航空局合作了一个带有未来味道的项目——研究如何在月球上建设人的居所。因考虑到将建筑材料从地球运输到这个月球是不现实的,所以就以月球本身的土壤作为材料,用一种3D打印功能把这种建筑打印出来,在月球上来建造这种建筑体。

  新加坡六星级的嘉佩乐酒店(Capella Resort)延续了Foster工作室在以往很多项目中遵循的原则,那就是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将新与旧完美融合。在同一热带气候背景下,整体设计将两座TanahMerah军用建筑和一个崭新的酒店、别墅、活动场所及一个水疗中心整合在一起。这两座建筑修建于十九世纪80年代,当年曾是军官疗养地。“Tanah Merah”在马来语中的意思是“红色土地”,这里指的是新加坡的红色土壤。该地区殖民时期赤褐色的屋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设计根据现有建筑比例、遮阳方法和色调,对旧时建筑加以突出。新的套房和别墅则设计在一个热带的世外桃源之中。圣淘沙位于新加坡岛的南部海滩旁,热带雨林气候,湿度高,降雨量大。酒店设计对殖民地时代的建筑元素做了新的诠释,并采用了同样的气候回应方式:纵深地带有遮蔽的通道,与十九世纪风格的柱廊相呼应;延伸的天蓬起到了遮风挡雨的作用,水平的一体化遮阳外层围绕着外立面,像一个巨大的土色屏风。经过翻修,原始的白色石头建筑相对而立构成前往度假村的通道。酒店外围环绕着一个花园式庭院,从现有建筑向四个方向延伸,形成一个流畅的曲面。新建筑顶部与旧建筑的坡顶持平,但新建筑的天蓬有一个微微隆起的弧度,形成加层,便于雨水排放。别墅和游泳池以同心圆方式排列,形成三个波浪形的轮廓,沿着斜坡向下延伸。花园中种植了5000多株不同种类的树木,枝繁叶茂,为酒店提供了天然屏障。别墅的外部设计比较节制,但用玻璃外墙创造了一个双层高空间,远方海景尽收眼底。

  在瑞士,历史悠久的多尔德大酒店(Dolder Grand Hotel)矗立在苏黎世湖畔,通过重新翻新,这座酒店已成为极其奢华的城市度假村。翻新方案进一步拓展了原有建筑,令酒店住房数量翻了一番,并使其完全与周围的森林与景色相连。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占地面积增加了一倍,但新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却只有旧建筑的一半——每平方米能耗减少75%。Dolderbahn齿轨铁路火车站也已重新翻修,从而使本地社区与酒店之间的交通更为便利,同时也令建筑本身更具特色。建筑方案恢复了1899年由Jacques Gros设计的酒店原型,外部采用了红色与赭色色调。在内部,整体布局规划也有所转型。最为重要的变动是创建了一整套由宽敞的公用房间组成的套房(包括新的舞厅),以及宽大的南方入口,从而使来宾能够欣赏苏黎世与阿尔卑斯山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色。两座新的翼楼为古老的多尔德大酒店提供了框架,并与新建的Spa水疗中心和舞厅相辅相成。新建的翼楼全为玻璃釉面;正面设有模印铝制屏风,以形成围栏并提供遮阳,其树木造型也与周围的森林形成共鸣。尽管新建筑的几何形状为流线形,但建筑的色调却能令整个建筑的总体构成和谐统一。整个酒店的亮点在于一个新的占地4000平方米的spa水疗中心。始于庭院的曲折石墙一直延伸入内部,形成一个类似峡谷的区域。在某些区域,墙壁采用了穿孔设计,允许阳光渗入至室内,在取得动态的光影效果的同时,保持了绝对的隐私。Spa水疗中心下方的地热泵遵循了节能策略。此外,由三层绝缘玻璃和天然网底构成的高性能围墙也进一步突出了设计所带来的节能效果。

