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现实骨感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3D打印
  • 发布时间:2015-12-08 10:31

  在“云工厂”的平台上,3D打印只是平台为客户提供加工制作的工艺之一。

  三年前,李钦开始在3D打印领域创业,当时国内3D打印的圈子很小,主要集中在做国外3D打印设备的代理上,国内也有一些高校、两三家专注于该领域的企业,比如北京太尔时代,在研发设备进行销售,但终归是“很小的圈子”,“能召集一两百人开个3D打印的论坛就不错了”。

  整个市场“火起来”,概念的引爆点是在2012年底2013年初,李钦印象里有几个关键事件:3D打印枪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年的国情咨文演讲强调3D打印重要性,国外像新加坡、欧洲一些国家表示重点发展3D打印技术。

  业界普遍把3D打印分为工业机、桌面机,3D打印桌面机从2013年至今一直方兴未艾。事实上,3D打印桌面机市场的兴起,源于当初第一轮被申请的3D打印的专利到期失效,进而从硬件、软件到电路板芯片等相关环节核心技术的开源,桌面3D打印公司MakerBot的日渐崛起亦得益于此。

  有人认为,下一代3D打印机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实现更牛的打印技术,而是如何面向更广泛的受众。

  3D打印很难像PC一样“家家有一台”

  2013年6月,工业3D打印巨头Stratasys宣布收购桌面3D打印新秀MakerBot,当时被业界解读为,一直高高在上,仅应用于较高端的航天、军工、生物医疗、汽车、船舶等领域的3D打印技术,将有可能在面向学校和企业的中低端市场上找到突破口。

  不过,对于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气候的桌面3D打印,能否在中国重演成功故事,李钦抱着谨慎的乐观。

  一方面是中国缺乏创客、极客文化,“用3D打印设计创造东西,这个氛围是缺乏的”;另一方面,桌面3D打印的精度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价格还不是桌面机使用的主要门槛,关键是应用,这个精度的3D打印可以用来做什么?”李钦介绍,桌面3D打印现在多用于小摆件、小饰品、以及一些文创类东西的制作。

  在李钦创业的“云工厂”平台上,他们为客户提供加工制作服务时,“基本上不敢用桌面机”,因为现有桌面3D打印机的精度保证不了打印制作的效果,也是客户不能接受的。“普及桌面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用来干什么?三维设计软件的易用性、耗材等,都还不是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桌面机现在的主要市场是教育领域。”李钦并不认为,3D打印机能像当年的PC一样从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最终走进寻常百姓家。

  但是,李钦他们对3D打印工业机市场在中国的增长,报以非常认可的态度。以他和团队的观察,现在全球3D打印工业机市场的年增长率超过40%,工业3D打印巨头stratasys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超过行业增长率。

  目前,3D打印工业机在中国的商用市场,主要还是在研发领域。李钦介绍,在国内珠宝行业里,基本上大企业都有3D打印工业机,这是国内应用最成熟的市场;在一些汽车、手机甚至快消品大公司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里3D打印工业机的应用程度也很高。“现在的需求正在从大的研发中心向中小型研发中心扩散。”李钦说。他认为,在研发环节应用3D打印技术,严格意义上来讲,对于节省成本还没有太多优势,关键是所研发产品的核心数据保密,以及缩短研发周期。

  记者注意到,在“云工厂”的平台上,3D打印只是平台为客户提供加工制作的工艺之一。云平台是一个小批量产品加工定制平台,云工厂团队从2013年开始,通过为客户提供3D打印和手板加工服务,不断提升自身在小批量产品加工领域的专业性。随着订单的增加,云工厂在不断扩大自身的加工能力和服务能力,现在的云工厂提供在线3D打印,在线手板加工和机械加工服务。

  创始人李钦原来是做3D打印工业机设备的代理,当3D打印技术热门起来时,李钦认为可以把3D打印作为一种制作工艺,用于小批量产品加工。他认为,3D打印未来一定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一个3D打印机就是一个小型的加工厂,基本上都不需要人的参与,“这是行业必然要走的方向”。他和团队的理想是,“当我要打印一个设计好的产品时,我只要在网上点一个按钮”。

