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上的转身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转身 马蔚华
  • 发布时间:2010-08-16 13:35
  谈及多年持续领先同行的秘诀,他微然一笑,“我一直在思考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任何一个产品、一项服务都可以被同业效仿追赶超越,因此必须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力求比别人‘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现在我认为,招行独特的企业文化才是核心竞争力。”

  宝刀出鞘 再掌招行

  1999年开始执掌招行,现年61岁的马蔚华将再干3年。6月23日,招商银行举行董事会换届,马蔚华再任行长。上任当日,招行股东大会通过了《招商银行资本管理中期规划》。根据该规划,招行计划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将使该行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12%的目标区间,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

  从23年前偏居深圳蛇口一隅、只有1亿资本金的区域性小银行,发展到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总资产达到2.199万亿元的明星商业银行,招行一直在走差异化之路。那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银行业内,又将如何保持招商银行迅速发展的势头,如何在任期内实现规划目标?马蔚华再掌招行,便面临如此挑战。因此,他将如何应对,引领招行持续发展,也成为很多人心中的谜。

  “二次转型!”这是他面对众多质疑,给出的答案。

  二次转型的目的是打破招行以往简单地抢规模、夺市场的发展模式,对招行进行一系列管理与运营模式的革新,目标是降低资本消耗、较低的成本和风险以及更高的收益率。他强调,这个自去年年中就提出来的新战略,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关乎招行生死存亡的变革。

  “我们要跟其他银行做同样的事,就没我们什么事了,因为哪个银行都比我们大,我必须另走一条道。”马蔚华坦言,靠创新成长起来的招商银行,不仅把创新当作发展的条件,也是生存的条件。

  2004年,马蔚华发起招行的“一次转型”。依靠业务创新,招商银行进入了其发展的高峰期。借力互联网和资本市场,招行成功完成了向零售银行的转型,也实现了从规模到利润的急速飞跃,从国内众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脱颖而出。

  然而,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渗透,带来了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和业务的不断同质化,整个银行业逐渐从超额利润走向平均化利润。国有银行和后起的中小银行也都瞄上了“零售业务”这块蛋糕,招行原有的优势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对招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2009年年中的时候达到顶峰,其净利润由大幅正增长变为负增长。面临着复杂局面,马蔚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之后,祭出了“二次转型”的大旗。

  让马蔚华较为欣慰的是,7月7日,招商银行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其中期业绩预增公告称,该行2010年上半年合并财务报表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50%以上,超过人民币124亿元。

  最困难的时候似乎已经过去,随着央行收紧流动性,净息差逐步回升,招行的收益水平正在重回正轨。然而,早已市场化的银行业,如今想要以“一招鲜”的创新实现遥遥领先几无可能。

  生死关口 二次转型

  在深圳市深南大道招商银行总部大厦一层营业大厅的书报架上,除了摆放着介绍各种业务的小册子,还有一本叫做《招银文化》的内部刊物格外显眼,其中的重点内容是招行行长马蔚华与其各分行行长对于招行“二次转型”实践过程的探讨。

  马蔚华把七年前招行的“一次转型”称作优化结构,而现在的“二次转型”则是为了提升效益、节约成本。“这是招行的又一个关口,这一关甚至比第一次转型还要难,还重要。”

  二次转型难就难在招行上下必须摆脱以前单纯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难就难在以前过于追求风险控制而忽视利润的传统思维。马蔚华说,二次转型是在第一次转型基础上的延续。

  如今,和第一次转型的背景相比,招行面临的大环境变了。首先是《新巴塞尔协议》出台之后,对资本金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除了资本金,《新巴塞尔协议》还规定不仅要将信用风险记入成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也都要量化之后计入成本,加上金融危机也限制了银行对于补充资本金的需求,招行的资本消耗将会越来越大。

  为了降低资本消耗,今年4月,招行推出了以资源整合、统一平台为主旨的“i理财”互动网银平台作为一个新的尝试,通过这个平台,客户不仅可以购买自己想要的任何产品,而且还能与不同的客户互相交流与表达诉求。

  除了资本消耗以外,招行也加大了对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管理力度。通过一系列风险评估方法,招商银行不仅在定价上找回了主动权,而且还摸索出了一条可以复制的、向中等企业信贷等一系列批发业务的新道路。

  在浪尖上寻找出路

  “去年,花旗的副主席问我,招行在信用卡方面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坦率地告诉他,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没跟你合作。”让马蔚华引以为豪的是,招行走出了中国银行业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招行23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股东招商局几乎未变。作为中国第一家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行一直都在招商局的支持下“自力更生”。他表示:“招商银行国际化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带来机遇,但是由于自身准备不足,国际化过程中将更多面临的是挑战,因此,还需立足本地市场,在逐渐参与国际化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

  马蔚华始终对引入战略投资者无动于衷,先后拒绝了三个美国大银行家的示好,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花旗银行、外资私人银行以及美国联合银行。

  在国内不少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实现跨国经营的大背景下,马蔚华没有接受国外战略投资者的橄榄枝,而是选择了直接“试水”——2008年,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开业,同时收购了永隆银行。

  招行整合永隆银行,能成功吗?马蔚华底气较足,不管是两家银行的文化、成长空间,还是两家银行的互补程度,都是有利于整合的。今年一季度,永隆银行税后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8%,也高于香港同业。

  马蔚华妙语连珠,语惊四座,关于政府融资平台的情况,他更语出直接,“对于政府融资平台,不是不能做,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银监会的规定,掌握好标准和风险尺度。在别人都不做的时候,招行不会绕着走,不会完全不做,现在有些项目还是有机会。在全部都跟风去做的时候,要保持清醒和警惕。”他认为关键是理性把握好标准,跟据实际风险,保持灵活多样的政策。

  不知不觉采访已至尾声,记者发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马蔚华精神矍铄,出语坦诚,当问及如何评价这些年在招行的工作时,他更是以质朴的话语道出此中玄机:

  “我是招行的一员,一个行长就应该承担行长的责任,如何考虑战略、文化、制度、人,这也是行长的压力所在。我非常感谢我们的团队,也感谢我们的股东,特别是我们的董事长秦晓,他们配合得非常好,也感谢监管当局,这些离开一条都不行。”

  “我就是个职业经理人,我不是股东,包括当董事长、当老板,都不是我的事儿。你用我,我就好好打工干活儿。”

  最后,我们也祝愿他带领招行顺利完成“二次转型”,创造出下一个更令人惊叹的奇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