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启示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6-11-19 11:42

  1816年7月16日,玛丽·雪莱梦见一个面色苍白的科学家在人脸上打造了一个令人作呕的幻象。这一梦境成为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的创作基础。值此第一部科幻小说诞生200周年之际,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还有哪些文艺作品和发明创造源于作者的梦境,现代科学又是如何解释我们做梦的原因以及梦的意义的。

  芭蕾舞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

  《春之祭》(1910)

  坐于四周的老者正在观看一名少女跳死亡之舞,而她马上就要成为春神的祭品。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说,这一场景是他在梦中见到的。以此为基础,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芭蕾舞剧《春之祭》,这部剧目表现了经过漫长的寒冬之后大自然开始复苏,斯拉夫民族以献祭方式迎接春天的传统习俗。

  电影

  詹姆斯·卡梅隆(1954-),美国电影导演

  《终结者》(1981)

  卡梅隆快要拍完自己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食人鱼2》的时候,说他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个有一双红眼睛的金属人,身子被劈成两半,在一个女人后面爬行。机器人终结者就是从这个梦中怪物诞生出来的,并成为20世纪末最受欢迎的电影人物形象之一。

  文学

  罗伯特·史蒂文森(1850-1894),英国小说家

  《杰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又译《化身博士》)(1885)

  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总能借助药粉改变面貌,逃避追捕。罗伯特·史蒂文森说,正是这个梦构成了小说《化身博士》的创作基础。小说讲的是待人友善、受人尊敬的杰基尔教授尝试配制一种药水来压抑心中的恶,却在服药后,意外变成了邪恶的海德先生。从此他暗地里用药水在这两种身份之间变化,晚上作为海德先生出去为非作歹,变回杰基尔后又愧疚不安,终日徘徊在善恶之间,饱受折磨。

  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迪尔·巴瑞特和她的79名学生做了一项研究。研究伊始,每人都得指定一件让他特别烦恼的事,这件烦心事必须面临选择的困境:要不要搬到另一个州,该不该结婚,如何继续学业等等。参与者要把烦心事的实质内容和与之相关的困惑记下来,每天睡前看一遍,第二天早晨记下自己的梦。实验结果显示,大约一半的参与者所做的梦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跟他们的烦恼有关,其中70%的人证实,在梦里他们获得了直接的解决办法或者隐含的暗示。巴瑞特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做梦时人的潜意识会释放已经做出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却被活跃的意识给排挤掉了。

  文学

  斯蒂芬·金(1947-),美国畅销书作家

  女书迷绑架了一位著名作家,把他带回自己的农场,杀了他,扒了他的皮,剩下的骨肉喂了一头名为米赛丽的猪——为了表达对被害作家所写系列小说女主人公米赛丽的喜爱,女书迷给自己的猪起了这个名。从作家身上扒下来的皮,将用来制作新小说的封面。斯蒂芬·金在一次漫长的飞行途中做了这个梦,并清晰地记下了它的内容,到达宾馆后,他没有躺下睡觉,而是立刻开始创作小说《米赛丽》,一部关于一个女人绑架自己喜欢的作家,并强迫他续写小说的故事。

  根据小说《米赛丽》改编的电影《危情十日》讲述了畅销小说家保罗开车失控,发生意外身负重伤,被一名叫安妮的女人搭救回家的故事。安妮是保罗小说的狂热书迷,一开始她精心照顾保罗,不久就显露出变态本色,囚禁保罗,逼迫他重写小说《米赛丽》的结尾。该片女主角扮演者凯西·贝茨成功塑造了一个心理变态的女魔头形象,并获得了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

  生物学

  弗朗西斯·克里克(1916-2004),英国生物学家

  螺旋楼梯出现在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的梦中,他的同事詹姆斯·沃森证实,正是这个梦,帮助克里克构建了DNA分子模型,它的样子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双链结构。

  电影

  路易斯·布努埃尔(1900-1983),西班牙电影导演

  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

  《一条安达鲁狗》(1928)

  一片云彩把月亮切成两半,像一把划过眼球的剃刀——在一次气氛友好的午餐上,布努埃尔把这个梦告诉了萨尔瓦多·达利,而达利随后述说了他的梦,与之相比一点也不逊色:一只手,粘满了爬动的蚂蚁。由这两个梦诞生了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短片《一条安达鲁狗》的腹稿。布努埃尔说,这部短片的主题没有合理解释。

