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的可喜现象在全国各地悄然出现,虽然在整体退休官员中的占比十分有限,但这种精英反哺的星星之火效应却在持续放大,因为,退休官员的归乡既不完全等同于古代士人、游子的“落叶归根”,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退休干部的颐养天年,而是注入了以乡贤文化助力新农村发展的时代因子。
从媒体报道的退休官员返乡发挥余热的典型事迹中不难发现,他们在岗时各有建树,退休后各有侧重,但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家乡引资、引智、引教、引文。
比如,长期在我国驻卢旺达、阿尔及利亚等国大使馆和领事馆工作的外交官徐金龙,2012年退休后回到家乡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胜泾村,义务为村民教授法语,他说,能学法语并从事外交工作,是当年家乡人民给的机会,现在希望用这个一技之长回乡为大家做些事。比如,生前曾任贵州省麻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张洪雄退休后回到家乡——偏远的贵州凯里市凯棠乡白水村,把自家老房收拾出来,建起了一间特殊的“乡情图书室”,用陆续自费购买的1.6万多册图书,滋养着留守儿童的心灵。还有山西晋城市国税局原工会主席陈吉锁,2001年退休后回到家乡阳城县孔池村。为了带领乡亲走出“生活富裕了,但思想境界下降了”的怪圈,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历经5年,建成了培养高雅情趣的孔池公园。2003年,王世录从成都市金堂县委副书记岗位上退居二线后,调研足迹遍及全县20多个乡镇,经多方论证,及时调整了一项道路改造规划,节约建设资金几亿元。他说,60岁正是一个基层领导干部视野开阔、经验丰富的年纪,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热情不能随着岗位一起退下来。
王世录的几句话道出了返乡退休官员的共同心声。其实,他们的返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伴随着旁人的猜忌和亲人的不解,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激情投入,将自己“职业之后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少小离家老大回,源于故乡的纽带;不在家里享清福,源于党员的情怀;带领乡亲奔小康,源于干部的担当,从上述角度观照退休官员返乡现象,可见其优势无可替代。一方面,返乡退休官员长期沉淀的政策水平和各方资源、渠道是极其宝贵的特殊财富;另一方面,由于同属一乡之亲,干群之间具有先天的文化融合性和感情贴近性,交流默契,无须磨合;还有,返乡退休官员取之于乡、报之于乡的现身说法对于晚辈后学还会起到极佳的表率和励志作用。
凡事皆有两面。为返乡退休官员叫好的同时,也应该提醒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注意尺度和火候。特别是那些退下时间不久,曾经级别较高的官员,尚未从在岗时的言行惯性中脱离出来,容易产生“我来帮你,你要听我”的微妙心理,萌生的一些不切实际、贪大求全想法难免令家乡人左右为难。因此,返乡退休官员首先需要调整到位的是角色设定,也就是从以前的具有相当大话语权的领导干部转换为只想为家乡做点实事的普通乡贤,既要尊重现任领导班子的集体决策,符合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又要量力而行,由近及远,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做事不作秀。
文|马宇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