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矿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旧照片,摄影节,改革开放
  • 发布时间:2015-12-14 10:11

  50万张胶片

  2006年,我开始收集明信片、海报等,我没什么目的,单纯觉得好玩。2009年,同样基于兴趣,我开始收集胶片,收集中我慢慢觉得可以做些什么,就开始了“北京银矿”(Beijing Silvermine)这个项目。

  当我试图用互联网寻找买胶片的渠道时,我几次利用“买胶片”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都能看到一个叫做小马的人在网络上收购旧胶片的广告。我想看看小马的收藏,决定和他见一面。于是我走进了北五环的一个垃圾回收站。那里有专门处理塑料的、有专门处理啤酒瓶盖的,小马专门回收含有硝酸银的废品——医院的X光片、光盘,还有相机底片。我走进了他那间硕大的黑屋子,几乎是踩在一袋又一袋废弃物品上,很难想象在北京城,他居然拥有如此庞大的回收网络!此外,小马还有一个建有酸池的巨型砖房,他把收集到的所有废物倒进池子里,等上数周的时间,直到硝酸银沉淀到池底制成银酸。最后,他会把珍贵的银卖给化学家。

  对小马来说,内容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一张呈现脊柱断裂的X光片,还是一个中国人20年前的生活照,都只是原材料罢了。这些,恰恰是我最感兴趣的。

  起初我想象的收集过程仅限于一袋子,就是15公斤左右的底片而已,一锤子买卖。结果,每两个月小马就会给我来电话,跟我说他又回收到了100多公斤。我很快适应了他的这种效率。一切就这样开始了,我一次又一次背着一麻袋的底片回到办公室,一张一张地看……直到收集到了50万张。

  我把底片放在一个透台上,逐张观看,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将这张底片进行扫描。在初选时我完全凭感觉,筛掉了很多我认为不值得扫描的底片。之后,我将这些交给一个帮我扫描的人,他每个月帮我扫描差不多9000张底片。近四年间,我收集到50万张照片,对它们进行扫描、编号、分类和归档。

  我发现很多人对待底片的态度是消极的,觉得无聊、平庸。他们跟我说:“哎呀,你喜欢这些底片啊?我们家里有一大把呢!”有时候我把底片拿给朋友们看,他们也觉得没啥。的确,一张胶片或许并非特殊的存在,但在看过20、50张后,朋友们会察觉到一些唤起回忆的物件。那可能是他们曾经喝过的饮料,曾经迷过的明星海报。旧照片是重要的,它们扮演着激起新想法、新创造的角色。看着这些从垃圾堆里重新获得生命的物件,常常让我感慨万千。我认为,向他人分享这种感觉也很重要,只透过自己的情感和品味独自消化这些照片是不健康的。因为距离感,我更多看到的是形式,而非内容。而你们看到的可能又不一样。我还想再等等,再等个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这种连接一定会更强、更有震撼力。

  旧时光的大银矿

  “银矿”陆续参加了几个国际摄影节,比如2013年在英国德比的Format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针对那个摄影界的展览作品,我有两个探索的方向:一个是围绕人类普遍的主题,出生、死亡、爱情,所以我选取了婴儿刚出生时在体重秤上啼哭、老年人入殓在棺材里、青年男女在河边相拥的图片;另一个方向是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随着改革开放,变化其实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变化体现在1980年代末,那些逐步富裕起来的家庭的房间中,这一时期的北京人开始在房间里放置电视、冰箱……特别是女人们,钟爱靠着冰箱留下合影,还有一些是靠着电视机。

  1990年代早期,中国人开始出国旅游。来到泰国,便会有许多是在泰国芭堤雅的丝纱罗(音译Tiffany)秀场同泰国“人妖”合影的照片。他们来到卢浮宫,便有闪光灯大开,与古典艺术家的油画杰作合影的照片。在卢浮宫的照片有一个共同点——照片里都有一个白点。这是因为在拍照的时候开了闪光灯,这也成了拍摄行为对艺术文物直接破坏的直接标记。他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flash”一下闪光灯,随后在油画表现形成一个反光,白花花的标记。

  我还时常看到中国的麦当劳餐厅出现在照片的北京里,麦当劳叔叔的形象是照片中的常客。

  实际上,我做的是拥有这些照片,我没有在寻找着什么,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它们。当中有一些预料之中的主题,也有些意料之外的。比如,不少女性同冰箱合影的照片就是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在仔细端详这些照片以前,你实际上根本想不到照片会给你带来什么。它们是关乎观看的。然后,就是以编辑的视角开展工作了。

  看了我的那个展览后,艺术家Gerard Mermoz评论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利用镜头见证历史事件的例子,而不是再生产,这对我来说是不一样的。”他说,witnessing和reproducing是两件事情,如果拍照的人是见证和影响一个事件的人,那他可能是被拍摄者的朋友、亲戚;如果是一个外来的摄影师去拍,他会带着一种距离,就有一种不属于也不理解的距离(not belonging,not understanding)。我们可以说通过这些照片,旁观了历史。

