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万国墙是怎么建起来的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清华大学,留学生,校园管理
  • 发布时间:2015-12-11 17:14

  提起北京大学,你可能想到的是未名湖、博雅塔;提起清华大学,你脑海中立即闪现的也许是二校门与荷塘月色;说到北京语言大学,就不得不谈一下这代表了北语特色的万国墙了。万国墙被称为“万国”墙一点不夸张,众所周知,北语留学生众多,凡是来北语读书的留学生的国家都被镌刻在墙体上,这也成为北语文化交流史的见证。每到毕业季和开学季,三五成群的中外学生便来到万国墙面前合影留念。丹桂飘香的九月,万国墙迎来了旺季。熙熙攘攘的人群引起了记者团姑娘们的思考,作为北语标志性建筑的万国墙,它的背后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体现国际型大学特色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首先寻访的地方是学校的档案馆,档案馆的老师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为我们推荐了马河清老师。马老师自建校初期便来到北语,与北语一同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因此他对学校的历史比较清楚。然而遗憾的是,马老师只了解万国墙大致的情况,至于其中的细枝末节,还得另寻他人。不过,通过马老师,我们得知有位刘跃老师曾亲历当年万国墙的修建。

  几经辗转,我们在北语后勤办公室里见到了刘跃老师。一听说我们是来了解万国墙历史的,刘老师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万国墙啊,是1997年开始建的,投资近百万元,总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

  1997年的北语不叫北京语言大学,当时的校门上写的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当时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作为一所国际型大学,北语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学校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广泛、密切,一年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为了体现北语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是希望有个纪念性质的建筑,当时的校长杨庆华提议修建万国墙,提议得到了一致认可。

  于是,由杨庆华校长牵头,由刘跃老师负责的万国墙修建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展了。由于北京林业大学与北语关系比较好,且北林有相关的设计专业团队,于是北语的人说明意图并从旁提出意见,北林的人则负责设计。在不断地交流与磋商中,最终的图纸上呈现出以万国墙为主体的小型园林样貌。万国墙有平台有台阶,为了烘托墙体同时考虑到调节北语的小气候,在设计图纸上出现了大湖小湖小桥。地址选在了当时教四楼前面的平房区,那时是校园管理组的工作区域。

  设计搞定后,学校拆掉了平房,进行了招标,最终有四个施工团队中标入围。为何要选择四家呢?因为四家施工队各有所长,做的活儿不尽相同。一家施工单位负责修建墙体、墙上的绿色琉璃瓦,镶汉白玉方砖,铺平台,挖湖底。第二家负责修建小桥和栏杆。第三家施工队负责假山喷泉以及湖四周的点缀石头。

  第四个施工队是从河北曲阳找来的工匠,她们的工作比较有意思——在镶好的汉白玉砖上刻字,刘跃老师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形:“墙上汉白玉的砖已经做好,两个不到二十岁小丫头,她们就‘铛铛铛’登上梯子,刻出阿尔巴尼亚的国名。”于是世界各地的国名在叮叮当当声中以汉语拼音的顺序被刻了出来。除此之外,刘老师他们料想到日后会有更多国家的留学生来北语学习,于是他们预留出了很多汉白玉方砖,只要有新的国家的学生到来,便增刻国名。

  施工队忙施工,时任总务科科长的刘跃老师从设计到施工就一直未曾闲着,他不仅全程监督,还直接参与其中。设计万国墙的时候,为了找出最合适的位置和墙体大小,刘老师找来一些大竹竿子,模仿出墙体的大致轮廓,从东西南北和前后,近中远距离观看,感受放在什么位置,多大尺寸比较合适,最终确立墙体高8米、长15米。

  潭柘寺取经,修得“龙虎取水”

