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汽车的中年危机
- 来源:中国汽车界·汽车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车市,桑塔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16 14:50
从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推出国产桑塔纳为起始点,中国家用车市场已经发展了30年的历史。以人的一生来看,这个年纪正在步入中年时代。在这漫长又短暂的30年中,中国车市经历过低谷,也迎来过井喷。如今,“新常态”成为主旋律,更像是一个中年人逐渐放慢的脚步。
2015年,是中国车市从青年到中年的分水岭。而这一年的市场表现,也确实有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年初、年中的整体低迷,与第四季度政策刺激下的翘尾现象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正常的复苏反弹还是人为的拔苗助长?不同的观察角度,自然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一方面中国车市正在走进中年,另一方面85后、90后的年轻人则登上舞台成为汽车消费的主角。无论是像奔驰、宝马这样的百年企业,还是历史不过十几年的自主品牌,无不高举年轻化的大旗,仿佛得年轻人便得天下。
然而,作为一名70后的汽车媒体记者,我却对于这个观点有所保留。汽车消费年轻化确实是一种大趋势,但无论是当下的中国市场,还是更加成熟的欧美市场,汽车消费的主力都是集中于规模庞大的中产阶层。
尤其是在豪华车消费方面,中国市场的豪车消费者远远年轻于成熟的欧美市场。在西方被视为功成名就标志的奔驰、宝马,在中国却成了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的玩物。很难说,这样的“年轻化”是一种正常态。
而真正的中国中产阶层,受困于住房、医疗、教育等等方面的生存压力,即使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却仍然会保守地选择使用成本更低的经济型汽车。这种倒挂,我认为是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消费状态,其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汽车市场的问题,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中产阶层之困
最近,瑞士信贷银行发布了《全球财富报告2015》,文中提到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09亿人,虽然只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但却超越美国的9200万人,成为全球中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
与之形成佐证的是,2015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金额高达91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半数以上。几乎在全球的每家奢侈品店内,都可以看到行色匆匆出手阔绰的中国人。另一个数字同样惊人: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双十一”,天猫成交额达到了912亿元人民币,再次创造了新高。
中国人买遍全球、买遍互联网的豪迈,确实让人有理由相信中国正在刷新过去贫穷落后的形象,成为继日本人之后全球最大的消费人群。然而,身处这个欣欣向荣国家其中,身为一亿多中产阶层一份子的每一个人,却都不敢说自己活得轻松踏实。
以一线城市来看,上海和北京已经超越香港,进入全球消费生活成本最昂贵的城市前十。昂贵的居住、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已经无须赘述。空气污染、食品质量、工作过劳等等问题也愈演愈烈。加之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健全,让几乎每一个人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身体质量、生活质量靠运气的生存状态之下。
当生活必需品都变成了奢侈品,当每个人的生活都被房子所捆绑,中国的中产阶层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伪命题。在我看来,中国汽车发展的障碍,不是交通甚至不是污染,而是中国中产不中产之困。没有成熟稳定的中产阶层,不仅是汽车,所有的消费领域都将面临后继无力的困境。
破解车市先救中产
在这样的真实环境中,过去几年豪华车的超速增长就显得颇为诡异。诚然,中国人以车看人的虚荣攀比心态严重,但如果将这种失控和不理智的消费状态视为“常态”,那也未免过于盲目乐观。果不其然,2015年中国豪华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戛然而止。这让一众摩拳擦掌打算在2015年大干一番的豪华品牌措手不及。超低增长、零增长、大幅度下滑成为2015年豪华品牌的主旋律。与其说这是市场的风云突变,不如说是这些豪华品牌被前几年的胜利冲昏头脑,蒙住了眼睛。
与之相比,原本就定于为中产消费的B级车市场的萎缩,更显示出中产消费能力下滑的真相。纵观201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真正维持高速增长的是10万元级的小型SUV和由微车改变而来的低价MPV。
种种并不和谐的现象反映出中国中产阶层庞大却“外强中干”的本质问题。尽管中国消费者消费了全球近半数的奢侈品,但另一个关键词则是这其中近八成消费发生于海外。众所周知,国内奢侈品价格远高于海外,而海外奢侈品的价格往往仅相当或略高于国内品牌的水平。
因此,这种消费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于奢侈性消费,而应该归类于“品质型”消费的范畴。对于拥有充分信息获取能力的中产阶层来说,在境外用同样的价格选择更有品质保障的奢侈品是种理性的利己选择。这反映出的不是中国人变得奢侈无度,恰恰相反,这证明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正在日趋成熟,日趋与全球接轨。
反观汽车行业,由于行业保护和对售后服务的高度依赖,中国消费者无法直接在海外购买汽车这样的大宗商品。平行进口车的应运而生,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但是国产汽车仍然汽车消费的主流。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企业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产品水平和服务水平,是否真的与目前的价格体系相匹配。而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也应该反思在高昂税收、使用成本和配套服务方面的落差。
很多观点认为,此次1.6L以下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是车市的一剂春药,是政策导向的拔苗助长。但我认为,这是把市场还给市场的正确做法。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不可抑制,汽车产业所产生的巨额利润也不能毫无作为。交通和污染的压力不能转嫁给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
汽车品牌可以长青,汽车市场也可以长红。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汽车,现在它所缺少的,不是消费人群,不是技术演进,甚至不是品牌的成长。真正失落的,是如何找到属于中国的优雅步调,与世界与这个时代一起优雅地前行。
本刊记者 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