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文学馆里感受相似的奋斗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路遥,清华大学,潘石屹
  • 发布时间:2015-12-11 17:22

  走进延安大学的校园,校园里最有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依山而建的那一排又一排的窑洞了,路遥文学馆正坐落于第一排窑洞的右手边。第一次知道路遥是什么时候,已经记不太清了。家里放了很多关于路遥的书、路遥的研究资料,还有根据路遥的小说所改编的漫画,闲来无事的时候随手翻一翻、看一看,逐渐被吸引,就再也没有放下。

  因为《人生》《平凡的世界》,路遥这个名字从黄土高原传向了全国,为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所熟知,从1980年代至今,一直在读者中拥有热度。2015年《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的热播,《路遥传》的发行,再一次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路遥,阅读路遥。清华大学更是将《平凡的世界》作为2015年新生入学的第一份礼物。清华大学校长说:“虽然书中涉及的年代对你们而言有些陌生,但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时代都是相似的。”来参观路遥文学馆的大多数人,都是在读了路遥的作品之后,被他作品中那真挚朴实而又向上拼搏的情感所打动。

  在中国受路遥作品影响的读者不计其数,潘石屹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他最喜爱的作家就是路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看了7遍,每次读都是在他的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是路遥的小说给他力量,给他在精神上以巨大支持。他特地到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进行参观,并向延安大学捐资十万,用来修建通向路遥墓的山路。

  文学作品是作家心路历程的复杂显现,要了解作家的创作,必须了解作家的生平状态,而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就全面展示了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路遥文学馆的总面积并不大,只有180多平方米。馆名是由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所提。文学馆由序厅、主题馆、音响题字厅以及文学研究室四个部分组成。在这里的来访记录上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公司职员,各行各业的都有。

  感受路遥

  在路遥文学馆阅读路遥的写作手稿,我感受到时光呼啸而过,随着路遥年龄的变化,他笔下的文字,渐渐地由稚嫩转向成熟。他三四十岁时写的手稿依然干干净净,每个字基本上都是一笔一划写成的,很少有连笔。而早一些时期写给友人的信件,就随意多了,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一气呵成,改动很少,他的字迹飞扬,里头偶尔还夹杂着一些小牢骚。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正是青葱时光的少年路遥,时间回溯到1950年代,走近观察那个刚刚被父亲过继给大伯家的路遥:他红着眼,躲在树后,强忍着没去拉父亲的手。苦难的童年,形成了路遥独特的心灵感受,他写道,“在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是那样高尚美好,反过来又折射到今天的现实生活。”

  在这里我仿佛又看到了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路遥,在1982年,那个被称为“路遥年”的年代,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及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全国引起轰动,受到广泛好评。他曾说:“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他曾经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他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在写作,费尽心力地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部“诗与史的恢弘画卷”。

  为何是早晨从中午开始?

  在路遥文学馆,我看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手稿复印件的发排稿,这令我十分激动,这可以算是文学馆里的镇馆之宝了。这份手稿复印件字迹工整,行间分明,可以清晰地看到路遥誊写作品时严肃认真的态度,上面的改动几乎都是一些字词的删减和错字的甄别。这份手稿复印件也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路遥文集》时使用过的发排稿,上面既有编辑批注的笔迹,也有页码机打印的页码编号,还有路遥修改的痕迹,因而成为研究路遥的重要资料。

  《早晨从中午开始》详细叙述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及心理历程。我非常好奇,路遥为什么要为这篇创作随笔起这样一个题目,在仔细看过这篇创作随笔后,我找到了答案。

  我发现原来路遥给它赋予了三层含义:一是在路遥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二是“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三则是在写完《平凡的世界》后,路遥刚跨过四十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在‘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

  路遥文学馆里有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平凡的世界》,从1986年12月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平凡的世界》,一直到目前为止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一版的《平凡的世界》,在这里都可以找得到。在阅读《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我不禁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鼓舞着路遥,让他写下了这部长篇巨著?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这部书缘于少年时期的一个梦想,他想要写一部大块头的书,这是他对人生发起的挑战。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的路遥已经是全国知名作家,连续获得两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的小说和电影都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再劳累,光凭吃老本,路遥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过一生,而且能过得很好。但他没有,路遥说:“劳动,是作家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他时刻冷静而清醒地审视着自己,不沉溺于红火热闹的广场式的生活,而是积极投入到写作中去。

  《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一做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研究工作,读了许多长篇多卷小说以及其他各种书,还有大量的报纸,并与煤矿工人、农民等同吃同住体验生活,他忙忙碌碌地赶在创作的路上。

  当路遥的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发表后,评论界几乎都是否定的声音。1980年代的文坛,新观念新方法论的试验正如火如荼,许多人争先恐后地追风。但路遥的理智告诉他:“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尽管在当年,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仿佛已经成为陈年旧菜。路遥在经过仔细地思考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大众,决定要为大众写作。

  《平凡的世界》真正被大众认可,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3次播出152集的《平凡的世界》连续广播节目,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听说那时候的人们听《平凡的世界》是一种时尚。《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是分不开的。路遥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着力表现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完整地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种种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奋斗者的悲欢离合与心灵世界,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好评。

  说起来,《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可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是因为一次路遥与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编辑叶咏梅在北京公交汽车上的偶遇,路遥也曾感叹“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次的奇遇直接把路遥和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一起送到了广大读者的面前。

  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后,路遥这样形容自己:“身体状况不是一般的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但他认为不能放弃写作。在简单的治疗之后,在病魔的折磨下,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他坚持完成了第三部的写作。这时,他的身体已经累垮了。1992年,路遥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路遥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跨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路遥和他笔下人物的性格一样,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奋斗者,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但他们都自强不息,凭着一股干劲,一股拼劲,凭着自身的坚忍的毅力,与命运展开顽强的抗争。高加林是这样,孙少安是这样,孙少平是这样,路遥亦是这样。

  参观完路遥文学馆,我终于明白在这个追求新鲜的时代,这部有些年头的《平凡的世界》为什么依然吸引着那么多的读者,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深受路遥的影响。

  因为路遥本身拼搏向上的精神从他传递到他的作品中,虽然年代不同了,但是奋斗的精神仍是我们这个年代所需要的,它切实地感染着读者。

  文/梁爽(陕西师范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