  万国墙前的“龙虎取水”,是刘老师的主意。来到万国墙的人会看到,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槽内曲水潺潺,水从一个汉白玉雕的龙头口中流出,石槽沿引流水流入后几经盘旋又流出。当你俯视观赏就会惊奇地发现,石槽从南向北看像龙头,而从北向南看又像虎头。这独特的龙虎取水景观其实取自潭柘寺著名的景观“猗玕亭”。“猗玕亭”是中国的特有建筑流杯亭的代表。别看只是小小的亭子,流杯亭的历史上可追溯至西周初年。最初它的建立是源自我国古代“曲水流觞”的习俗。至三国北魏时期,魏明帝曹睿就曾于洛阳的天渊池南侧,在石头上雕凿出盘曲的水道,引水流觞(酒杯),欢宴作乐,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流杯亭。此后流杯亭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风雅之地。

  刘老师深知流杯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于是决定去潭柘寺取经。第一次他拿着相机将龙虎取水前后左右拍了个遍,但是发现怎么也演绎不出来。最后没办法了,又去了一次潭柘寺,刘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就想出一个笨方法,用一个大塑料布铺到龙虎取水上,划出印迹来,回到北语,又通过塑料布上的印记在石头上划出轮廓,再请石匠把沟槽凿出来。”

  至于龙虎取水的龙头,则靠的是为万国墙刻字的那两个小姑娘,两个小姑娘干活儿十分干净利索,老师止不住地赞叹:“你就给她们一张照片,她们也能刻出来。”雕刻龙头的原材料是当初的一个废旧石墩,在两个姑娘的巧手之下,原先笨重的石墩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龙头。

  经过一年的施工,万国墙的整体修建基本完工。

  员工齐上阵,种树种花种草

  1998年春季的时候,北语的员工开始上阵,种树种花种草了。说起这花草树木,刘跃老师不无自豪地说:“你别看这是个小园子,树木品种有六七十个呢!就排龙字头的就有六七个品种,有龙柏、龙桑、龙柳、龙爪榆、龙爪枣还有龙爪槐……”这么多树木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说说邻居北京林业大学。北林的妙峰山林场树木品种特别多,林场里有个苗圃基地,于是北语就从那里买来姿态好的、品种名贵的、名字好听的树种。

  除了对园林进行绿化,小物件的装饰也少不了。刘老师就曾带领人到北京十渡去捡鹅卵石。当时开了两辆车,一辆大卡车装小推车、袋子、木棍、绳子,另一辆面包车坐人,他们早出晚归,一天都待在十渡,挽起裤腿儿下到河水里一块块地捡鹅卵石。

  就这样一步一脚印地修建,万国墙最终呈现出了如今的样貌:墙体以圆弧形立身展开,墙头铺以绿色琉璃瓦,墙檐宽大,四角飞升,墙体用花岗岩蘑菇石贴面,正上方刻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八个大字,其下镶贴着200块汉白玉板块,上面刻有16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译名。与万国墙一体的林园,也被文化学院的老师韩经太命名为来园,取有朋自远方来之意。每到夏日,这里花繁叶茂,翠绿如涌,流水潺潺,鸟鸣声、读书声不绝于耳……

  万国墙景致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是北语景致不断变化的缩影。1960年代刚刚在五道口建校的北语,周围是黄鼠狼奔窜的田地,出门唯一的公交是331路,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1970年代,北语建起露天游泳池,“北靠院墙,有高而密的大叶杨,其东为运动场。夏日人声鼎沸,各肤色人等共享一池水。”肖长青老师曾在文章中这样描绘。除了露天游泳池,学校西门还有水坑曾被用作露天滑冰场,每到冬日,这里成了全校师生共同欢乐的好去处。

  1990年代,万国墙来园相继建立。此后,枕石园、樱花园等开始修建。说起枕石园,不得不提一位来华学习汉语的日本老先生岩本公夫。他在北语学习汉语期间,经常在北京城内走街串巷转胡同。当时北京胡同纷纷拆迁,许多石门墩儿被人丢弃。石门墩儿是四合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雕刻精美极具研究价值。于是岩本找来三轮车将五六十只门墩儿拉回学校。之后北语修建了一个小园子,将这些石墩收藏其中,取名枕石园。

  文/周继凤(北京语言大学) 图片提供/李闫嘉 周俊伟(北京语言大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