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害怕来不及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焦虑,张爱玲,运气
  • 发布时间:2016-02-17 15:17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人向我请教问题的方式都是:我今年就要开始实习,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觉得好恐慌;我快要25岁了,从来没有过男朋友也找不到男朋友,是不是一种病?又或者是我已经30岁了还没结婚,是不是要孤独一生了?

  这些杂乱无章的提问充斥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头痛。我试着坐下来平静一下情绪,然后审视自己,突然发现自己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而且如今依旧行走在这条焦虑的路上,只是我已学会不去刻意渲染这种恐惧感,而是学着平静对待。

  我想说说自己一年前的焦虑。

  因为是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我每天看到的业内新闻,都是无数个90后典型创业先锋出来做演讲,他们口口声声告诉你“我们的资本就是年轻”,于是你看到他们一个个成为CEO,一路欢呼地走向人生巅峰。

  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不知毒害了多少跟我当年一样年幼无知的少男少女心,我自己也曾经陷入这个诡异的怪圈中。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想着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出国了,有些已经学术有成,有些已经功成名就,就连老家的同学都一个个混出名堂了,而我还窝在这个租来的小屋里……越想越心酸,遂得出一个结论:我这辈子过得真失败。

  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到去年的时候,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

  有天我读到了吴晓波的一篇文章,他写了几个人的故事,名满天下的画家及雕塑大师罗丹是一个整天埋头于画室的孤独老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年近80岁了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吴晓波的结论是: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这句话触动了我,我开始把精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不再一味地拿不可复制的他人的成就来刺激自己。

  记得高中时,我写了一篇小说,本来打算投稿给当时很火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心里期待着哪怕能拿个优秀奖也好。可是有天中午我翻到了韩寒参加新概念大赛的那篇《杯中窥人》后,一个人窝在被子里哭了很久,然后我起床把写好的手稿撕掉了,因为觉得跟这一类天才相比,我这辈子即使用尽全力,文学梦也实现不了。

  然而时光流转,27岁那年,我的第一本书筹备完毕,随后陆陆续续有很多的出书邀约在等着我。

  周围人都说你好厉害的时候,我很慌张,这种慌张不是因为我害怕别人的赞美跟肯定,而是我害怕给别人一种错觉,我轻而易举地就这么出书了。

  我知道自己每天投入了多少时间在电脑面前,我知道自己时时刻刻在脑子里思考的各种事情都会尽量记录下来,还有我一度因为想问题太多而患上了抑郁症。这些事情,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于是身边的朋友觉得我的成果竟然是如此唾手可得,简单至此。

  英国有一部很酷的纪录片《56UP》,总共拍了49年,摄影师跟拍了英国14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每7年拍一次,一直跟拍到了他们56岁。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会发现一个赤裸裸的真相,就是一个人尽其一生也不一定能改变自己所在的阶层,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强者更强,软弱的你要是继续原地不动,连本来属于你的那部分也会被拿走。

  这个纪录片给我的思考逻辑是,我开始用“一辈子”这个词语,把自己的人生长河拿出来掂量一下,在我剩下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每一个节点大概的状态是什么,我不去预见或者幻想有无更大成就的可能,我分析的是,我能承受的最低极限,就是最糟糕的状态是什么?

  这个世界太过于慌张,很多人都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我身边所有的有钱没钱的朋友前阵子都把精力集中在股市上,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件事情动心过半分。一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擅长这个事情,就不去凑热闹了;二是因为那些大赚一笔的人毕竟是少数。

  我相信运气,但是我只相信天道酬勤跟厚积薄发的运气。

  那些以前让我着急的事情,如今想来就跟升级打怪一样,每一次出现的时候都让我胆战心惊,但是一旦过了这一关又觉得也就那样,然后到下一关的时候我又继续焦虑起来,周而复始。

  只是如今我开始适应这个节奏,因为我相信每一段紧张刺激的升级游戏,意味着我又成熟了一点。它更提醒我,那些克制与隐忍,等待与蛰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属于你内在的强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积累起来的点滴能力,那些你从别人故事里拿过来自己重新组建过的价值观,才是让你对抗这种“感觉一切都来不及”的慌张的力量所在。

  (丁香清幽摘自《ONE·文艺生活》2015年12月15日)

  达达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