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价格敏感度极高的家电行业而言,“涨价”一直是大家刻意回避的字眼。不过最近,国内两家互联网电视品牌小米和乐视却上调了旗下电视产品的价格。这种作法实在令人吃惊,一时间家电涨价成为行业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小米、乐视纷纷上调电视价格
前不久,乐视电视宣布即日起再度提高超级电视的售价,而这离去年11月份乐视对旗下40英寸、50英寸和55英寸超级电视部分机型上调价格才过了短短几个月时间。乐视解释称,价格上调主要是因为受到近期上游供应链面板供应不足、面板价格持续上涨过快以及元器件采购成本上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无独有偶,另一家互联网电视厂商小米也在今年以来两次上调旗下电视产品的售价。在去年11月份乐视电视上调价格时,小米电视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小米不涨价、压力我们扛。”然而进入2017年后,小米就扛不住压力了,在1月和2月连续两次上调两款主力型号电视的价格。
对于外界的质疑,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只是简单地解释说:“是因为成本涨了很多。”王川的解释与乐视的说法如出一辙,当然这也是目前的行业现状和经济大环境的事实。但小米的调价幅度不但高于行业5%~10%的平均水平,甚至比乐视还要高出一截。
频频调价或因内容付费策略失败和供应链弱势
与传统电视厂商的硬件产品思维不同,乐视和小米都把电视作为大生态的一部分来经营。乐视从内容走向“硬件+内容”,而小米从硬件起步,方向也是“硬件+内容”。适当的补贴倾斜政策让硬件产品更具性价比,从而有利于吸引和扩大用户基础。乐视的目的是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引导他们成为内容付费用户。而小米则希望做大用户,通过挖掘用户背后的价值来获得长期利益。
然而,从前面的调价行为来看,乐视与小米的愿望至少现阶段还没能实现。
2016年乐视网年中财报显示,乐视会员收入目前已经达到了27.1亿元人民币,超过了15.6亿元人民币的广告收入。不过硬件收入还是大头,51.32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的51%。由于乐视常常把内容和硬件捆绑销售,因此外界很难知道收入如何区分。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虽然表面上说是因为硬件涨价,实际上依然是内容付费的营收无法支持对硬件的补贴。
对于小米来说,则可能另有苦衷。小米调价的两款产品都是小米的畅销主力机型,在京东的评价数量均有数万条。和乐视内容补贴硬件的策略不同,小米一直强调的硬件不赚钱但也不亏钱。如果热销的48英寸和55英寸的产品亏本严重的话,那么其他型号同样无以为继也应当提价才对。倒推过来,如果其他型号不涨价也能消化上游原材料的上涨成本,那么48英寸和55英寸产品不涨价也不至于会亏本。
因此,我们大胆推测一下,极有可能的原因是小米受到供应链上的不可抗压力,被迫上调主力机型价格。由于起步较晚,小米电视的销量相对较小,2014年销售为40万台。最近两年未公布销量,按相关信息估计2016年小米电视的销量可能在100万台左右,而去年国内电视销量突破了5000万台,小米的市场占率仅约2%。也就是说,小米电视在供应链的话语权并不如手机行业那么高,面对代工厂和关键零部件厂商没有主动权。所以在目前关键零部件紧缺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不断货,小米只好上调价格。传统电视厂商阻击之下,互联网电视如何突围?
互联网电视作为后来者,主要的对手是传统电视厂商。而传统电视厂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必然奋力反扑。目前在互联网电视厂商都遇到瓶颈时,他们又该如何突围呢?笔者觉得以下三个策略可供他们参考:
首先,坚持内容优先策略。尽管乐视和小米目前均未能实现内容补贴硬件的目标,但不应否认“硬件+内容”的战略构想。毕竟,我们都知道硬件只是载体,内容和服务才是未来,而这正是互联网电视厂商与传统电视厂商的区别之处和优势所在。因此,乐视和小米目前在内容上的努力应当继续坚持下去,把内容打造成自己未来的护城河。
其次,顺应消费升级,提升品牌价值。目前互联网电视市场有点类似早几年智能手机的情况,尚处于前期阶段。用户对互联网电视的功能和品牌要求还不高,但随着市场普及,用户就会开始对功能、设计风格和品牌调性等有着更多的要求,甚至愿意为品牌的溢值买单。互联网电视厂商应提前应对,避免重蹈互联网手机品牌的覆辙。
最后,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做硬件产品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这次上游零件涨价,对传统电视厂商的冲击并没有像乐视小米那样大,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供应链能力更加强大。乐视入股TCL,显然也是为了给自己争取一定话语权,而相比之下小米仍需多多努力。没有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互联网电视厂商很难从传统电视厂商的包围圈中冲出来。
文/蚂蚁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