  ME伦敦(ME London)五星酒店是第一家由Foster+Partners全盘负责设计的酒店,从建筑外壳到公共空间和客房的布局——再到浴室的最小细节的布置。设计采用几何学大胆的结构来实现了戏剧化的空间效果,强化了内、外部的建筑凝聚感。来宾穿过地面层的休息厅,向上到达一层的专用酒店大堂和香槟吧,其位于一座9层高的锥形塔楼内。这座锥形塔楼由白色大理石包裹,采用顶部自然光线照明,给来宾带来宾至如归的舒适享受。整栋建筑的通体黑白色调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而在规模、质地及材料方面则更为丰富,且更具灵活性,这为每个空间注入了不同的特色。宾客从暗处走到明处,体验阴阳之间的变化莫测——穿过由塔楼倾斜墙体所形成的黑色大理石走廊就可到达基调明快的白色卧室。唯一违背此色调原则的是地面层休息厅的暖灰色基调和会议室的胡桃色墙体。位于三角形平面中心的锥形体积带来了高效的地面布局,顶部是大型的屋顶花园和酒吧露台。157间客房进行了广泛的原型设计,每个细节——从白色皮革墙到大理石浴室——都经过周详的考虑。许多家具物品也都是针对该酒店进行专门设计的,包括桌子、床头柜及娱乐系统和迷你吧中带缟玛瑙架的黑漆橱柜。所有房间都带有落地窗,方便宾客亲近自然和享受Strand大街的美景。最大的套房设置在建筑的高层。最豪华的双层套房‘ME套房’位于第九和第十层,从角楼顶部透过玻璃可将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和克莱德河的景色尽收眼底。

  在阿布扎比的中央市场(Central Market)项目,是体现了Foster尊重国家文化的代表项目。具有历史意义的阿布扎比中央市场是该城最古老的场所之一。设计方案旨在将市场重建成一个当代多用途的综合体,为城市打造一个新的市中心。其灵感来自于海湾传统建筑。作为全球化的千篇一律的购物中心的替代方案,该项目为这里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现代化诠释。设计将奢侈品商店、食品市场和手工艺品交易结合起来,提供了新的购物体验。就像传统的露天市场一样,中央市场将各种不同的购物体验汇集在一个光线充足、色彩明艳、流水环绕的室内建筑中,表现出广场、庭院和巷道间的变化韵律。在拥挤、稠密的建筑地基上建起三座大厦,其高度和体量按功能,即办公、住宅、酒店或酒店式公寓的组合而不同。在视觉上,项目形成一个建筑群,光滑的反光立面在尘土飞扬的沙漠环境中几乎不需要维护。为最大化利用地平面,三座大厦集中在一起,同时又保持了足够的间距以增强私密性以及扩大视野。建筑群的整体效果非常和谐——既成为该中心的标志,又成为阿布扎比地平线上的新地标。项目的发展表现出强大的可持续性势头,大厦上配置有太阳能集热器和内部遮光层以控制光线和太阳能的获取量。这里还延续了阿布扎比的绿色风格,场所经过充分绿化,较矮建筑的屋顶形成一系列梯形花园。这里每年有四个月的时间都气候宜人——在室外享受日光浴和散步都非常惬意。为了保护这样的良好体验,公共路段和空间内外的障碍物均被清除。其余时间,如条件允许可采取自然散热方式,将屋顶或墙壁滑动到固定点将空间隔开以便更为精密地控制室内环境温度。

  公共空间是城市文脉的延伸

  在公共空间领域,Foster也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在整个项目的研究中,我们希望这个城市的肌理能在建筑中得以延续。它能够与这个城市产生一种连接,并融入其中。

  外滩金融中心是一个临近上海滨水区的新的、重要的综合用途开发项目,由Foster+Partners和Heatherwick Studio(赫斯维克工作室)共同设计。该建筑占据了上海外滩一块引人注目的场地,对上海最著名的街道的“终点”做了新的诠释。总体规划考虑了行人的高度流动性,将其构思为老城和新金融区之间的一个连接点。两座180米高的地标性塔楼的设计灵感源于都市环境,塔楼位于场地南部,滨水大楼高低不同,错落有致,规模相当,展示了十九世纪外滩宏伟的地标性建筑的节奏感。42万平方米的8座大楼的开发,将高档办公楼与精品酒店、文化中心和各类豪华零售空间融为一体,一切均围绕景观公共广场进行布局。办公楼以独特的“企业大厦”为支撑——这是一个商业合作伙伴的精英网络平台。零售空间为垂直分层布置,里面设有精品店、国际品牌概念店、豪华购物中心和餐馆。精心制作的石材和青铜件为大楼增添了宝石般的质感。每个体块边缘均由富于质感的手工制作的花岗岩制成,石材部分随着大楼的升高逐渐变得纤细,给人以基座坚实、顶部通透的感觉。本方案的核心是一个灵活的艺术文化中心,将展览和活动大厅与表演场所融为一体,灵感源于中国传统剧院的露天舞台。该中心构思为一个国际艺术与文化交流平台,品牌活动、产品发布和企业运营场所。大楼周围环绕着一个可移动遮蔽物,这样大楼可变换用途,展现阳台上的舞台以及朝向浦东的美景。

