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渐趋同的世界中强化建筑的场所感

  • 来源:设计家
  • 关键字:建筑,个性,驱动力
  • 发布时间:2015-06-04 09:45

  ——访Perkins+Will全球设计总监Ralph Johnson

  Ralph Johnson

  Perkins+Will董事、全球设计总监、公司董事会成员。过去十几年间,他的设计作品赢得了70余项海内外设计荣誉,其中包括9项全美级奖项,50余项由美国建筑师协会地区分会颁发的荣誉奖以及1项建筑师杂志颁发的进步建筑设计大奖等等。1995年,Ralph Johnson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选为高级会员,他出色的设计才华及对业界的卓越贡献再次赢得褒奖与肯定。

  在这个越变越小,共性越来越多的世界,体现地域个性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也是能通过设计实践来实现的。这是Perkins+Will全球设计总监Ralph Johnson在采访中传达的信息。同时,他也表示,在设计中,保持每个地方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地域的个性也正是设计的驱动力。

  Ralph Johnson主张设计应针对特殊的现实问题,结合自然环境与文化历史因素来满足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在采访中,Ralph Johnson多次提到,设计应基于建筑的用途,只有从功能出发的建筑,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呼应。他认为,建筑师固然要关注建筑的形式,可建筑的形式只是表现内容的一种手段,如何通过建筑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才是建筑师应关注的。这种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设计思路,真正将环境转化成建筑的一部分,实现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呼应,也让建筑充分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之中。

  Ralph Johnson在采访时说到“设计一座好的文化建筑,需要认识这个建筑的使命,并把这种使命表现到建筑之中,使之具有教育意义”。当建筑具有教化的功能时,它将不只具有简单的使用功能,更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而这正体现出他将环境、人的心理及当地历史文化紧密结合的设计理念。

  Ralph是一位纯粹的设计师,他与我们讲的更多的是建筑本身。就像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罗伯特·布鲁门所说的那样,他更愿意别人谈论他的作品,而不是其他的事情。

  由内而外,注重建筑的“场所感”

  《设计家》: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

  Ralph Johnson:我对科学和艺术一直很感兴趣,而建筑讲求艺术性、实用性、技术性和科学性,恰恰能将这两个方面结合到一起。

  当时求学期间,我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得了建筑硕士学位。之后还赢得了一些国际设计竞赛,毕业后不久,我便加入了Perkins+Will,从初级建筑师起步,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交流协作,并有机会和公司内部的业界专家进行合作,在不同类型的国内外建筑项目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设计家》:请谈谈您在设计中坚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Ralph Johnson:首先来说,设计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设计应该基于建筑的用途,要考虑到谁去使用这个建筑,如何使用这个建筑,不是从建筑的外观,而应该从建筑的内部入手。由功能出发形成的形体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呼应。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这就是我的设计理念。

  《设计家》:能否谈一下您的设计理念是怎样形成的,是通过怎样的实践和和思考呢?

  Ralph Johnson:这一设计理念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做过像医院、博物馆10多种类型的建筑,将近四十年的创作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经验。此外,通过和不同业主的交流,了解到每个建筑不同的用途以及每个建筑不同的个性,才使我生发了这样一种理念。

  建筑要因环境而异。比如说,博物馆建筑不同于医院建筑,在中国的建筑不同于芝加哥的建筑。这种“场所感”,在我们的设计理念中是很重要的。

  这个世界越变越小,大家的共性也越来越多。在这个时候,保持每个地方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把本地的特色表现出来。

  《设计家》:现在有种说法“地球是平的”,个性越来越趋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找地域的个性是否越来越难,您会有什么样的措施?

  Ralph Johnson:难度肯定是有的,但要体现出地域的个性也不是不可能的,这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做到,而这也正是设计的驱动力。

  在繁杂中聚焦,体现建筑使命

  《设计家》:您善于将复杂问题和繁多的功能要求整合到方便高效的建筑实体中,能举例说明具体如何操作的?

