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是梦,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生存方式,里面既有龌龊也有高尚。
前几日,一个在深圳创业的朋友突然对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啊,你千万别笑话我,也别喷我。”我一愣。我们算是以文会友的关系,大家对很多事情有共同判断标准,尤其是对时下浮躁的互联网创业潮流。朋友小声说,“我也参加黑马营了。”
哦,我也没有感到特别吃惊。因为作为创业者,无论你愿不愿意,只要沾上了互联网的边,都要被这一浪接一浪的所谓“思想解放运动”裹挟。这个运动的表象就是各种形式的扎堆儿培训,比如冠以各种名称的“研习社”、“私董会”,最后还会有一个更加高尚的光环悬在其上,“社群”。
虽然说参与与否取决于个人,但即使你不参与,也会整天被相关信息轰炸。总之,创业不再具有孤独前行、跋山涉水的英雄主义气质,取而代之的是“金蛇狂舞”般的喜庆场面。带有个人智慧色彩的事情,瞬间成为了群氓开会。
炒股乎,创业乎?
朋友说他参加黑马营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投资人是其中的导师,这个场总是要捧的。我问他,“你觉得参加这个活动对你有帮助吗?”他说,“基本没有。除了群情激奋,我啥都没看到。我从大公司出来创业,深有体会的是,自己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参加这些培训。”
其实,朋友的回答里隐藏了两个问题:创业者需要学的是什么?创业者不必须学的是什么?
我在两家创业公司工作过,自己也试过创业,最深的体会就是创业需要的往往是教不来的。比如,我曾经因为看不出来甲方要回扣的暗示,而丢了单子。当时,我特别想学习的是如何完成“回扣”流程。
比如,朋友说他现在最烦的是如何炒人。要知道,在创始伊始炒人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创业公司老板就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家是我的兄弟,我不会让你们走。但是,不意味着我不能去开掉不合格的员工,即使他是元老。因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提高运营效率。”当时,我还在为这个事儿跟老板置气。后来想一想,老板说得对。我见过有的创业公司里,因为创始人舍不得炒掉不合格的员工,而导致骨干逐渐退场的事情。
炒还是不炒,这是一个问题。如何炒,这又是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准确但又不伤害对方感情,如何在自己不充足的情况下,避免产生较高的炒人成本,我想是很多创业者都要面临的。而这些,都在各种创业培训中学不来。
作为创业者,其实是没有什么时间去考虑“思维”方面的事情的。他们总要花费大把时间去和财务、人力这样琐碎的事情打交道。你告诉他爱因斯坦如何发现了相对论,不如告诉他如何合理避税。更何况,从道德上讲,一个面对创业者的培训机构还要向创业者收取不低的入门费,本身就令人怀疑其价值取向。
无论是“颠覆式创新”也好,“互联网+”也罢,其培训模式都是一个人气讲师配备几个人气创业者(或者说是在资本或声望上已经有所成的成功人士)。他们喜欢总结一些大而不当的抽象理论,用打鸡血的方式灌输给创业者。问题在于,创业的成功和打鸡血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尤其是在面对具体的事务性问题时,任何鸡血都无效。
比如,该选择什么样的创业项目,这是一个潜在创业者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我前一阵子跟另一个创业者聊天,他的项目还没正式上线就已经有大笔的资本跟进。他说即使商业模式很清晰,也要看风投的眼光。有很多投资人用培训机构惯用的概念来判断他的商业模式,令他感到很反感。而能找到合适他的风投,在背后也是做了一番努力,比如通过怎样的家族关系和同学关系。最后,他感慨了一句,哪有那么多普适的创业经,有的时候,一个后门或者一个人情,你就站起来了。
再比如,有朋友总结了一句,互联网就是要颠覆毛利率在50%以上的行业。他说得很对,因为互联网在商业上的应用只要体现在效率提升上,而高效率是击碎传统利润壁垒的最好武器。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那些创业机构可以绕来绕去地讲上几次。创业者的宝贵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
最不能让我们容忍的是“改变世界”这个说法,居然能成为创业圣经。知名互联网创业者白鸦在最近的一次总结说,草根第一次创业时,不要幻想成功。的确如此。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名利场的今天,“白手起家”是用大量失败换来的。而失败的过程,就是你积累声望和资本的过程。
所以,成功背后不是你的梦想。
如果你是一个第一次创业的草根,或许将创业作为一个套现和积累社会资本的生意更好一些。
创业时我们不该做什么?
我们不该随波逐流,但又不能自恃掌握真理。我们不该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嘴上,不应该忘记低头不语、埋头苦干,更不应该忽略创业不是梦,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生存方式,里面既有龌龊也有高尚。仅此而已。
至于“思想”的解放嘛,都是在实践中自然发生的。毕竟你是个生意人,不是学者。
文/胡泳 郝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