  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大中庭位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心,是伦敦已被遗忘了很久的几大公众活动空间之一。庭院最初是一个花园,十九世纪中期完工后不久,即被圆形的阅览室及大量书架所占据。少了这样一个空间的博物馆尤如一个没有公园的城市。该项目就是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每年都有超过五百万名游客到访大英博物馆,这里与巴黎的罗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样广受欢迎,然而,由于中央人员流通系统的缺失,游客经常毫无方向地被充塞在建筑物内,从而给人一种充满挫折感的体验。而大英图书馆的迁离成为拆除书架和将庭院重建为新的公众焦点的催化剂。博物馆的正门可通往大中庭,大中庭与所有周围的画廊相互连接。这一空间提供了信息处、书店和咖啡馆。在其中心区域是阅览室的大量藏书,现在是信息中心和世界文化图书馆,这在其历史上属首次向公众开放。宽阔的楼梯环绕阅览室通往临时展览画廊以及露天餐厅。在庭院之下是Sainsbury非洲画廊、一家教育中心以及为学生提供的设施。

  大中庭的玻璃顶棚融合了最现代的技术和经济形式,这个设计使得整个项目的实现成为可能。设计独特的几何形状跨过了在鼓形圆桶状阅览室与庭院正面之间形成的不规则的间隙,既构成了主要结构,也形成了玻璃框架,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日光,同时减少了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作为一个文化广场,大中庭还超越大英博物馆的局限,与周围环境形成共鸣,在从英国图书馆到科文特哥登(Covent Garden)与那条河流的人行道中形成了一条新的纽带。为使这条要道更加完善,对博物馆的前庭做了修复,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市民活动空间,由此,它与大中庭一起,成为伦敦一个崭新的大型便利设施。

  Foster在上海世博会做的阿联酋馆,以七个国家共有的沙漠这一概念,将七个国家统一在一起。项目中所使用的金属材料带来的光线变化也是对沙漠环境的一种呼应。

  我们也参加了米兰世博,并为阿联酋设计了世博馆。整个场馆的出口狭窄,参观者慢慢进入主要的体验空间里,在进入阿联酋馆时能够让人有一种在沙漠、峡谷步行的感觉。此外,建筑材料的纹理也从沙漠自然的纹理中汲取,整个建筑利用GRP混凝土的材料,并采用了几百种不同的造型制造而成。

  位于香港的西九龙文化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建筑项目。项目位于香港中心区一片引人注目的港湾地带,这里将建设一个大型音乐、表演及视觉艺术中心。中心将包含17处新的文化场所,其中有一个大剧院、‘M+’现代艺术博物馆、音乐厅以及一个拥有15000个座位的圆形舞台(舞台下方是一个展览中心),从中国的传统戏剧到流行音乐会及歌剧,各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均可以在此进行。中心还为国内艺术人才提供了一座3000平方米的艺术教育设施,确保香港市民在此得到长期的文化、艺术和娱乐享受。西九龙文化区集生活区和工作区于一体,拥有画廊、工作室、商店、咖啡馆和餐馆等,旨在捕获和再现香港的活力和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使各个文化场所与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完美融合。西九龙亲切的街区风格以一种丰富的混合形式得到体现,这些细节表现在柱廊、小巷、车道以及绿树成荫的步行街上,这些街景让人们想起兰桂坊与上海街的喧嚣。一个面积为23公顷的大型公园是西九龙文化区的特色——这里起伏的地形与密集种植的树木将为人们提供阴凉和遮蔽,并把乡村带入城市,各种文化建筑通过一系列室外露台和步行街与海滨相连接,使人可以眺望香港岛。连绵不断的海滨步行街长达两公里,这将使香港人第一次有机会回头观看这座城市的标志性轮廓。通过把主要车道设计在地面以下,行人和车辆的需求各自得到平衡。公园沿新的中央大街而建,中央大街东起广东路,西到海底隧道口,从这里穿越而过。

