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刚 中幡传奇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中幡,庙会,天桥中幡
  • 发布时间:2015-09-01 09:29

  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作为老北京文化的缩影,北京天桥中幡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世人关注。

  傅文刚是1962年生人,53岁的他留着一头蓬松的黑发,不表演的时候,他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一旦站到舞台上,傅文刚如同变了一个人,精神抖擞,嘴里的贯口一段接着一段,掷地有声。虽然傅文刚现在不常表演中幡了,多数情况下让弟子出马,但在喜欢看中幡的老观众撺掇下,他还是会偶尔露一手,博得满堂彩。

  傅文刚是北京天桥中幡这项绝活的传承人,也是中国式摔跤的传承人,像他这样同时成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宗师级人物,全国也难找出第二个。关于天桥中幡这项绝活的发扬与传承,傅文刚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一绊之恩传技艺

  中幡传到傅文刚哥俩是第四代了。中幡起源于清末,但是这项运动的雏形却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晋朝,中幡被称为幢幡。中幡真正能够脱胎成为现在的中幡运动,来源于清朝的礼部大执,那是一种打仗时使用的大都旗,后来成了清朝皇家的仪仗队旗。清朝皇室为大都旗加上了黄罗伞盖,这种黄罗伞盖现在被称为幡伞,既看着漂亮,还可以在顶中幡时测风向,是组成中幡道具的重要一环。过去在皇宫中有八竿幡子,分别是龙、凤、虎、豹,代表皇家的威严。

  傅文刚中幡与摔跤的祖师都是宝三,他称之为宝三爷。宝三既会摔跤,也会顶中幡,两项运动互相促进。直到现在,傅文刚的亲传弟子中,也有同时掌握顶中幡与摔跤的。傅文刚认为,想学中幡,首先要通过学习中国式摔跤来打基本功,才能继续学顶中幡。在中幡的传人中,每一代都有既会顶中幡也会摔跤的高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幡的祖师爷宝三最先精通的是摔跤,学会中幡则源自于一段奇遇。

  宝三学摔跤的师傅宛永顺是清宫善扑营里的头等扑户手兼教练。清朝灭亡后,他流落民间,在天坛附近开跤馆。宝三是宛永顺的关门弟子,家在北京西四,每天从西四走到天坛的跤馆,练完功后回家。但宝三每次收工后都不直接回家,一般会转到天桥去看看热闹,渐渐迷上了在那里表演的中幡,时间久了,便暗暗偷看偷学。

  有一天,正赶上表演顶中幡的祖师王小辫儿给某位王爷唱堂会,王爷家的小孩在前面看,宝三也在那儿看。王小辫儿有一手绝活,就是将中幡从背后扔起来,竹竿制成的中幡会稳稳地落在头顶,刚好套在头顶上盘的小辫儿上,取名苏秦背剑。但是唱堂会的那天,王小辫儿演砸了,中幡的竿子眼看就要躺下来,砸到面前的小孩身上。这时,在一边观看的宝三使了一招摔跤中的勾子,将中幡用脚面送了起来,稳稳落在王小辫儿手里。这一接一送让王小辫儿躲过一劫,而不明就里的围观者还以为他收了新弟子,演练了新动作。

  王小辫儿对此心知肚明。散场之后,他找到宝三问明情况,想到自己也没有弟子,便有收宝三为徒之心。宝三虽然也有拜师之意,但他不敢学。因为当时去古未远,按老规矩一辈子只能认一个师傅,师傅便如同父亲一样,如果另行拜师,有大逆不道的罪状。宝三是宛永顺的关门弟子,宛永顺的大徒弟魏德海与王小辫儿是拜把子兄弟,这层关系使得宝三另行拜师的难度陡增。

  功夫不负有心人,魏德海与宝三都看到了中幡对门下摔跤的增益之处,两项运动也有相通之处。摔跤有一招反挂门,这种力量用别的方式无法练成,唯中幡中的单提剑与此有异曲同之妙。一开始,宛永顺不乐意徒弟改换师门,但宝三把他的理解说了一遍。宛永顺遂对其刮目相看,虽然没有再认师傅,但宛永顺允许宝三同王小辫儿学艺,以兄弟相称。至此,中幡的招牌才算真正立了起来。

  傅文刚说:“中国式摔跤光靠蛮力不行,讲究巧劲。我们叫‘快打慢,慢打直,走前面迎人,走后面撂地’。中幡也一样,需要的是力量、胆量和技巧。”

  中幡三丈三

  此后,宝三在天桥一代开设宝三跤馆,收徒传艺,他收了4个徒弟学习中国式摔跤,唯独把中幡交给了傅文刚的父亲傅顺禄。“因为我父亲七八岁就在富连成戏班唱大武生,身体条件好,而且品德也让师傅满意”,傅文刚回忆说。

  对于傅顺禄,宝三是倾囊相授,其他徒弟虽然也曾学得皮毛,但并未掌握中幡的精髓。可宝三的其他弟子后来也在社会上表演中幡,这让傅文刚很不满。“学艺先学德,学生和徒弟是有区别的。徒弟视若己出,学生教点皮毛,但社会上有些人表演的中幡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中幡的竿子是一根长长的竹竿,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傅文刚说:“外行人说中幡有大幡小幡之别,不是这样。中幡至少是九米九,也就是三丈三,因为皇上不能超过九五之尊。其实我们用的幡大多都超过九米,但一说还是九米九,按过去的规矩来。社会上有些中幡表演用五六米的竿子,那都是训练中的竿子。”傅文刚说着,用绳子熟练地打好一个结,将中幡的幡布与牢牢绑在一起,手法纯熟,一遍根本看不出来打结的方法,“这叫做瓶子扣,属于中幡技艺的不传之秘,别的中幡艺人显然学不到这个精妙的技法,他们把竹竿打个眼,把铁丝穿进去和幡子绑在一起,那就没劲了”。