  也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李钦和团队决定投资亿元,建设一座“几乎满足所有需求的3D打印‘未来工厂’”。这个“未来工厂”将着力在高精度光敏树脂、尼龙、金属耗材的3D打印上;在快速成型技术的种类上,将具备SLA、PolyJet、SLS、FDM等多种技术能力;云工厂自主研发了3D打印机远程控制系统,可以在技术中心就完成对自己工厂的3D打印机的控制;在3D打印设备上,云工厂一是自行采购,另外也在考虑通过Uber的方式来拓展加工资源,不过数据保密确实是很大的挑战。

  与“意造”(EAZER)等专注于3D在线云打印服务不同,云工厂始终坚持将3D打印作为传统工艺(手板加工和机械加工)的补充。“我国3D打印市场尚且较小,而且设备研发的成熟度尚且不足。”李钦说。

  从设备清单上被拿下了

  见到汪伟时,他兴冲冲地拿了一款刚刚下线的智能路由器原型给记者看,小家伙就出自土曼科技智能硬件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于今年11月初对外开放运营,之前是土曼科技自己做智能硬件产品研发用的。

  实验室占据了土曼科技办公场所的很大一部分。土曼科技创始人汪伟告诉记者,做这个智能硬件实验室不是短期内才有的想法。2013年5月土曼科技搬到北京亦庄的数字工场,当时就租用了17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那时汪伟就萌生了想法,要做个自己的产品实验室。

  从2011年成立到2013年近三年时间,土曼科技作为一个以智能手表为主打的智能硬件创业公司,汪伟深感产品本身、工艺流程、时间效率等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团队在北京,缺乏像深圳那样的硬件供应链的支撑”。

  让汪伟和团队在创业早期很抓狂的是,在产品研发环节上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调整,都需要付出非常大的时间成本。从2013年秋冬到2014年初,土曼智能手表第一版面市之前,一直被“跳票”问题困忧。一个重要原因是,像土曼这样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很难在硬件加工工厂获得团队期望的人力和资源的匹配和支持。

  “我以为我对供应链的把握比没有经验的创业者更强,但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对供应链的把握如果不到位的话就是这样的下场。我就是最悲惨的例子。”事后汪伟如是回忆当初土曼智能手表的量产煎熬。第一批、第二批土曼手表的良品率仅仅只有20%,到2014年夏天生产第三批时良品率也只有50%。在成熟的硬件行业,这样的良品率非常不可思议。

  正是这种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常常遭遇的“跳票”,在供应链上各种“没有预想到的困难”,因为设计缺陷导致量产时频频掉进坑里,汪伟希望自己和土曼曾经吃过的亏,尽量少在其他创业者身上重现。

  汪伟介绍,土曼科技智能硬件实验室在正式开放运营之前,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研发流程,在磨合中实验室的研发效率得到质的提升,之前是需要一到两个月,现在相对简单的硬件设备从研发到制作出原型,大概是一周的时间。土曼现在有一款出货很好的防丢纽扣“曼扣”,从设计研发,到实验室验证原型、试产测试,都是在自己的智能硬件实验室完成的。

  电子实验室,一整套外观结构的制作设备,CNC精雕机、真空注型机、车床等,还有SMT生产线,等等,可以进行首版制作和小批量加工生产。不过,原本计划的3D打印机,最后从设备采购清单上拿下了。

  “市面上比较普遍的(桌面)3D打印机的精度太低,而且耗材以塑料类为主,对于智能硬件产品的加工制作来说,实用性不够。”汪伟解释说,3D打印用于规模化生产,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取代数控机床,一方面与智能硬件产品的特性有关,它们更多是结构类的产品,而3D打印是层层喷料堆叠成实物的,现在桌面3D打印机的致密度还不能达到要求;几万元的桌面3D打印机,精度也不能满足加工制作产品的要求,几十万上百万元的3D打印工业机,现在的性价比还不及数控机床。

  不过,汪伟相信,物联网繁荣之前会有一段路要走,用户的需求会百花齐放,届时可靠的3D打印机对于中小公司的产品试验更有意义,具备工业级的可靠性同时价格低廉的3D打印机对于这些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文/贺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