  对话

  设计过程反映建筑形态,工作方式影响业主态度

  王詟:Foster从1967年开创以来,切入点是什么?

  Emily:汇丰银行是Foster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设的第一栋高层办公楼,是当时Foster+Partnes的代表建筑作品。我以汇丰银行举例,是因为汇丰银行现在看还是非常现代的,它虽已是二十九年的老楼了,可是它真正代表了公司的一种对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精神,此后,我们每一个项目都是在推翻原有的建筑类型。在英国建成的斯坦斯特德机场是Foster+Partner设计的第一个机场。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说,就非常具有颠覆性,也非常能够代表Foster+Partner研发创新的工作态度。它创新了如今的机场模式——开放式空间,清晰流线,大屋顶带有自然采光的这些理念都是在这一机场里面研发出来的。为机场研发的这一建筑类型的方法,之所以最终会被大量运用,就是因为它非常的有理性和创建了舒服的室内环境。Foster+Partners后来的项目都是采取了这种态度。在每个项目里,我们都很希望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理念来看待它,都希望它能够跟现在的科技,人的心态,或者跟市场的变化去发现新的建筑设计。我觉得Foster+Partner在中国以外还是比较成功的。在中国,业主可能还并不愿意大胆地试探新类型,他们还是比较保守的,可是我觉得在外滩的项目中还是实现了我们的想法。外滩金融中心的文化中心业主还是愿意投资金钱支持我们实现文化中心创新技术的幕墙系统。我感觉今年的建设节奏慢下来并不是个坏事,现在基地的建设速度还算是比较正常的,四年前的开发速度实在太快了。在英国工作的时候,我感觉我有较多时间去思考,在这里我觉得很少有时间去思考东西,设计师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创新东西,很多设计师在这种时间压力下开始抄设计,这种很不好的习惯是很难使他们得以提升的。

  周翔:Foster目前在武汉有没有项目?

  Emily:我们在武汉有一个综合体项目正在进行,这也是Foster在武汉的第一个项目。

  余微微:刚才听了您的介绍,感触很深。你们的办公气氛非常平等,没有给员工制造任何身份障碍。当我了解了你们的ME酒店项目或者是其他的文化艺术的项目之后,发现一个特点,你们也在以自己的管理和责任心,影响着你们的甲方。你们工作方式,是否也影响你们的建筑形态?

  Emily:Foster的工作空间是非常自由的。有经验的领导非常尊重年轻设计师的想法。另外,除了那些在上层带领我们的非常有经验的领导,公司多数的设计师都是我这个年龄的。

  每个项目的设计过程,都是非常有规律的。Foster+Partner的很多建筑,都会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我们并不刻意做某种造型,Foster+Partner的每一个建筑设计都是独特的,都会与当地的基地,城市本身的元素有关。Foster+Partner的建筑结构总是很系统的,理性和有效率的结构系统会表现在造型上。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会将建筑形态固定为一种。Foster+Partner推广的是一种设计精神,由这种工作方式形成的形体是可变的。

  余微微:后来有没有直接影响到你的甲方,你的客户?

  Emily:业主在与Foster+Partner合作过程中变化了很多,特别是他们的态度。起初,与外滩中心的业主合作时,他们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做前期的工作。可是合作多年,工作的成果也慢慢展示出来时,业主也更能理解了。外滩金融中心总裁表示,与Foster合作了四年,终于明白我们对设计的细心和执着,在设计上花费的时间现在可以渐渐看到结果了。终于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业主,这样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欣慰的。Foster在中国做项目,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国的速度,而是以英国的一种工作方式来做。和业主方磨合这么久,两方都有退让,也找到一个中间点。我们从业主方学到很多东西,他们也从我们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对于那些并没有与Foster+Partner合作过的业主来说,他们会很难理解我们的设计工作方式。如今,希望当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完成作品,会能够理解我们的设计过程。

  王詟:我也曾经尝试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客户交流,他们也被我们的条理性打动,在很短的时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面对一些追求速度的客户,您认为应该怎样去交流?或者有些客户并不在意前期的分析,您是怎么看待的?

