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利·希克的初心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乌利·希克,初心,当代艺术品
  • 发布时间:2016-07-29 15:14

  他捐出了价值10亿元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为的是什么?

  乌利·希克(Uli Sigg),这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界无法回避的名字。上世纪70年代作为瑞士迅达集团(Schindler)代表来到中国创办合资公司、90年代曾任瑞士驻华大使的希克涉猎中国当代艺术20年之久,被广泛认为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类最完整、创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中国当代艺术私藏。

  不过,这位大藏家的名字被提起时,却总伴随着些许略带阴谋论的敏感,一个外国人收藏了如此多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似乎总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和隐藏的动机——特别是2012年的“捐赠事件”后,更是如此。2012年6月,根据“部分捐赠,部分收购”的协议,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向希克购买了47件作品,总价值1.77亿元;希克则把自己收藏的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赠予M+。这批捐赠艺术品,出自350位艺术家之手,包括张晓刚、艾未未、岳敏君、方力钧、谷文达、黄永砯等现已公认的当代艺术大家,据业内人士预估,总价值近10亿元人民币。

  从捐赠规模和价值上说,这是世界上向单家博物馆所做的最大个人捐赠之一,喝彩之外也免不了质疑的声音:“抛售”、“大部分是垃圾”等诸多负面舆论接踵而至。“人们总是觉得我有什么隐藏的目的,想变现或是获得更多话语权。但对于我来说,藏品大于我个人。”时隔近4年,希克在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采访时仍难掩无奈。

  香港首秀

  今年2月23日-4月5日,这批颇具争议的捐赠藏品被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收藏后,首次在香港展出,展览名为“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下称“M+希克藏品”)。

  位于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M+仍然在建设中,因此M+希克藏品展览选择了在太古坊Artis Tree举行。M+高级策展人皮力担任策展人,他对展览的概括是:“信息量特别大”。在展览空间并不大的情况下,皮力为了体现希克藏品的时间纵深,采取了编年时序的策展手法——按时序追溯展示,展出了来自50位艺术家约79件展品,涵盖水墨、油画、雕塑、摄影及录像等媒介,横跨从文化大革命后期至当今的艺坛四十载,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

  M+希克藏品曾在2014年瑞典默奥大学的Bildmuseet美术馆“对就是错”展览上展出,其后在2015年于英国曼彻斯特惠特沃斯美术馆展出,两个展览吸引逾十三万名访客参观。而对于第一次在香港民众面前露面,无论是M+还是希克都是非常谨慎的——因为M+属于香港政府项目,受到公众的监督。而仍然在建设中的M+一直因为投资额巨大且超支、购买希克藏品引发的争论等而备受争议。事实上,在展览期间还有公开撰文挑衅道,“为何要以瑞士人的角度成全瑞士人的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权”。

  “这个展览有另外一个目的,向香港民众介绍M+收藏了什么样的艺术品。所以与针对不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堪迪纳维亚地区(瑞典)的回顾概览式展览不同,此次展览要在数量不多的情况下,让民众能够理解整个藏品的概念。我挑选的标准是以时期为主线,这样一来,民众就能大致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几次革命。”希克告诉《21CBR》记者。

  希克也与M+约定了展览频率:在美术馆建成后的前3年,M+提供至少5000平方米的展区以供展览,同时至少为这部分藏品举办3场展览。“我认为只有这样,观众才可以大致了解我的整个收藏概念和体系。这个收藏不是聚焦在某一位或数位艺术大师身上的,我希望它展示的是过去这么多年间中国艺术家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界创作了怎样的作品,形成了怎样的艺术脉络。在此之后,M+可以自由策展。”

  内地“遇冷”

  对于香港公众和社会上的误解,希克很诚恳地解释道,相比作品的市场价,M+以1.77亿港元购买的47件藏品,只是相当于当时自己收藏它们的“成本”。希克告诉《21CBR》记者,他一共收藏了23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其中1510件已在M+,大概还有七百到八百件私藏。

  事实上,对于这批捐赠的藏品,希克最初期待的归宿是中国内地公立美术馆。“我曾在各种场合表明心迹,希望把它们留在中国。我对中国内地有很深的感情,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把藏品捐献给内地美术馆,事实上我跟北京、上海的几所主要美术馆都提及过捐赠的事,可是没有人后续回应我。而香港M+却主动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至于为什么是公立美术馆,希克解释道:“我不认为私人美术馆会是我的藏品的好归宿。历史的记忆总是会留在公立美术馆,那才是权威记录艺术史的地方。而内地私人美术馆尚属新兴阶段,我不知道它们未来的命运会如何,而且内地私人美术馆的收藏质量和收藏方向,总是跟收藏家个人的品味和爱好相关,并不似公立美术馆的收藏成体系,且客观。”

  希克在中国创立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同样在内地遭到“冷遇”,这个奖项专门授予那些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优异才华的中国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与那些艺术品相似,希克认为CCAA同样属于中国人,因此评审团由一半中国人和一半西方人组成,以此保证完整的学术背景。“CCAA只是由我创立,我有想过把它给中国的艺术机构,变成一个属于中国的东西。但过去没有中国的艺术机构回应。”希克再一次无奈地说。

  如今,希克已不住在中国,但每年会至少来8次。希克笑言,自己已经买不起当初收藏的那批已成名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了,“现在主要集中在年轻艺术家,因为比较便宜,我可以负担得起。”谈及收藏上的变化,他说现在买作品要很快做决定,“过去,你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决定要不要买一件作品,现在你要很快地做决定,因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会有很多人围着他转。在购买之前,我可能不会跟踪他很久,但会做认真的研究。”

  本刊记者 邱月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