  顶中幡用到了人身上的七个部位,分别是头、肩、肘、手、胯、膝、脚,被称作人体的七星。一个部位有十几个动作,名字也颇有诗意:霸王举鼎、二郎担山、单提剑等。中幡加起来有百十来个动作,练的是向心力。十几米高的长竿不能让它躺下,对脚底的灵活度与身上的力量都是考验。顶中幡的艺人可以将肩膀上顶着的长竿直接抖到头顶而保持平衡,功夫深厚的中幡艺人可以将中幡用牙叼着上脑袋,背后扔起来上脑袋,傅文刚甚至可以用脚踢上脑袋,但能达到这一步,需要的可不只是勤学苦练。

  “勤学苦练是一回事儿,但你首先得是干这行的料,另外我还真得教你”,傅文刚用手指比出一个“二”的手势,“这几样凑齐了,两年或可初见功底,但还远没到上台表演的地步。您放心,一上场您就晕。底子练得再好,没有几年功夫上不了场,只能站在旁边护幡,一点一点练胆量”。

  傅文刚练中幡几十年,虽然也常有一些擦伤,但大伤基本没有。他总结其中的心得,就是一定要按着规矩去做。“中幡是越怕它越砸你,但也怕抖机灵。你那么说,我就不听,我觉得你说的抄近绕远,但事实上你觉得近了,反而危险就快来了。轻则擦伤破皮,重则伤筋动骨,这必须提前告诉徒弟”。

  傅文刚这几十年闯荡江湖,总共收了四批徒弟,其中真正拜师的是20个,此外还有四十多个学生把这当做业余爱好。傅文刚收徒要看胆量、力量和技巧,但他首先强调的是艺德,“我考察德,孝顺父母是一方面,比如咱俩在这儿聊天,我徒弟来了,首先他要先尊重你。他过来沏茶倒水,不能先给我倒,应该先给你倒水。先给我倒是有目的的,因为我是他师傅,我得看他怎么对待我的朋友,所以德行从一点一滴看起”。

  传统技艺最令人担心的就是传承问题。

  2006年,中幡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傅文刚成为国家级传承人。2009年,他成为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文化工作者,国务委员刘延东亲自为他颁奖。但最令傅文刚自豪的是中幡技艺并未失传。与宝三爷时代的中幡相比,傅文刚使这项技艺更上一层楼。“王小辫儿手里的招式十几种,宝爷那儿二十多种,到我父亲五十多种,到我这儿百十来种。中幡有一招浪子踢球,把中幡搁在脚面上,然后踢到头顶。早期的艺人只能拿鼻子接住,我可以拿牙接,拿胸脯接,以至于拿后腰接。中幡没有失传的技艺,都发扬光大了”。

  我的中幡情

  2000年,傅文刚成立了北京傅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将中幡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2008年,傅文刚培训一批女中幡手,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如今的一切荣誉都是以幼年时的辛苦磨练打底。

  傅文刚说:“七八岁刚上学,邻居孩子都在弹球儿、推铁圈、拍方宝,这我都没玩过,一天到晚练中幡。我家过去有个三进院儿的宅子,我家住后院儿,那会儿学习也没那么紧张,只要有时间,父亲就把我弄到后院练习摔跤、中幡的基本功。别的孩子在玩,我是砸得遍体鳞伤。父亲拿一根藤条棍,一个动作说两回弄不明白,第三回就开始抽了。小时候觉得无所谓,长大后有了逆反心理,但现在想想,太感谢我父亲了。现在不一样了,师傅追着徒弟练。不严格不行,太严格受不了。要是过去我那种教法,现在的学生早就跑了,有那功夫还不如玩会儿电脑,干嘛吃这苦受这累,现在的孩子也不容易。”

  1979年,16岁的傅文刚选择当兵,转业之后去工厂工作。虽然天桥中幡在国内湮没了二十多年,但是傅文刚并没有把技艺搁下。1985年第一届地坛庙会,那是傅文刚人生的转折点。“那时候,说双簧的大狗熊、唱快板的高凤山、我父亲这帮天桥老艺人还健在,第一届地坛庙会十分热闹。现在老的没了,我带领大家去做这件事。总之,地坛庙会至今三十年,从未间断过”。

  1985年的地坛庙会之后,傅文刚收到全国各地的邀请,到处走穴。“后来我就不爱上班了,那时一个月挣100块钱算多的,我出去走穴,一天就是几十块钱,十多天挣几百,于是我就辞了职”,傅文刚笑着说起当初走穴的往事。辞职后的傅文刚下海经商,但他一直积极筹划组建天桥艺术团的事,直到2000年,傅文刚将天桥绝活的传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傅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

  “我父亲本事比我大,成就比我高,但是没有像我一样得到这么大的认可。很多事靠个人的能力坚持不下去,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傅文刚说。

  天桥中幡虽然已经成为非遗保护项目,但是傅文刚至今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地方作为训练与传习的平台。“没有训练基地是个问题,前两天做节目就在外头空地上耍了几下。练功夫得有封闭的场所,师徒关起门来说什么都行,如果在外头说他两句不爱听的话,一帮人围着,脸上就下不来了。再说独门技艺不能外传,大庭广众真的没法教。国家提倡非遗进校园,进校园的都是手工艺,做点中国结和剪纸,所以需要政府给我们搭建平台”,这是傅文刚的心愿。

  文 王敬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