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互联网“沙漏”瓶颈
- 来源:IT经理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沙漏型生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30 15:21
当煎饼果子、牛腩和保险套都被赋予了“互联网思维”的光环,连接云和端的管道层是否足够通畅和智能却往往被人忽视。但这一“沙漏”瓶颈恰恰又是所有“流量为王”的商业故事中,谁也无法回避的关键门槛。
流量是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从雅虎、谷歌、Facebook、百度、阿里巴巴到腾讯,每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巨头最关心的,其实从未发生过改变。如今,媒体、物流、零售、娱乐、家电、汽车、金融等行业的巨头和挑战者们还在试图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更好地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景里的各种需求,甚至连煎饼果子、牛腩和保险套行业也说自己有互联网思维。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世界里的技术、经济生产要素(产品、生产方式、市场及商业模式、资源配置和组织形态),正在颠覆几乎所有行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
中国式互联网“沙漏”生态
与上述热火朝天的景象并不那么和谐的,或许是互联网的沙漏型生态。
如果把互联网分成云、管、端三层,那么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是最上层的“端”,即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和终端,以应用和软件来获得所需的服务。
最下面那一层,则是普通人不那么关心也不太了解的互联网基础资源,包括机房、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网络带宽等,这通常是由电信运营商和少数具备自建机房的互联网公司提供,如今这些的集合体开始有个一个新的名词 “云”。
连结云和端之间的部分,就是互联网的“管”,从技术层面看的话,这个管道分为7层。考虑到面对屏幕时,我们普遍越来缺乏耐心,如何让信息和数据低成本、流畅、快速地在云和端之间的管道中流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难。
在互联网沙漏中流淌的细沙就是互联网的流量,沙漏的两头便可看作是云和端。两边现在都有很强的流动需求,但中间的瓶颈如何解决?
从云的一侧看,为了强化规模效应以及管理的便捷,数据的存储更加的集中。随着云计算中心的建设,未来互联网内容将更多的集中在几个大的云计算中心里面。于此同时,互联网的内容和应用也更加的丰富,从最初的文字、图片,开始进化到视频、高清视频,微博、微信等交互式应用,层出不穷。
从端的一侧看,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81亿,远超位于第二名的美国的2.45亿。智能设备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除了手机外,还有平板电脑、电视、汽车和可穿戴设备,而这些设备的显示屏尺寸、处理性能差异很大。
云和端的两头都在急剧膨胀,而在传输这个环节—管道方面却没有保持相应的扩张速度。中国的互联网构造极为复杂,存在大小数十家运营商,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一直存在,这极大地影响了互联网内容的传输效果。此外,互联网传输协议效率低下、互联网本身的抖动和不稳定、突发访问以及网络攻击等引发的单点故障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互联网的传输速度。近年来,虽然运营商不断地进行网络基础设施扩容,但骨干网的扩容速度始终赶不上移动互联网内容及应用的迅猛增长。
2013年《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里的数字,更加直观地表明了这一矛盾。中国固定宽带用户网络下载的忙闲时加权平均可用下载速率为2.93Mbps,同期的全球平均水平已达到了3.1 Mbps,速度最快的韩国更是达到14.2Mbps。
如何破解瓶颈
可以说,这些出现在流量传输调度方面的供需矛盾,催生了内容分发网络(CDN)市场的日渐火热。CDN服务商们承担了从云到端的流量枢纽职能,其重要性和市场价值不言而喻。2013年,全球最大的CDN服务商Akamai的营收规模已经达到了15.8亿美元,其中80%以上来自其传统的CDN业务,该公司经手的Web流量占到了全球的30%,全年共响应了593万亿次点击;而全球第二大、中国最大的CDN服务商网宿科技201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已达13.69亿元,超越了该公司2013年全年的营业额。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对视频、游戏、社交网络、在线教育、电商等高带宽消耗性业务的强烈需求,CDN市场上已经聚集了大批“外来者”。目前看,有实力进入或者已经进入这一领域企业有三类,一是BAT这些拥有海量用户、应用和服务的互联网巨头;二是华为这样的急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苦于找不到云计算落地方式的传统软硬件巨头;三是电信运营商。
最近几年间,BAT都陆续自建了CDN业务部门,除了服务自己的日常业务外,还服务于和各自核心业务相关的生态系统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就在把CDN服务商业化,对外提供服务。只不过,相较于网宿科技和Akamai这样的专业CDN服务商而言,BAT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
华为这样的网络设备巨头在CDN领域的动作同样倍受外界关注,它需要面对同样的后发者劣势:规模和经验,CDN行业同样遵循互联网的马太效应。此外,这类公司还需要面对灵活性的问题,老牌CDN服务商毕竟在网络规模和以此为基础的客户结构、用户体验、网络成本、运维经验方面拥有先发和规模优势。
运营商进入CDN的情况比较特殊。从全球范围看,包括AT&T、沃达丰等大型运营商,很早就在全球范围提供CDN服务,但令人尴尬的是,这些运营商由于自身业务类型限定,大多存在先天不足,因为从业务角度看,运营商是资源性业务,不是靠技术驱动。对于CDN而言,资源只是基础,要通过技术才能发挥效应和效率;而从技术角度讲,CDN技术和运营经验要靠时间和人才积累,没有长时间积累很难把CDN网络运营好;从服务角度看,CDN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但运营商更擅长提供标准化服务,因此业务受限。
相对而言,传统CDN服务商的做法则显得更加稳健,同时又不乏张力。它们主要在做两大方面的事:一是让流量的传输管道变得更有弹性、更加智能;二是基于自己手中的优势资源,打造以流量为核心的服务平台。
以网宿科技为例,该公司主要是在运营商基础网络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虚拟的智能网络,可以对传输的各个环节做智能感知和控制。这样一张虚拟网络包括了感知、控制、调配、分发、管理和优化等维度。比如智能分发,可以将所有网络内容和应用数据都“推”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使得应用网络、内容网络不再完全依赖骨干基础网络,直接送达用户手中。可以说,智能分发是对当前互联网络流量秩序的重新规范。而智能优化,也就是将传输通道及其中的数据进行优化,对不同类型的传输内容,有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传输优化,并能智能匹配终端的尺寸,更加易于传输。在该公司发布的MAA移动应用加速解决方案里,他们特别强调了针对高速链路、上下行传输优化、带宽优化和内容智能适配优化的新特性。
此外,如Akamai、网宿科技这类的老牌CDN服务商们早已并不仅仅满足于CDN业务,他们正在围绕现有客户提供一揽子的平台服务,包括IDC、CDN、云计算、安全等。这一思路从商业上不难理解。开发和维护每个大中型客户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让现有的大中型客户购买更多的相关服务,成本显然较低,而更多的服务又能增强客户黏度,并扩大规模效应。同时利用客户已经习惯的付费方式,建立起互联网平台服务领域的菜单式服务。
文/谢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