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落地中国3年,是否安好?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果壳网,大学化学,清华
  • 发布时间:2015-12-11 17:37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

  2012年在美国先后出现了慕课三驾马车——Udacity,Coursera和edX,2013年5月清华与北大加入edX,7月上海交大和复旦加入Coursera,9月北大也加入了Coursera,推出《大学化学》《艺术史》《生物学信息》等六门慕课。10月,清华成立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果壳网在2013年成立MOOC学院,打造中国的慕课学习社区。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的慕课之年,那么,2013年就是慕课在中国的启动之年。

  近三年的探索,慕课在中国的落地情况如何?

  三驾马车不同路径进中国

  聚焦中国实践慕课前,先看美国慕课三驾马车在中国的拓展情况。

  严格说,只有“两驾马车”正式进入中国,小众的Udacity在中国的注册用户很少。Udacity的亮点是通过短期技术培训,帮学生在硅谷找工作,但语言及工作签证等限制条件影响了硅谷求职对中国用户的吸引力。Udacity的视频都放在youtube上,至今还没系统地把课程翻译成中文,这些技术原因让很多中国用户无缘结识Udacity。

  Coursera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最为强势。按国家和地区看,2015年Coursera在中国的用户已突破百万,仅次于美国。这种快速增长是Coursera的名校光环、商业运作和战略结盟等力量的整体拉动,如邀请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名校名师用中文开课,与网易、果壳、沪江等网站结成正式的战略合作关系。当年,果壳网与Coursera结盟的主要原因是Coursera开课数量最多,在中国的早期用户人数明显超过其他国外慕课平台。此外,Coursera会提前把新开课程的英文字幕提供给果壳网翻译,新课推出时可以中英文同步,很受中国的慕课学习者欢迎。

  相比之下,同样有名校光环的edX在中国的拓展较为保守,在中国的注册人数远少于Coursera,目前只跟清华的学堂在线建立了独家运营关系。这种保守作风体现了edX的非营利性,更关注对慕课本身的研究,致力于推动慕课走进大学校园。如《计算机导论》(CS50),在线下是一门真实的哈佛课程,每年有超过600名的哈佛新生选这门课。在课程视频中,校园掠影、讲台布置、讲师(包括他的办公室)、助教团队、上台示范的学生、学生完成的应用小程序等,一览无余。在线上,它也是一门广受欢迎的慕课。与朋友同事聚会时,我曾多次问他们都上什么慕课。我发现,CS50的出现频率最高,不论是毕业多年的哈佛本科生还是工作繁忙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都在学。当然,我的圈子有选择偏差,海外教育背景居多,语言没障碍,也适应国外大学的上课方式。

  即使语言、技术、上课方式等障碍都被克服,慕课在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本土化。经济、历史、法律等人文社科领域的学习要扎根于社会背景。清华学堂的《财务管理与实践》慕课走进银行,走进国企了解高管在日常工作中对财务报表的运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老师即使开课讲授同样内容,角度也存在差异,可互为补充。台湾大学吕世浩讲授的慕课《史记》和《秦始皇》,哈佛的慕课《中国X》,前者强调研读经典,面向熟悉秦汉这段历史的学习者;后者重在普及,帮连中国朝代顺序都不清楚的“小白”,通过一系列课程进阶为“中国通”。虽都是优质慕课,但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学习者得取舍。就连计算机、数据分析等理工科课程,也不能脱离所服务的社会。如在收集用户信息时,哪些是合法的?哪些会触及隐私,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各国对此的规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需被考虑,否则学习者难以理解为什么谷歌的数据工程师会在Udacity的一门慕课里,花1/5的时间讲解如何处理个人信息的各种敏感问题。

  中国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四大名著等),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国企等),商业创新案例(淘宝、微信等),都给本土慕课留下了发展空间。

  中国究竟有多少慕课学习者?

  在国外慕课与本土慕课并存的情况下,中国究竟现有多少慕课学习者?

  这个问题貌似简单,其实难以回答。目前对慕课学习者的定义存在争议。只在慕课平台上注册,关注了几门课,但很少观看视频,从未完成作业或在讨论区发言,能算作一个“慕课学习者”吗?如不能,那又该如何定义?是否要借鉴edX的用户分类?把慕课学习者细分成四类:注册用户(Participant);注册并点击了课程页面的浏览者(Viewer);看完了一半以上课程视频的探索者(Explorer);获得课程证书的拿证者(Certified)。尽管只有探索者和拿证者才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慕课学习者,但在统计选课规模时,采用的是注册用户人数,这会高估慕课学习者的人数。在具体统计过程中还有些操作性问题,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慕课平台上都有选课,被Udacity、Coursera、edX和学堂在线分别统计在了注册用户里,重复计算也会高估慕课学习者的人数。

  在目前注册人数最多的国外平台Coursera和国内平台学堂在线上,前者突破百万,后者超过70多万,考虑只注册不学习、重复计算等因素,中国慕课学习者的总数上限不会超过180万。据打造慕课学习者社区的果壳网MOOC学院的统计数字,2013年有20万用户(占全国慕课学习者的30~50%),2014年超过50万,2015年达到90万(占全国慕课学习者的60%)。MOOC学院有可能高估了自己的覆盖面。按注册人数统计,目前中国慕课学习者人数在150万~180万之间。按更严格的定义,根据对在edX选修哈佛和MIT慕课的用户统计,看完一半课程视频的比例平均为19%,拿到课程证书的比例平均为8%,即在中国慕课学习者里,认真探索的人数29万~34万,能拿证的12万~14万。

  中国慕课学习者有什么特征?

