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不停留在口头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体育,清华,全运会
  • 发布时间:2015-09-01 08:14

  清华大学体育部拥有26个体育项目的36支代表队,包括田径队、跳水队、射击队、登山队、国际象棋队、篮球队等队伍都在国内高校中出类拔萃,涌现出“眼镜飞人”胡凯、跳高健将王宇、CBA球员刘子秋等明星运动员,以及于芬这样的明星教练。清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育人至上、面向全面、追求卓越的理念。

  七月中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韩国光州落幕,中国代表团以29金的成绩排在韩国和俄罗斯之后,位列奖牌榜第三,向国人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清华大学田径队领队杜超教授不无感慨地说:“10年前,当教育部从国家体育总局那里接过大运会组团任务时,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屈指可数,能取得好成绩的仅有‘眼镜飞人’胡凯一个。今年的田径赛场,我们仅在男子百米项目上,就有好几位运动员达到国际健将标准,女子万米拿到铜牌、半程马拉松拿到金牌,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生为班底的中国女排进入前五名,展现出国内的大学体育水平正在逐步提升。”

  提到大学体育,清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该校体育部拥有26个体育项目的36支代表队,包括田径队、跳水队、射击队、登山队、国际象棋队、篮球队等,都在国内高校中出类拔萃,涌现出“眼镜飞人”胡凯、跳高健将王宇、CBA球员刘子秋等明星运动员,以及于芬这样的明星教练。清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育人至上、面向全面、追求卓越的理念。

  体教结合的有益探索

  体教结合是我国体育界与教育界多年以来的期望,但究竟如何结合,既能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又能让运动员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清华大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清华跳水队是高校体育中的一颗明珠,它的号召力更多来自于明星教练于芬,吸引于芬的不仅是清华允诺的优厚待遇和较大的自主空间,清华提出的“体教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她最看重并乐于探索的全新事业。

  于芬说:“我在专业队干了那么多年,对运动员的处境真是太有感触了。奥运冠军只有一个,成百上千的人既没有骄人的运动成绩,又荒废了学业,退役后别说找到理想的工作了,连谋生都难。现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吃体育这碗饭,风险太大了,很多项目包括跳水后备人才越来越匮乏。清华的模式让我看到了希望。”

  清华大学给予跳水队非常诱人的政策:只要是跳水队选中的苗子,清华大学可以保证他们获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培养。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们将有更宽广的出路,即使不能成为奥运会冠军,也可以凭借在学校获得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政策一出台,立即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北至吉林南至广西,各地的家长亲自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奔赴清华跳水队等待挑选。经过全面考核和精心筛选,有30多人幸运地走入了清华大门,队员们涵盖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形成了一个阵容齐整、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我们不搞终身制,不是说进了清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每年我们都要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就要清退。文化考试不及格的不能留下,我们要的是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令于芬颇感欣慰的是队员们都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无论是训练还是学习,都非常投入。“‘我要练’和‘要我’真是天壤之别”,于芬说。

  在清华跳水队,文化课学习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硬指标。队员们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上午是文化课学习,下午1点半开始训练到7点左右,8点上晚自习,10点上床熄灯。寒暑假除了训练外,还要补习功课。

  “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这是在清华跳水队喊响的全新口号。于芬对清华大学提供给跳水队良好的训练和生活条件十分满意。

  为运动员开启新成长模式2010年,滕海宁来到清华田径队,教练曹振水评价他是“一匹烈马”。之前,他在辽宁省田径队训练。东北冬日的早晨,室外接近零下30摄氏度,晨训两三个小时跑得浑身冒白气。在他以前的生活里,训练是生活唯一的主题,拿名次是人生唯一的目标。

  滕海宁说:“清华开启了我另外一种成长模式,也成为我人生的一次全新转折。相比省队单一枯燥的训练,清华将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训练交叉进行,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系统科学训练,非常有效。”几年来,滕海宁收获的不仅是越来越扎实的耐力、力量和强度,还有知识、信念和勇气的全方位提升。

  滕海宁宿舍的墙上写着一句话:“你要接受失败,你要总结失败,才能战胜失败。”作为我国最优秀的男子800米运动员,他曾经“战无不胜”地几乎拿遍了国内该项目所有赛事的冠军,直到2013年全运会。

  在2013年全运会男子1500米决赛中,赛前被视为夺冠大热门的滕海宁排名倒数第一。这一结果使滕海宁承受了巨大压力,强烈的自责导致他连续失眠,甚至一度产生了退役的想法。从云端跌落的他回到清华后,在体育部、团委老师的开导下,心情逐渐得到疏解。他选修了一门心理课,图书馆成为他最喜欢的去处。通过与老师们谈心,看书,心越发沉静,“我渐渐明白凡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能自甘消沉。失败不可怕,站不起来才可怕。我应该从头开始,重新证明自己!”

  回忆起那段灰色的日子,滕海宁已经把它当成了一段特别美好的经历,“我越来越感觉到与省队相比,清华能够让我学到更多的东西。在省队我也许是一头‘野马’,但进入清华后,我发现自己有了思想,喜欢静下心思考。这是清华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走得更远”。

  他在挫折中成长,如今更爱这片训练场地,心态也越来越成熟,更加纯粹地享受比赛和奔跑在风中的乐趣,“我每天都会在这里跑跑停停,甚至觉得自己的脉搏都与它那么一致。心情低落时,我也会来这里,安静地走一走,让自己思考、沉淀。这里,就是我的舞台”。

  文 陶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