  Ralph Johnson:如果举例的话,上海自然博物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博物馆项目有不少环境限制因素,它的规模很大,有四万四千多平方米,下方还有地铁穿行。于是,我们在设计当中重视建筑体量的处理,利用“细胞墙”来联系种种内部功能,借助山水花园为参观访客引导方向。同时,这个项目既要考虑到与公园的呼应,又要考虑到与城市的呼应,难点还是非常多的。

  像博物馆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型项目,就非常需要一个核心的焦点,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焦点就是中庭。像环形这种形态的建筑,人行走其中就很容易迷路,但中庭就起到了一种指示方向的作用。当人置于中庭,看到中庭周围的景物,了解到外面和室内的联系时,他就能大概了解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了。

  不管多复杂的项目,交通流线的组织设计都应当是简单便捷的。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项目中,螺旋上升的建筑体量始终围绕一个焦点,也是希望达到这样的目的。

  《设计家》:您设计的建筑类型非常多,也设计了一些著名文化建筑项目,您认为文化建筑设计与其他建筑设计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Ralph Johnson:像文化建筑,它是具有社会象征意义的,它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类型。如果和其他的,比如说住宅、办公这类型的建筑相比,文化建筑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文化建筑,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对访客持一种欢迎之姿,能吸引人们进去参观。开放性和透明性是这类建筑的共性。

  《设计家》:您认为一个好的文化建筑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Ralph Johnson:设计一座好的文化建筑,就需要认识这个建筑的使命,并且把这种使命表现到建筑之中,使之具有教育意义。

  因地制宜做出独特设计

  《设计家》:您在设计“自然博物馆”中,客户的要求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Ralph Johnson: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客户不仅要求将规模因素结合到建筑中,还期待整个建筑与自然的基本要素联系起来,为访客创造充满动感的参观体验。

  为了满足高品质的要求,景观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将博物馆融入到既有的雕塑公园景观之中,吸引访客进入博物馆所在地。通过栽种野生的植物,塑造跌宕的假山石景,来象征原始森林;通过采用形态各异的碎石铺地,来隐喻活动的地壳板块。每个建筑立面都将不同的自然元素融入其中,气质鲜明。

  这一项目在实施过程遇到过很多挑战,比如建筑地下因地铁线路经过而有标高限制要求,地下公共区域的采光问题,有倾斜弧度的细胞墙的实施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反复的设计建模和研究、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项目团队的协同合作完成的。

  《设计家》:您设计“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灵感来自哪里?博物馆设计中有哪些亮点?建成后的效果如何?

  Ralph Johnson:新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设计符合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追求神似,而非形似。通过博物馆与场地之间的联系来彰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抽象地将中国文化与设计的基本元素诠释出来。

  博物馆位于雕塑公园内,建筑造型和组织形式都深受鹦鹉螺壳的启发,鹦鹉螺壳是自然界最纯粹的几何形态之一。建筑的绿化平面呈螺旋之态从公园地面缓缓上升,使人不禁会联想到鹦鹉螺壳的和谐形态和完美比例。同时,屋顶又为人们提供了俯瞰公园和城市面貌的平台。

  所有的建筑立面都受到自然界不同主题元素的启发:东立面是“生命墙”,墙面覆满植被,象征着中国茂盛的森林;北立面是岩石墙,以石材构筑而起,使人不禁联想到地球板块;设置正入口的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公共区域。但最不寻常、最具结构挑战性的还是建筑螺旋体内侧的“细胞墙”。细胞墙是具有倾斜度的弧形体,需要通过大量的计算机建模工作来实现建筑造型。更为复杂的是,细胞墙拥有三层体系,采用混凝土、玻璃和钢材等材料构成细胞状图案,象征着自然界动植物细胞和人体细胞。这道墙一直延伸到地下空间,使自然光能够照进建筑室内的交通走道,同时还能防止光线进入黑箱展区,并不会对展示照明产生影响。

  设计采用智能型建筑表皮,与光照朝向巧妙呼应,最大限度地增加自然采光,同时减少建筑因日照所产生的热量。设置屋顶花园,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借助椭圆形庭院当中的水池对周边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运用地热系统实现加热制冷。所有的建筑节能特性都将成为自然博物馆的展品的组成部分,和室内展品共同讲述自然的故事。

