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约租车阵痛中前行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专车,互联网技术,Uber
  • 发布时间:2015-12-09 11:28

  网络约租车迅猛发展

  网络约租车,又称“专车”,是指互联网技术与出行服务深度融合,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平台,接入符合平台条件的车辆信息和驾驶员信息,通过对出行动态供需信息进行精准匹配,提供出行服务的解决方案。

  从2012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交通出行服务领域产生了各种互联网实现模式。从国内到国际,“互联网+交通”企业如潮涌现,国内如滴滴、快的、摇摇、大黄蜂、易到、神州,国外如Uber、Lyft、Ola、GRABTAXI等,各企业百花齐放、市场非常繁荣。

  经过三年的大浪淘沙,到目前国内仅剩滴滴快的、Uber、神州、易到,但网络约租车市场日趋扩大。截至10月份,全国已有专车500万辆,在近200个城市提供专车服务,整个专车市场用户达到2.5亿以上,每天订单量为500万单。

  网络约租车合法化之路

  网络约租车从出现到繁荣,一直伴随着群众的喜爱、管理部门的“暧昧”和传统出行企业的抵制。2014年5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因为没有触碰传统出租车企业的利益而得以顺利出台,交通运输部门也展现了开放与拥抱市场的开明态度,如《通知》中提出“不得影响手机召车软件正当功能和良性竞争”。

  2015年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宣布向滴滴专车平台颁发互联网约租车平台经营许可,滴滴成为第一家获得互联网约租车平台资质的公司。这是专车在国内诞生一年多以来的里程碑事件,表明地方政府和业界对交通领域移动互联网创新的肯定,专车也将有望寻得路径走向“合法”。

  风云突变,滴滴公司只高兴了一天,2015年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暂行办法限定了专车的发展定位,采用了严苛的平台、人、车准入条件,强调私家车禁止做专车,并对数量进行管控。暂行办法一公布,业界一片哗然,部分经济专家表达了不同意见,更有多位知名专家指其为近年来最具争议办法。有意思的是,全国8000多出租车企业也对该办法极其不满,认为其为专车开了口子,变相增加了出租车数,使出租车牌照贬值。一时间双方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让暂行办法起草部门左右为难。

  政策之争的症结所在

  专车政策之争,归根到底是改革以何速度推进之争。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最大的考量,就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但需要注意的是,2012年网络约租车出现之前,出租车司机群体要求降低甚至取消“份儿钱”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租车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央领导批示要加快出租车改革,交通运输部负责出租车的人员得以从客运处分离出来单独设置出租车处,对出租车改革的调研愈发深入,改革政策呼之欲出。

  但从公开征求意见的《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看,对于网络约租车这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出行方式,政策导向似乎并没有顺势而为。同时公开征求意见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网络约租车等同于出租车管理,并对人、车、平台进行严格准入和数量限制。两个征求意见稿通篇反映了一个思路:对于出租车的改革,要慢一点。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鼓励“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的政策,这些都体现出国家对于创新出行的支持态度。

  将专车作为出租车司机不稳定的根源本身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根源是落后的出租车管理体制。

  从征求意见反馈情况看,互联网约租车暂行办法恐怕新旧业界都不能满意,广大出行群众不能满意。从传统出租车市场角度看,2012年之前的问题到现在没有根本解决,反倒是增加了更多的网络约租车;而从网络约租车市场角度看,“慢一点”的思路不仅会使中国失去“互联网+交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又将陷入出行“打车难”、“打车贵”的境地。

  网络约租车的制胜要素

  目前,两个征求意见稿已经结束征求意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梳理意见并进行修改。不管如何修改,可以肯定的是,网络约租车不会因政策消失,能让其消失的只有市场。网络约租车运营平台企业想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安全性。“安全、方便、快捷”是出行服务原则,其中安全是最优先诉求。保证网络约租车的安全性,是平台企业在运营之初就应考虑的最重要问题。以滴滴公司为例,在滴滴专车数量远大于全国出租车数量的情况下,最近一年,专车的事故起数仅为出租车的十分之一,且事故率正进一步下降。这得益于滴滴公司严格的司机准入审查、日常运营安全监管和严厉的事故责任追究。安全是出行服务企业安身立命之本,紧绷这根弦,才能发展、强大。

  二是平台化。在“互联网+”的时代,客户群体被进一步模糊,需求被进一步突出,需求的多样化对企业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当需求不断地分散,分散到企业集中战略无能为力的时候,平台化战略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举个例子,一个乘客时间充裕时可能想乘公交出行,按时下班时想搭乘顺风车,商务活动时想乘专车。一个仅仅提供公交出行服务或专车出行服务的企业很难满足乘客多样化需求,而提供多种出行方案的平台化企业则优势明显。

  三是创新性。创新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命。从技术和商业模式来看,网络约租车市场进入门槛低,但真正要在竞争中壮大,还需要技术先进性和出行服务专业性。乘客端一个简单的呼叫,平台可能需要上万次计算和比较,然后向最恰当的专车司机发送呼叫信息,专车司机抢单成功,这个复杂过程要在几秒内完成。技术领先而服务专业的企业才会走得更扎实。

  四是社会责任。伟大的公司都是有情怀的公司。创新公司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应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民生情怀。以滴滴出行为例,滴滴专注于如何让人们出行的更美好,在兼顾人们出行舒适和绿色环保方面,不遗余力;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扛起了“分享经济”的大旗,从而使世界经济浪潮中有中国企业一席之地。

  未来出行趋势

  一是网络约租车是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力军,其他交通形式作为补充。根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数据,出租汽车出行占到30%以上。如果纳入私家车,则在出行方式比例中,出租汽车和私家车应超过50%。占比如此高,正如交通运输部网站所言: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城市交通管理手段落后等。在上述问题没有较好解决前,出租汽车和私家车仍将是主要出行方式。但出租汽车数量在高峰时刻远远不能满足出行需求,私家车停车难等问题突出,网络约租车作为解决交通潮汐问题的蓄水池,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二是出行选择方式更多。随着人们出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出行服务方式也将进一步增加。但从发展趋势看,拼车、顺风车及提供家到地铁站之间“门到站”或“站到门”的网络约租车等出行产品将越来越丰富。特别是根据道路拥堵情况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出行方案将是重点。

  三是三、四线城市居民将逐步享受到网络约租车服务。随着一、二线城市格局的逐步稳定,三、四线城市将成为平台企业市场开拓的重点。与前者相比,后者混合交通比例更高,道路更复杂,车辆技术状况参差不齐,网络约租车优势更能集中体现。但与此同时,部分三、四线城市治安环境不良,新业务可能会面临保守势力的直接威胁,这都需要企业沉着应对。

  四是慢行交通将是城市交通的另一个发展重点。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出行形式,是公共交通网络化之后必要的发展重点。积极鼓励和保护慢行专用道,进而大力推广无车城镇,让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深入配合,是未来城市管理者需要提前思考的方向。

  总之,网络约租车是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对于便捷出行、服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出行”是时代的趋势,也是当前出行格局变革的关键。

  文/侯景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