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透视系列之二:逾两成新股业绩“变脸”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股,业绩,A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5-08 13:51
2015年底,A股新股重启以来,截至2017年4月30日,共有427家公司陆续上市(不含吸收合并公司)。其中,今年以来上市的新股就达到173家。目前新股审核也在悄然加速,4月份以来,在原来每周两次的审核节奏上,发审委的工作时间增加至每周三次,一周审核企业数在13-15家左右。
随着IPO机器的加速运转,垃圾股的生产效率也在史无前例地提高--427家新上市的公司中,2016年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的竟然达到98家,占比为23%。
如此多新股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大大地增加了投资的难度,“触雷”的情形不在少数;而“变脸”的背后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新股发行定价中23倍发行市盈率似乎是一道大家心知肚明的“红线”。虽然不敢逾越这道“红线”,但IPO公司们也都希望能够接近这一数值,以求定更高的价格,从而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表现在财务报表上,则是对业绩可能存在着的“粉饰”。一旦成功上市后,其再无“粉饰”业绩的动力,因此真实的业绩暴露在投资者面前,业绩“变脸”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了解,对于忽悠上市、新股业绩“变脸”的现象,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监管也正在从严,这些业绩“变脸”的企业不排除会成为当地证监部门和交易所问询、检查的对象。
新股“变脸”的公司不在少数
据Wind资讯统计,自2015年年底至今上市的427家公司中,2016年业绩出现同比下滑的有98家公司。其中,业绩同比下滑幅度超过30%的公司有14家。道森股份(603800)、华安证券(600909)和井神股份(603299)分别以317.47%、67.72%和62.87%的降幅排在前三位。
从行业分布来看,业绩“变脸”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通信和化工行业,其分别有13家、9家和9家,此外,建筑装饰、医药生物、轻工制造、计算机、电气设备也均有数家公司入围。
我们看到,机械设备的新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共有51家,除上述提到的13家公司业绩下滑外,尚有38家业绩并未出现下滑;同样的,化工行业有47家新上市公司,除9家业绩下滑外,还有38家公司的业绩也没有下滑。因此,我们可以判定的是,这些业绩下滑的公司并非是行业不景气所造成,更多是由于自身经营存在的问题所造成。
我们将这98家业绩下滑的公司再进一步分析发现,有59家公司是营业收入也同比出现下滑的。这些“双降”的公司需要引起投资者的加倍警惕。
从营收同比下滑率来看,三家券商排在前列,占据了前三名的位置,其中,华安证券(600909)、中国银河(601881)和中原证券(601375)营收同比下滑了54.55%、49.58%和49.38%。此外,第一创业(002797)的营收同比下滑幅度也达到32.64%。2015年底以来,一共才有上述4家券商上市,其营收和净利润都同比出现下滑,可谓是全军覆没,十分惨淡。
事实上,2016年受A股市场震荡影响,券商的经纪、两融及自营业务普遍出现大幅下滑,从而使得整体业绩遭遇“严冬”,业绩下滑超过40%的券商比比皆是。新上市的券商也难逃厄运。
道森股份成唯一亏损股
在业绩下滑的这些股票中,道森股份显得十分另类--它是唯一一只业绩出现亏损的股票。
2015年12月10日,道森股份登陆A股,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及页岩气钻采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主要产品为井口装置及采油(气)树、井控设备、管线阀门、顶驱主轴等油气钻采专用设备。
2015年上市当年,公司的净利润即下滑74.36%,2016年更是下滑317.47%。且2015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60.86万元,但2016年竟然亏损6003.96万元。对于业绩下滑,公司方面的解释是:“2016年度,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呈现全年低位盘整的趋势,WTI原油期货NYMEX原油价格围绕50美元/桶上下波动,全球油气公司业绩持续恶化,资本性开支保持低位水平,部分油气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油田服务和设备市场低迷不振,公司销售业绩和毛利水平也随之大幅下行。”道森股份也因此成为首家业绩出现亏损的新上市公司。
而二级市场上,道森股份的走势也是节节败退。上市之后,公司股价连续数个涨停,达到59.82元高位后,就开始下跌,中途虽然有所反弹,但是前期新高也一直未能突破,目前股价仅28元左右,较最高位下跌超过50%。
33家公司业绩连续下滑
Wind资讯的统计同时显示,有33家新上市的公司2015年和2016年业绩出现连续下滑。除前面重点提到的道森股份外,路畅科技(002813)、捷荣技术(002855)、井神股份(603299)、通宇通讯(002792)等公司也在其中,而且这些公司的业绩同比降幅都超过两位数。
面对这些连续两年业绩下滑的公司,我们除了看到公司所披露出来的,包括经济下行压力给公司带来经营压力、行业不景气造成经营困难等外,还有一个原因或许是,上市前的业绩“粉饰”。
众所周知,IPO重启之后,新股发行定价的一道似乎难以逾越的鸿沟,23倍市盈率也成为一道大家都不愿意去触碰的“红线”。虽然不敢逾越这道“红线”,但IPO公司的市盈率也都无比接近这一数值,22.99倍、22.98倍,这样的市盈率在新股发行中也屡见不鲜。
如此一来,IPO公司们只能靠高的盈利以获取更好的发行价格,从而募集到更多的资金。有的公司业绩不行,但是又想要更好的发行价格,只能在财务报表上进行粉饰,所以我们往往能看到,很多IPO公司招股说明书里业绩靓丽,但是一旦上市之后,业绩被打回原形,因为一旦成功上市后,其再无“粉饰”业绩的动力,真实的业绩便暴露在投资者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新股业绩“变脸”的情况已被证监会盯上。事实上,早在去年底,监管机构就已开始研究针对拟上会和过会后待发行企业的业绩下滑分类处理措施。而在今年早些时候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就透露了上半年IPO现场检查工作中的三类检查主体分别是首发企业抽签中被抽中的企业、根据标准不降的贫困地区申请IPO的企业,以及日常审核中有必要进行现场检查的企业。
据业内人士透露,专项检查虽然没有将已上市的次新股业绩变脸作为检查重点,但在这种严监管背景下,2016年年报披露结束后,不排除交易所和各地证监局会对此加以重视,如果问题较为突出,监管部门也可能组织一轮专项检查,且不限于新上市的股票,还包括借壳上市的重组股。
《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