  除了四个建筑立面以外,博物馆的绿化屋顶是第五立面。由于博物馆周围高层建筑林立,人们经常有机会从空中眺望博物馆建筑,因此屋顶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建筑立面。同时,访客也可以顺着螺旋的台阶,走到建筑最高点俯瞰公园全景。所有这些建筑特色都体现了我们对植物、土壤、水等自然界基本要素的关注。

  螺旋体内侧围合出一座椭圆形庭院。错落的假山,丰富的水景,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园林的山水记忆。同时,这座庭院还为参观者起到方向引导的作用。我刚参观完建成后的博物馆,确实看到我的设计理念在这座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成为这一重要文化设施的主创建筑师。

  期待为中国带来更多好的设计作品

  《设计家》:您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其他的代表作品?

  Ralph Johnson:我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很多作品。比如说2012年建成的莱斯大学医疗中心转型改造项目,其中包括新院楼、骨科护理中心、中央动力机房、停车库等等。新院楼包括7层矩形裙房和5层住院塔楼。裙房和现有的医技设施相连,形成了一个新的连续的介入平台。塔楼的几何造型最大限度地为病房提供了景观视野和自然采光,同时又创造了高效安全的医疗环境。建筑北侧、南侧和东侧的体量与面对的相应环境形成了呼应,同时还反映了裙房内部的空间组织。北面设有员工通道,南面设有公共区域,比如休息室和候诊区等等。新旧院楼通过入口大厅联系到一起,四层还安排了空中花园,空中花园设置了天窗,本身极具雕塑感,同时还能引入充足的自然采光。

  我们针对这个项目的特有需要,组建起的多专业综合协作的项目团队。以同地合作的方式与业主及整个项目团队成员并肩工作,直接实时地了解到这座市区医院每天从常规工作、医疗抢救到搭乘电梯移送病人等多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我们也让业主方参与进来,这样建筑师和设计师每天都能面对面地与决策层和用户方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审核意见和建议反馈。

  这个医院项目引入了很多节能节水措施,譬如:设有七处绿化屋顶,室内装修使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材料,利用冷凝水进行景观灌溉等等,目前已经获得了LEED金级认证。

  除了近期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在中国的项目中,泉峰国际贸易公司企业总部的设计过程也让我记忆犹新。在设计这一项目时,中国传统园林给予我很大的灵感,整个设计以“之”字形的内部道路将五大主要部门联系起来,同时又借蜿蜒曲折之势形成两处庭院,一处是通往外部道路的公共庭院,就是进入泉峰的入口,另一处是较私密的庭院。

  我们在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水元素。水景是庭院中视觉和环境的要素。斜式的楼体和水元素象征着中国传统的“园林山水”。入口大厅设计了一个峰体元素,内含通往二层会议室的坡道,也是整个场地建筑群的最高点。此外,设计还利用竖向窄窗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深处,通过移动挡屏发挥遮阳功能。采用斜式的绿化屋顶,将五个部门翼楼统一在一起,还为员工提供了屋顶活动露台。室外还种植了大面积的景观植物,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雨水径流。大面积的水景还能发挥蒸发制冷的作用。

  《设计家》:请介绍几个最新设计的作品。

  Ralph Johnson:我最近完成的项目包括:肯尼亚妇幼健康中心、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校园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验楼、西北大学运动中心和访客中心、芝加哥自然博物馆和上海东方海蓝广场等等。

  《设计家》:您对近一两年中国设计市场的变化有怎样的观察?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计划是怎样的?

  Ralph Johnson:我知道,除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以外,上海还有很多其他建筑师设计的文化建筑作品。如浦东有一座科技馆,未来还将建设一座天文馆,仅在上海就有这么大规模的文化设施群。无论在世界各地,参与这样的设计,对建筑师而言都是十分难得的机会。我期待着能为中国带来更多好的设计作品。

  采访:《设计家》 整理:刘璐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