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商业而言,哪怕互联网再如何成妖成仙,依然无法改变其根——以最绿色便捷的方式最契合完整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获取最多的利益。
互联网世界必将在不远的未来诞生“智能”,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现实世界。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断,更进一步的“想象”甚至到达未来人工智能“面貌”及与人类“关系”。但是,再陈旧的观念,也不妨碍《断点》成为一本有趣有益的读物。
斯蒂贝尔在生物学的自然与互联网的虚幻之间游走,用简练生动的笔触描绘他所解读出来的世界。我沿着他的引领略作梳理。
二十年,29头驯鹿在地衣充沛的圣马太岛迅猛繁衍到6000头,仅仅两年之后,又锐减为42头;五年,一只完成交配的成熟雌蚁,创造了一个10,000只左右的群体,并保持这一平衡,然后,蚁群变得“更有智慧”斯蒂贝尔用翔实的案例阐述生物网络遵循的规律:指数式增长,接着到达断点开始数量上的降低,最后达到平衡并转向质量增长。他用这个规律来解读互联网世界,MySpace被facebook超越的缘由,雅虎与谷歌兴衰成败的原因,众包领域的运营规则。他更以人脑类比互联网,从而推演出互联网智能的未来。
除了自然网络所遵循的断点式发展轨迹,在斯蒂贝尔的世界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更有趣的现象——资源匹配原则。网络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必须与它所能获取的资源相符。其中蕴含“阴阳和而智慧生”的韵味。
如何精确地预知断点的到来?平衡状态中为什么会产生智能?斯蒂贝尔无法给出答案。虽然有诸多存疑,但他的表述依然有趣可信,引人深思。尤其是,他解读世界的方式,极具启迪性。简而纳之,可得其二:
一、师法自然,哪怕在互联网领域中完全“人为创造”的技术,也可以从自然界中找到可以“模仿”的对象,譬如“邓巴数”之于社交网络,“上下文”之于搜索引擎。
二、共性类比和规律推演,从已知的世界里寻找与问题具有共性的可类比对象,并清晰地描述出其发展规律,然后用之推演出未来世界的镜像,哪怕这种规律产生的缘由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当然,视角很重要!这是切入点,也是解读出来的世界的原点。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读一下互联网世界,是否会有更有趣的发现呢?
譬如,站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角度。
互联网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将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应该已然成为一种共识,也被清晰地感知。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程。
1765年,珍妮纺纱机出现,机器时代拉开序幕;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进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机器开始大面积地取代人工操作;随后的五十年里,机器向运输、采矿、治炼等领域延展。
1866年,西门子制成实际可用的发电机,电气时代来临;188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费拉利斯完成交流电“异步电动机”的设计;同年,卡尔·本茨制成第一台用内燃机驱动的新型交通工具——汽车,电气开始向交通运输扩展;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里,贝尔电话及可尼无线电报也在改变着世界的信息传递。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次工业革命的前二十年,核心技术一路领跑高歌猛进,而后近半个世纪趋于成熟的技术开始向其他应用领域延展,并深入改造整个世界。
我们把1995年NSFnet退役当作互联网的诞生之始,那么,这次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驱动的革命,应该也到达拐点了——从技术迭代转向应用革新。
我们假设现有互联网开始接近“断点”,步入平衡的状态,那么,接下来应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可以向“蚁群”学习,把成熟的技术移植到其他领域,开始构建一个个“新的网络世界”?
可以切换的视角非常之多,人文、历史、政治我们可以将互联网世界解读出无数种面貌与形态。
如果,这种解读再掺杂进个人或组织的“功利诉求”,那么,神佛妖魔鬼漫天遍地,互联网世界光怪陆离!无数的新定义、新理论、新概念、新思维应运而生,令人目不暇接,晕头转向。
一个成熟的人,必定有自己的世界观。如何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去解读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世界,非常重要!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世界的本质终究不变。关于互联网的思索,还是应该回到最基本的层面上,毕竟工具的生命、价值在于使用。
譬如,就商业而言,哪怕互联网再如何成妖成仙,依然无法改变其根——以最绿色便捷的方式最契合完整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获取最多的利益。
生命的本质在于“取万物以养体魄,师天地以滋智灵”,但愿互联网自由的本质不会被人性所扭曲,可以少走点弯路,更快地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我们看到过,火药除了可以服务于生产,可以化为枪炮,也可以成为灿烂的烟花
许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