  据果壳网MOOC学院在2013年的《中文MOOC用户大摸底》和2014年的《慕课学习者调查报告》,中国慕课学习者主要居住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在校大学生和工作三年内的职场新人为主(即年龄在18~25岁之间),本科以上学历占多数(约为八成),男生为主(约占七成)。这些主要特征与在edX选修哈佛和MIT慕课的用户相似,都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男生为主。请注意,这种分布出现了“马太效应”,如同让富人变得更富一样,慕课让已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按慕课诞生时的设想,这些教育机会本应惠及二三线城市或乡镇青年、高考落榜者、失业人员等相对弱势的群体。

  为什么慕课学习者的主体不是最初设定的弱势人群?

  果壳网MOOC学院的两份报告指出,学习慕课的动机61%出于兴趣,22%为了提升技能,还有13%为了出国。这些动机对于弱势群体而言都不够强烈——从兴趣而言,用视频看教授讲课肯定不如看电视剧放松且愉快;提升技能虽重要,但计算机、英语或其他专业技能的掌握都需时间,不能很快“变现”;世界那么大,出国是个美好愿望,但离眼前的生活似乎还很遥远。缺乏足够强烈的动机,学习者在坚持学完慕课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阻力,最常见的是没时间,其次是自制力差或毅力不够,然后是语言困难(主要针对国外慕课)。

  此外,还有网速慢、课程内容与预期不符、很难找到学习伙伴、课程太难、内容无吸引力等挑战。

  每项挑战都对弱势群体不利——从时间来看,他们完成工作或做家务的时间可能更长,或更没规律性;毅力,他们在生活中也许能吃苦耐劳,但对学习没有信心或不懂方法,更容易放弃;语言,他们的外语基础更差;网速,他们所在的二三线城市或乡镇比一线城市慢;课程难度,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学校教育与国内外名校慕课的落差更大;同伴,他们所处环境相对闭塞,更难在身边找到志同道合一起学习慕课的小伙伴(线上讨论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闭塞与孤单)。虽然慕课基本免费,但每个学习者都在用自己投入的时间“交学费”。各种挑战让弱势群体在学习慕课过程中付出的时间成本太过“昂贵”,他们获得的愉悦或能力提升,又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所以他们不会选择慕课,即使选了,也常会坚持不下来而弃课。

  如何激发慕课学习者(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动力?

  在果壳网的两份报告中,67%的慕课学习者希望被大学认可,63%希望被企业认可,51%希望获得奖学金,23%希望有网友或助教提醒,20%希望通过签到积分。

  在大学认可方面,学堂在线的《电路原理》就通过慕课落地到南京大学、青海大学、贵州理工学院、扬州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授课教师还可通过慕课数据改进教学效果,如对视频的热度分析,会反映出哪些知识点是很多学习者反复观看的;对作业的自动批改,会得出哪些题目出错人数最多;对讨论区的词频分析,会找到课程的疑点难点。学堂在线通过大学或教师的“教”发力,果壳网的MOOC学院则直接给学习者的“学”提供激励,如给在暑期完成指定慕课的学习者发奖学金,用每天打卡或定期晒笔记的方式鼓励大家坚持慕课学习。

  目前,中国慕课学习者的各种动机里最难实现的是被企业认可,现有平台对此都发力不够。

  在这方面,不妨借鉴美国慕课“三驾马车”的做法。Udacity与硅谷的多家公司深度合作;Coursera让学习者在领英(实名职场社交网络)上“晒”证书;edX邀请微软等公司开课。这种认可的突破口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职业培训课程,技术更新快、标准化强,适合线上学习,且社会需求强劲,已出现了HR争抢程序员的各种段子。部分高风险与高难度的医疗手术、飞机或高铁维修、灾后救援等工作,也可先通过仿真的在线模拟课程反复练习,避免现场中不必要的财产与生命损失。围绕企业培训员工与减少风险的需求,慕课平台可与企业联手开发更多课程,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与职业晋升机会,让学习者看到慕课能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

  Coursera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最为强势。按国家和地区看,2015年Coursera在中国的用户已突破百万,仅次于美国。

  这种快速增长是Coursera的名校光环、商业运作和战略结盟等力量的整体拉动,如邀请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名校名师用中文开课,与网易、果壳、沪江等网站结成正式的战略合作关系。

  当年,果壳网与Coursera结盟的主要原因是Coursera开课数量最多,在中国的早期用户人数明显超过其他国外慕课平台。此外,Coursera会提前把新开课程的英文字幕提供给果壳网翻译,新课推出时可以中英文同步,很受中国的慕课学习者欢迎。

  文/郭娇(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