  《一条安达鲁狗》是一部超现实主义杰作,多年来人们尝试对它进行种种解析。短片由一个个令人费解的镜头组成:剃刀割开女人的眼球,钢琴上的死驴,一个不男不女的人用手杖在大街上拨弄一只断手,男人的手心爬满蚂蚁等等。有观点认为,影片貌似荒诞,实则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当时宗教和社会等各方面对人类造成的束缚和压抑的呐喊。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艾伦·霍布森提出了一个设想,认为梦境只是偶然发生在脑干中的神经冲动的附属效应。霍布森在自己的研究中特别强调了睡眠中大脑激素的变化:他确信,当对大脑的情感、视觉和运动部位起作用的乙酰胆碱代替了对兴奋状态而言必不可少的激素的时候,人就进入了快速睡眠阶段,但乙酰胆碱阻止了神经的运动冲动。也就是说,大脑收到信号,却无法实现它,于是就创造了梦,并借助于已有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霍布森认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梦境总是荒诞无稽的,而梦境所产生的意义,则是大脑试图将它制造的混乱归于秩序的一种尝试。

  经典音乐

  朱塞佩·塔蒂尼(1692-1770),意大利作曲家

  《魔鬼的颤音》(1713)

  朱赛佩·塔蒂尼梦见自己把灵魂卖给了魔鬼,作为回报,请他演奏小提琴,于是魔鬼就演奏了一支特别优美的奏鸣曲。据法国旅行家兼天文学家约瑟夫·拉朗德记载,这位意大利作曲家醒来后,立刻努力再现梦中听见的曲调,并在那天早晨写下了他创作出的最好的曲子《魔鬼的颤音》。

  化学

  弗里德里希·凯库勒(1829-1896),德国化学家

  苯的环状结构式(1864)

  一条盘绕的蛇咬住自己的尾巴静止不动,在德国化学协会的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弗里德里希·凯库勒说,他在工作中打瞌睡时,看见了这条蛇。醒来后,就想到用单键和双键交替相接的碳原子组成的六边形来表现苯的环状结构,其中每个碳原子都跟一个氢原子相连。

  物理学

  尼尔斯·珀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原子结构模型

  珀尔坐在阳光下,转动的行星用一根根细线固定在太阳上。这位丹麦物理学家确信自己在梦中见到了这一情景,醒来后,他开始研究新的原子结构式,跟他的前辈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的原子行星模型不同的是,新的结构式解释了电子无法汇聚核心的原因。

  图尔库大学认知神经生物学家安蒂·瑞文苏认为,梦境,至少是恶梦,可能是一种进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其任务是模仿危险情境,并以这种方式训练大脑做出判断,预防可能产生的威胁。发生在睡眠中的大脑神经视觉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理论:在快速睡眠阶段,负责逃跑和战斗反应的区域活动积极,与此同时,睡眠中人的肌肉却处于瘫痪状态,因此大脑只能将肉体感受复制到传感系统中。

  流行音乐

  披头士乐队

  《昨天》(1965)

  保罗·麦卡特尼梦到一阙美妙的旋律,第二天他在钢琴上弹奏梦中的曲子,却无法相信这是他的创作。一个月内,他走遍录音棚,想弄清楚是不是有人在他之前就写过这只曲子,当了解到并无其他作者时,披头士乐队创作了《昨天》这首歌。

  歌剧

  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

  《莱茵的黄金》(1853)

  瓦格纳陷入一条湍流,滔滔河水组成一支曲子。作曲家凭着梦中的回忆记下了旋律,并在后来成为歌剧《莱茵的黄金》序曲的创作基础。

  精神病学教授厄恩斯特·哈特曼认为,梦境是一种自我心理治疗。在《我们为什么会做梦》一文中,他写道,经历过强烈情感震荡的人,会在此后的梦中跟这种震荡相遇,梦境会使场景再现或者引发其他唤起恐惧、无助、愤怒等相同情感的场景。很多情况下,梦境会渐渐地发生变化:人们会变得有能力影响情境,改变它的进程,甚至是结局。

  化学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科学家

  这张表格中元素的排列取决于原子量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化学特征的周期性。对化学元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多年研究的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梦见了这张表格,据门捷列夫的朋友,地质学家亚历山大·伊诺斯科兰采夫证实,化学元素周期律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物理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

  相对论概念(1905)

  爱因斯坦半夜三更从山上坐着雪橇滑下来,当雪橇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周围的一切突然变得不同。爱因斯坦说,他后来的全部科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梦所进行的缓慢的思索,其结果就是发现了相对论,根据这一理论,对客体而言,时间的快慢取决于客体运动的速度。

  分子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神经学家格雷姆·米切森提出了“反传授”理论:在快速睡眠阶段,脑干刺激大脑前部,使其对一天中接收到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隐藏或销毁没有用处的或偶然形成的联想,这些被淘汰掉的联想变成了稀奇古怪的梦境。按照他们的观点,梦境的这一功能可以防止信息超载,并将对人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信息保留下来。

  [译自俄罗斯《周末》]

  乌里扬娜·沃洛霍娃/文 郭丽姝/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