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从客户到用户?
- 来源:新智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ndroid,互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4-13 17:30
互联网里很多模式到今天的颠覆,都是用户战胜客户。这不仅意味着客户用户化,还意味着每一个企业都会成为服务性企业,没有互联网化的企业将提前死去。
互联网的淘汰率极其惊人。转型难,创业也难。不管转型还是创业,首要的都是生存。活着,尽可能活着,比竞争对手更久一点,就是赢家。
商业追逐利润,但利润最小化才能保证企业生存,利润最大化对企业思维没有意义。
生存问题最重要。
产业革命要找到入口
单纯比拼某个产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三星掀起的Android和苹果之间的硬件升级热战也逐渐恢复平静,拼到最后,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在互联网时代,一切没有自己成熟生态体系和平台的互联网公司,只有跟在那些巨头后面吃些残羹冷炙的份,最后永远不可能在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市场越来越透明,人心似明镜,显而易见的机会都是别人的。
BAT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特例,也是这个时代和他们自己的幸运。还会诞生类似BAT这样的巨头吗?现有的竞争业态下,几乎是不可能了。想要转型的传统企业,或者新创业的公司,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要么借助它、加入它,要么打败它。
这个问题很难有固定解,我们之所以提到它,是想借此分析,对每一个想要互联网化的公司来说,二维码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互联网的本质是依靠大数据为实体的销售提供入口,是实体的刚需,但淘汰率惊人。
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全互联网的流量总入口已经被BAT把持了,但是各连接点的细分领域还有空间,这是巨大机会。细分领域的隘口必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独特性;二是做成真正的开放平台,即盈利与业务无关性,且用户要因为你的独特性来访问;三是用户的维系最好能依靠社会化网络自我维持。
把持住细分领域的隘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尽可能在某个必要环节形成绝对垄断,不管其他环节怎样,离开了你就无法继续。
像万达控制了全球最多的银幕,不管好莱坞多大牌的巨星,不管什么大片,要上映就得落地,落地控制权就在万达手上。甚至电影产业商业模式都要变,就是电影院根本不给你分账,全球这么多银幕我说了算,你应该给我分账,我的爆米花钱还不会给你,你拍电影怎么赚钱?整个产业会革命。
免费的东西最昂贵
凯文·凯利在《新经济的新规则》一书中说:听起来也许有些疯狂,在未来(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所制造的一切几乎都将免费:冰箱、滑雪板、激光投影机、服装等。实现的前提,是这些东西融合在网络节点中,作为网络服务的载体。
“融合”是这段话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本质概括,是指你要成为网络中对别人有价值的、必不可少的、绕不过去的节点。“融合”在网络节点中,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隘口,你在自己的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就是“免费的东西最昂贵”的由来。
但是,想要生存下去,想要成为网络中的价值点,就要通过免费来实现,这是上面前半段话的含义,也是免费经济的由来。
如果二维码想要免费,驱动力又来自哪里?我们认为是附着在商品上,借助网络传播的技术元素。传统的经济学告诉我们,每一个生产者都试图实现价格的最大化,但又要为了应对竞争环境,将“最大化最小化”。竞争越“完美”,降低价格的动力越强。
用户还是客户?
传统行业的产品业务很复杂,商业模式却很简单,谁掏钱谁就是它的客户。比如茅台,其酿造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个环节,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不可谓不复杂。但是以茅台的品牌力和影响力,商业模式很简单,一直是白酒行业里面的“坐商”,在2012年以来全行业的深度调整中,茅台业绩仍然保持了增长。
但,传统行业心中如果只有客户的概念,向互联网转型不会成功。
很多企业转型互联网,恨不得在一夜之间引刀自宫,结果流血而亡。他们买了服务器,用了网络,存了数据,把线下的东西直接搬到网上去,以为这就是互联网+。这是把农产品从路边摊搬到菜市场,这叫农民进城;如果没有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进城的农民还是农民。这不叫互联网+。
二维码是互联网+时代的超级符号,它想要的是改变,去引导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行业去改变它的产品体验、看待用户的方式、它和用户的连接方式,改变它的商业模式,从而产生真正的资源重新配置。
二维码是一种连接方式,是互联网产品,它连接的是实物产品和用户。是用户,不是客户。用户和客户的差别是什么?
做客户易,做用户难。用户的特征是,第一,用户不见得向你掏钱;更重要的是,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方便地和你连接、交互,这些才是拥有用户的条件。
滴滴和快的最早做的是打车市场,出租车、打车的人,没有一个是它的客户,但是它解决了两个问题。这些用户和出租车司机原来有连接吗?没有连接。但是现在和打车软件建立连接以后,有了这么多用户,它再下一步往专车走,天下所有小租车公司,或者说有车愿意出租的人,最后都会成为它的客户。前提是因为它连接了很多用户,因此,互联网里很多模式到今天的颠覆,都是用户战胜客户。
很多企业没有领会到这个本质,还是在做客户关系。只不过在客户关系里加了一些互动,这些其实没有真正实现连接。客户还是觉得你没有给他提供什么持续而有价值的服务,为什么要从客户转成用户?