  Emily:那些没理解我们的客户,有很多时候的确都没合作下去,这是很难勉强的。Foster也有一些中断的项目,也是因为业主方没有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我们的一些作风或想法。今天能建出来的项目,业主方和我们在思路上和想法上都是很有默契的。

  在中国市场的坚持与折中

  王詟:Foster在中国的项目都是比较大的,这也就意味着要做大量的工作,您能否从管理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下Foster的设计管理是如何操作的?

  Emily:伦敦总部设有一个设计董事会,而这是很多公司都没有的。设计董事会由创立者和主席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勋爵)、六个设计组的组长,两位设计总监、运营管理合伙人和技术设计总监组成。公司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经过设计董事会审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才能保持整个公司的均衡度。虽然每个项目是不一样的,可整个过程是均匀一致的。在这样大规模的公司里,实现这样的操作是非常难的,每个月要审阅的项目有150个左右。正是对这个流程的坚持,做出来的产品才能够在这么多年一直保持我们的标准。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强点和特点,如果他们都能够有它们自己控制方式,这对每一个设计公司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我们非常清楚公司的强项,所以,在项目中,都会尽量去推进这一方面的优点。然而很多设计公司都没有这样的过程,公司里面有很多设计组,每一个设计组都有自己的方向,可是做出来的产品,让人很难看出公司的特点。

  王詟:你们完成一个方案要多长时间?

  Emily:我们在上海磨炼了四五年,也慢慢习惯了中国业主的速度。也一直在调整,可是还是会保持能保证设计质量的设计速度。比如在我们的一些中国项目的经历里,Foster+Partner至少要六到八周的时间做概念,中国的一些公司可能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做方案至少需要三,四个月,深化设计大概要五到六个月有些业主方希望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设计,所以愿意和我们合作的业主都是能理解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和我们研究出独特的设计。

  在问题面前坚持自己的理念

  袁盛梅:您在上海是负责项目管理吗?您觉得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与国外相比,难点是什么?您是怎样处理的?

  Emily:初步设计的细节做完后会进行深化设计。设计人员会到施工现场做好后期工作。比如我负责的外滩项目,在伦敦做好前期的设计工作后,后期就一直跟着它到现场做建设配合的工作。我们几个团队的设计人员,都在跟不同的项目。我觉得施工中最大的问题是施工质量,中国的施工质量的问题很大。过快的进度影响了施工质量,进度时间卡的很紧的时候,大家都抛弃了很多东西。所以,当施工单位失去控制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业主方的处理,尽量把控质量,多少还是可以达到某些层面的控制的。每天都要这样去审阅这些东西,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我感觉很多施工单位因为时间和价格的压力下都会偷工减料,造成很多施工质量问题。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多方面对施工质量提高控制,对施工单位管治训练和教育。与欧洲的施工单位相比较的话,欧洲的施工单位更加重视对工作人员的控制和品质训练,工作人员具有了一定素质,做出来的东西才能够达到标准,我觉得这是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总之,当我们在做施工质量管制的时候,没有达到标准的产品该拒绝的还是要拒绝的。

  柳小飞:您在中国做设计是否符合中国的建筑规范,在中国是否会找一些配合的设计院呢?

  Emily:从方案阶段就有设计院配合,帮忙审阅设计有没有达到规范要求,同时,我们也有一些对基本规范的理解,自己本身的团队内部也有去理解国家规范如消防、幕墙之类的规范,所以也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的。

  柳小飞:你们的方案做好之后,是不是要来中国跟设计院沟通?

  Emily:除沟通外,设计院还会对方案进行审阅,如果方案没有达到国内的标准的话还是需要重新设计的。

  采访:《设计家》 整理:刘璐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