  另一个展览的管理者Anna Douglas则说:“这些照片里所呈现的精气神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是我们未曾知晓的、中国人生活中的情趣,彻底颠覆了我们一贯以来的理解,是我们从未见过的中国的一面。”她指的是几张上个世纪中国中年男女或者化妆,或者疯狂party的照片。我还做了好几次海外影展,因为这就是沟通的桥梁。外国人看中国很极端,要不特别爱要不特别恨,很少有平和理性地去了解中国,很少有人平心静气看看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去认识到彼此没什么不同。

  现在我拥有成千上万张他人的照片,其中有将近1500张来自同一对夫妇——几乎是这对夫妇去所有不同旅游景区前拍下的照片,有在雪山顶上带着毛线帽子的,也有穿着泳衣在泰国的。还有一张,是男主人的工作照,他穿着白大褂和同事们一块儿照的。可以说,我拥有对这一家人全部时光的回忆,我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一张一张地翻看这些照片,感觉入了魔,满脑子都是他们。到了晚上,连续工作了几天的我实在需要一些新鲜空气,在回家的路上我决定绕路去离我家不远的军区医院转一转。在医院,我看到了一个专家介绍栏,面对着我的是一个军区神经科大夫的照片——就是我整日盯着的相片里的人!

  但是,我没有去找他,我不想打扰到他们的生活。用照片影响别人的生活非我本意,我想做的就是带一点距离地去叙述、去围观。我可以在微博上寻找胶片里的每一个人,但我不愿意。这个项目不是私人故事的积累,这会损毁整个项目的力量。项目的力量在于数量的积累,在于看了1000个不同人拍出来的照片,找到共性。比如,其中一个惊人的相似就是,相片里主人公都是笔挺地站在图像的正中间,直直盯着镜头。你几乎能听到快门前那“3、2、1、0”的声音,也能从这些照片里看到摄影师和被摄影人之间的那种内在默契。在中国,缺乏自发性的摄影,就是抓拍。你察觉到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共谋关系,创造了一种非常低调的、富有趣味的、无疑是可爱的照片。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在摄影中很难发现的合成体。这也是为什么我与这么多照片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0年北京发生了什么

  这些素材启发了一些艺术家,用底片开始了新的创作,探索着新的艺术潜能。比如,从2011年开始,我和青年艺术家雷磊合作,创作一个叫做“回收”的动画片。雷磊说,看到我的那么多有意思的老照片,他的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想让照片动起来。他从档案库中选取了大概6000张照片作为制片资源。我们做成的一个视频就是选择以天安门背景对象为中心进行叠加,用每秒钟8张照片的频闪速度让观者得以快速扫视巨量的照片。这非常有趣,也真实、直观地再现这个巨量的档案库。

  一次,我花了6个小时,同我的中国朋友一起观看这些照片,他认出了其中一张拍的是他的邻居,就摄于他长大的小区!当晚他回家后,拍了一张小区的现在照片发给了我。这激发了我另外的想法。我开始与一名致力研究北京的城市规划师、法国人Jeremie Descamps合作,通过档案库中的影像来研究过去二十年北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做了一个网站,通过并置的双连画效果,加上一定的音频,让你直观看出一个地方20年前的样子和如今的样子。有些地方从没变过,而有些地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北京站二十年前的照片和现在的样子其实差别不大,一个突出的变化是现在的“北京站”下有了英文的注释“Beijing Railway Station”,这样的改变附着了时代的印记。

  这就是我想要创作的,一个基于实质性的原始素材,用来思考中国、思考这些年、思考这些中国人、思考摄影。这些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不知道重要性在哪里,它对每个人都不一样。Flicker曾把24小时内网友上传的照片全部打印出来,结果堆积如山。这么做,同样不关注照片的具体内容,而是关注海量照片指向的社会变迁、摄影理念等。

  通过巨量的底片收藏,我相信这是有关中国的最真实一面。直到现在,其实并没有很多人认出自己,但这些照片扮演了激起共同认知的角色。就像很多人评论:“哇,我也曾有一个这样的冰箱,它在我家里放了14年。那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冰箱。我现在买的这个只用了两年。”

  “北京银矿”的照片主要展现的从1985~2005年的二十年时光,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首都及其居民生活的独特影像记录。那不能算是一段轻松的岁月,然而我从中发现了原本我不太指望能找到的东西:数不清的幸福瞬间、笑容,人们仍拥有快乐的时光,他们一起玩耍、开怀畅饮,彼此相爱。从个人角度来说,所有这些照片都充满了主观性,它们超越了单纯社会肖像的意义。

  底片是一种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物体。它们被光影触摸,然后在架子上放上几年。它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质,并最终在车库里、在垃圾箱里化为乌有。我找到它们,对它们进行扫描和储存,并复活它们。我不关心这些照片是否丑陋,或者是否被弄脏。它有自己的故事。这些照片从未离开过中国。

  主讲人/托马斯苏文 整理/倪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