只有拥有用户,才能真正在用户的基础之上建立粉丝,有了粉丝用户的参与感和用户的社群才能做起来。每一个企业都会互联网化,这不仅意味着客户用户化,还意味着每一个企业都会成为服务性企业,没有互联网化的企业将提前死去。
互联网的淘汰率极其惊人。转型难,创业也难。不管转型还是创业,首要的都是生存。活着,尽可能活着,比竞争对手更久一点,就是赢家。
商业追逐利润,但利润最小化才能保证企业生存,利润最大化对企业思维没有意义。
生存问题最重要。
产业革命要找到入口
单纯比拼某个产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三星掀起的Android和苹果之间的硬件升级热战也逐渐恢复平静,拼到最后,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在互联网时代,一切没有自己成熟生态体系和平台的互联网公司,只有跟在那些巨头后面吃些残羹冷炙的份,最后永远不可能在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市场越来越透明,人心似明镜,显而易见的机会都是别人的。
BAT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特例,也是这个时代和他们自己的幸运。还会诞生类似BAT这样的巨头吗?现有的竞争业态下,几乎是不可能了。想要转型的传统企业,或者新创业的公司,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要么借助它、加入它,要么打败它。
这个问题很难有固定解,我们之所以提到它,是想借此分析,对每一个想要互联网化的公司来说,二维码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互联网的本质是依靠大数据为实体的销售提供入口,是实体的刚需,但淘汰率惊人。
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全互联网的流量总入口已经被BAT把持了,但是各连接点的细分领域还有空间,这是巨大机会。细分领域的隘口必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独特性;二是做成真正的开放平台,即盈利与业务无关性,且用户要因为你的独特性来访问;三是用户的维系最好能依靠社会化网络自我维持。
把持住细分领域的隘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尽可能在某个必要环节形成绝对垄断,不管其他环节怎样,离开了你就无法继续。
像万达控制了全球最多的银幕,不管好莱坞多大牌的巨星,不管什么大片,要上映就得落地,落地控制权就在万达手上。甚至电影产业商业模式都要变,就是电影院根本不给你分账,全球这么多银幕我说了算,你应该给我分账,我的爆米花钱还不会给你,你拍电影怎么赚钱?整个产业会革命。
免费的东西最昂贵
凯文·凯利在《新经济的新规则》一书中说:听起来也许有些疯狂,在未来(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所制造的一切几乎都将免费:冰箱、滑雪板、激光投影机、服装等。实现的前提,是这些东西融合在网络节点中,作为网络服务的载体。
“融合”是这段话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本质概括,是指你要成为网络中对别人有价值的、必不可少的、绕不过去的节点。“融合”在网络节点中,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隘口,你在自己的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就是“免费的东西最昂贵”的由来。
但是,想要生存下去,想要成为网络中的价值点,就要通过免费来实现,这是上面前半段话的含义,也是免费经济的由来。
如果二维码想要免费,驱动力又来自哪里?我们认为是附着在商品上,借助网络传播的技术元素。传统的经济学告诉我们,每一个生产者都试图实现价格的最大化,但又要为了应对竞争环境,将“最大化最小化”。竞争越“完美”,降低价格的动力越强。
用户还是客户?
传统行业的产品业务很复杂,商业模式却很简单,谁掏钱谁就是它的客户。比如茅台,其酿造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个环节,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不可谓不复杂。但是以茅台的品牌力和影响力,商业模式很简单,一直是白酒行业里面的“坐商”,在2012年以来全行业的深度调整中,茅台业绩仍然保持了增长。
但,传统行业心中如果只有客户的概念,向互联网转型不会成功。
很多企业转型互联网,恨不得在一夜之间引刀自宫,结果流血而亡。他们买了服务器,用了网络,存了数据,把线下的东西直接搬到网上去,以为这就是互联网+。这是把农产品从路边摊搬到菜市场,这叫农民进城;如果没有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进城的农民还是农民。这不叫互联网+。
二维码是互联网+时代的超级符号,它想要的是改变,去引导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行业去改变它的产品体验、看待用户的方式、它和用户的连接方式,改变它的商业模式,从而产生真正的资源重新配置。
二维码是一种连接方式,是互联网产品,它连接的是实物产品和用户。是用户,不是客户。用户和客户的差别是什么?
做客户易,做用户难。用户的特征是,第一,用户不见得向你掏钱;更重要的是,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方便地和你连接、交互,这些才是拥有用户的条件。
滴滴和快的最早做的是打车市场,出租车、打车的人,没有一个是它的客户,但是它解决了两个问题。这些用户和出租车司机原来有连接吗?没有连接。但是现在和打车软件建立连接以后,有了这么多用户,它再下一步往专车走,天下所有小租车公司,或者说有车愿意出租的人,最后都会成为它的客户。前提是因为它连接了很多用户,因此,互联网里很多模式到今天的颠覆,都是用户战胜客户。
很多企业没有领会到这个本质,还是在做客户关系。只不过在客户关系里加了一些互动,这些其实没有真正实现连接。客户还是觉得你没有给他提供什么持续而有价值的服务,为什么要从客户转成用户?
只有拥有用户,才能真正在用户的基础之上建立粉丝,有了粉丝用户的参与感和用户的社群才能做起来。每一个企业都会互联网化,这不仅意味着客户用户化,还意味着每一个企业都会成为服务性企业,没有互联网化的企业将提前死去。
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