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国游泳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中国游泳,宁泽涛,世锦赛
  • 发布时间:2015-09-01 08:20

  喀山游泳世锦赛后,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游泳队副总教练兼科研医务组组长、国际泳联官员陆一帆教授,听他聊聊中国游泳。

  新体育:喀山游泳世锦赛,让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陆一帆:是我们的大批队员进入了前八名。比赛期间,在中国队休息区有一块板子,上面写着即将参赛队员的人名、项目、时间等。以前上午预赛前,上面的人名是满满的,到晚上决赛前,板子上的人名所剩无几,而且多为女队员。这次不同,决赛前,板子上的人名也是满的,而且男队员和年轻队员的数量大增。

  在我看来,中国队现在年轻队员成长起来,各个项目的发展趋向完整,这些都是可喜的。

  新体育:众多年轻队员进入优秀选手行列,是什么原因?

  陆一帆:这与我们的训练、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改变有很大关系。2002-03年时,中国游泳队搞过一次大规模选材,吸收了一批有潜力的小队员,如刘子歌、焦刘洋等,他们在2008-12年时已达到顶尖水平。在他们成长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优秀教练员。通过不断摸索尝试,在2008年左右,我们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些管理和训练的理念与方法。比如,在管理模式上,提出建立“大国家队”的思路;在科学训练上,提出“有效强度训练,积极恢复”等理念;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按照这些思路,选拔培养出来的不少小队员成长很快,现已成为世界优秀选手。但他们仍处在从优秀到顶尖的过程中,真正的检验是明年的里约奥运会。

  新体育:说说您的本行,在“有效强度训练和积极恢复”上,中国游泳队现在做得如何?

  陆一帆:以前我们的训练量很大,但强度不够,后来矫枉过正,一味地上强度。有效强度训练要求每堂课都有自身的目的强度,与比赛高度相关的突出强度训练只占一定比例,其余强度的训练都是支撑性的,各种强度要科学匹配。宁泽涛在澳洲训练曾练得呕吐了,这就是突出强度训练后的情形,但这样的训练课每周也就几堂。现在我们已把这个概念落实到具体手段和每个人头上了。

  强度训练必然带来恢复问题。现在运动员的疲劳更多是来自神经系统,如烦燥等,这不是过去那种吃营养品、做按摩、多睡觉就能恢复的。我们提倡用各种娱乐和训练手段主动地恢复,如用有氧训练消除无氧疲劳,陆上训练缓解水中疲劳,而且把恢复的时间提前,每堂课中,训练与恢复不断交替进行。

  新体育:在“走出去,请进来”方面,你们有什么新做法?

  陆一帆:以往我们“走出去”训练,较多的是去讲究技术的澳大利亚。我们发现,欧洲游泳发展很快,尤其是短距离项目,这与他们讲求陆上训练,尤其是专项体能训练有关。于是,近来我们派陆滢、刘湘等队员到一名德国教练那里学习。现在看来,效果挺好。

  但我们不会因此而舍弃原有的技术风格。我们现在“走出去”的思路是:找适合我们并且能补队员短板的外教,不在乎是否大牌和来自哪个国家。而且,目前我们“走出去”的比例很大,总要适应外教的训练节奏,以后会增加“请进来”的比例,获得更高的效益。

  新体育:这次世锦赛上,宁泽涛表现抢眼,是不是超水平发挥?

  陆一帆:这次他的表现堪称完美,无论是途中、到边还是转身,发挥都不错。但是,不能说他是超水平发挥,其成绩不是他个人的最好成绩,这个成绩放到奥运会上也拿不了冠军。此外,运气也很眷顾他:这个项目的世界顶尖高手,如澳大利亚的马格努森和法国一位实力选手没来参加。复赛时,俄罗斯名将莫洛佐夫又因抢跳被取消成绩……

  现在,宁泽涛的短板还是绝对力量,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他的心理压力也会增大。里约奥运会对他才是真正的考验。

  新体育:对傅园慧的表现您怎么看?

  陆一帆:她是个能力很强的天才型运动员,在世锦赛50米仰泳比赛中差一点把世界纪录破了,遗憾的是游偏碰到水线上,这表明她技术上还有问题,还需下很大功夫。

  文 柏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