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对经济的预测准吗?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基金
  • 发布时间:2010-08-16 14:13
  “7月份的经济数据符合我们的预期”,这是8月11日很多基金公司发表的评论,貌似对未来市场预测得很准,但是管理业绩和基金季度报告却常常出卖他们的“智慧”。

  每次国家宏观定期的经济数据公布,总有媒体会采访基金公司,让他们谈谈对经济数据的看法,基金公司每次都要谈谈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对未来的影响以及操作思路。

  笔者翻阅了几次年底、年中和季度末基金公司对宏观经济数据的看法后发现,基金公司的回答总是格式化。

  对于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大部分回答是肯定的,即便有个别表示和自己预期有点差距,也是实际经济数据比预期的更加理想,几乎全是“报喜不报忧”的论调。

  在回答这些数据对经济的影响时也不例外。

  当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基本上异口同声地强调未来将会有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支持,有利于市场转暖;当经济较热时,基本上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论调,“上证指数6000点”,甚至高呼“10000点就在眼前”。

  在谈论如何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化时,基金公司的论调有两种:一是现在市场估值已经很低,长期看很多投资机会已经出现;二是后市存在很多结构性机会和主题性机会。

  虽然听起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这些分析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就是无论什么样的经济数据,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都是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的;无论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基金经理都会通过长期管理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对于短期环境,基金经理总能找到结构性或主题性投资机会。

  事实上,是这样吗?

  不少基金经理在面对新出来的经济数据时大谈结构性投资,在实际业绩中却看不到结构性投资带来的收益。

  如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针对年初的经济数据和市场数据,判断2010年市场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将转向大盘蓝筹股,而事实上市场并没有如他们期望的那样出现结构性投资机会,而是从3300点跌至2500点,其管理的多只基金业绩也落在同类基金末尾。

  还有不少基金经理看好未来股市,但是在季度报告中,其仓位处在基金合同规定的底限,显然基金经理的言论并非发自内心,其所谓的“看好”无非是“不要赎回”的代名词,让投资者继续坚定未来能够赚钱的信念,从而每年为他们管理的基金贡献“旱涝保收”基金管理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