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起学分,茫然了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大,实习生,新生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1 16:28
身为实习生,在选题会上听编辑们讨论学分的话题时,我就醉了。我心里直打鼓,自己根本对学分没概念!大家可别来问我。编辑们谈着采访北大老师获得的信息,查找到的相关资料的数据,突然有人问我:“你知道自己要修多少学分吗?”我张口结舌,想了半天,老实地说:“不知道!”编辑们迅速展开了从学生角度看学分的讨论,我若有所思。
总学分知道不?
会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找自己要完成的学分数。我是成都一所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编导专业的学生,仔细回想起来,自己听到学分最早是在大一的新生教育大会上。校领导讲校规校纪部分时谈到过我们需要完成的学分是170~180左右。我记得新生入学手册上有标注,应该是在教务网上面也能查到。我查了下,果然是。虽然知道这些,但是我平时的确不曾关注过学分。我觉得这和我们专业的选课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大一寒假,我和同专业的小伙伴期待着大二开学能选课,我向往地宣告自己想选灯光照明、实用摄影这样实践性强的课。大二一开学,我就跃跃欲试地等待着。别的专业的同学已经开始选课了,我们专业一点动静都没有,我有点心慌。当系上的通知和课表一起下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都傻了眼,原来俺们专业不能选课呀!还好,学校的课程安排里有像电视节目制作这样需要在演播教室里面完成的课程,摄影和灯光的运用也在课程范围内,我才没有从失望到绝望。
对于这场“包办”的不满很快平息了,因为大家都忙着上课。安排好的课程,只要按时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好好复习完成作业,认真对待期中、期末的考试,分数自然不会低。平时的学习状况都以具体分数呈现,学分早就被大家抛在脑后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唯一不知道、不关心学分的人,所以就在朋友圈里找了不同大学的朋友们做了小调查。
当我抛出一串问题开始和老同学聊的时候,其中一些人居然怀疑我的身份!问我是本人吗?有的竟然打电话过来确认。唉!看来平时和他们聊的话题比较轻松,一下子正经八百聊起学分来,他们有点不适应。
结果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修够多少学分,他们的情况和我差不多,学校已经把课程都安排好了,同学们没有什么选课的机会,自然也不会每学期算要修够多少学分,只要按要求完成课业就能顺利毕业。有一两个学霸迅速、准确地告知了自己的总学分、每门课程的学分。“大二之后有10个自己选修的学分,大四之前就全部修完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学霸轻松地说。学霸大二开选修课的时候还是挺谨慎的,问了学长学姐的建议,大二第一个学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选了一门,觉得没什么压力,大三把剩下7个自选学分都修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准备考研,需要在大四时有更多可以自己掌握的时间来安排复习。
问了一圈,我心里暗舒一口气,我不孤独,大部分同学都不清楚四年要修的学分,但是,我又有些难过,这样一种混沌的状态不应是上大学的正常情况。
学分重吗?
等小伙伴搞清楚自己要修的学分纷纷向我汇报后,我算了算,大家的总学分普遍是160左右。四年修160学分,是个事儿吗?答案有点两极分化。大部分人答得很干脆:“没压力!”一小部分人红着脸说:“挺吃力。”这是闹哪样?
从我在编辑会上听来的信息来理解学分,1学分的学习意味着课堂教学1小时加课外预习和复习2小时,学期教学周为13~15周的话,真正按照这个标准学习的话可不是个轻松的事情。但是,但是以后的部分才是重点,大部分同学是不以这样的标准来学习的。上课1小时,不说学习效率,坐在课堂上是大家都能做到的,但是课外的预习和复习时间有几个同学能保证2小时,只有天知道了。考前刷夜还是好的,还有开考前两小时临时抱佛脚的。
学分高、压力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分比较好拿。就拿我来说,我的学分是170+,看起来很多,其实水分很大。除了像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和电视画面编辑、剪辑等专业课程以外,有的学分轻松就到手。一部分是社会实践与调研等实践课,刚开始的一两个学期这些实践调研我们还是挺认真地在做,深入到社区、福利院做社会调查,拍图片,最后写一篇社会实践报告。慢慢的大家有点懈怠了,觉得这样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关系不大,半个月的时间花费在上面有点不值。社区的领导很好说话,只要是说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盖章便从来不为难我们,所以剩下的就是写一篇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报告了。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等公共必修课是1~2个学分,这些课考勤不严,成绩是笔试成绩加课后论文分数一起算,也是soeasy的。大一时,新生入学考试还有一个学分。这样算的话,除去每个学期的非专业、非基础课程,总共还是160学分左右。
跟“没压力”的我们相比,学材料学的新生小夏是有抱怨的。“不知道160个学分算不算多,但是感觉压力大,特别是无机化学和高数。”他说。这大概是像我这样的文科生理解不了的痛。小夏形容在课上是听得云里雾里的,下课后复习、做题,一眨眼一个晚上就过去了。除了这些听不懂的课还有其他课程,他总是觉得课后的时间不够用。他对第一学期的底线一降再降,但求一科不挂。“高中老师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有种被欺骗了的感觉。”小夏委屈地说,想到四年要结实地拿下这些学分,他就头疼了。
如果减少学分会做什么?
当我问到如果学校给大家减少学分的话,会做些什么,从大家的回复来看,还都挺有想法的。
每次我问四川音乐学院的周同学在干什么,他的回答不是在拍作业就是在拍作业的路上。“如果减少学分和课程的话,我会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放在作品的前期准备上。”身在影视专业,他平时最头疼的就是拍作业,广告片、纪录片、影视元素训练、微电影等,样样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周同学对自己颇有要求,常常苦恼于没有时间好好准备和润色每个作品,拍出来的东西都不理想。他很想豪迈地说:宁出一个好的,不拍十个烂的!但是,他只能气短地先对付着交了作业,拿到分数才是王道。
小静是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因为是学营销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药贩子”。虽然读的是营销学专业,她倒是接触到不少中西医的知识。小静有一门课是针灸推拿课,非常好玩。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老师总拿小静当小白鼠,开始时她不以为然,学期结束,她发现曾让自己头疼的胃病不知不觉间再没犯了。上课的时候老师常和同学互动,把把脉,找找穴位,要是谁赶上了头疼、肚子疼顺便就给治疗了,这可比去医院排队挂号高效率得多了。当然不是所有的课都是这么轻松愉快的,像方剂学、中医诊断、病理学等比较枯燥的理论课,课上听老师讲是一回事儿,还需要课下有大量的时间去背、去消化。小静四年要完成156学分,她忍不住跟我吐槽:课下时间几乎都用在背书上了。
“如果减少学分和课时安排的话,我会把一部分时间用在看其他的书籍,另一部分时间去做课外实践或者市场调查。”小静说。
长沙学院的小邹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女生,她说:“减少学分的话,我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学外语、搞搞朗诵啥的。”中学时,小邹最喜欢的学科是数学。上了大学,她自嘲不问深浅地选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结果发现水太深了,“大学的数学可比高中的难多了!”虽然专业课学得很辛苦,小邹倒也自得其乐,尤其是说到有不少能换心情、感受艺术氛围的选修课,她就不由得点赞。她说起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之类的课,“上课就是听听音乐、欣赏画作、看电影以及课堂讨论,考试也简单,就是录一首自己唱的歌、画一幅画、写一篇观后感的影评就行了。”这些选修课对她来说是另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放松。小邹觉得大学的课程就应该张弛有度,太多的专业课会让学生丧失对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文/实习记者 赵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