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归来仍是少年

  • 来源:娱乐·品味周刊
  • 关键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头号玩家
  • 发布时间:2018-04-20 14:33

  《头号玩家》中,当哈利迪将最后一把通关钥匙交给帕西法尔时,对他说:“感谢你玩我的游戏。”这就像72岁的斯皮尔伯格对每一个观众说:“感谢你来看我的电影。”他在电影里长大,他说即使是自己拍的那些更严肃的电影,其中的情感与法则,也是从童年经历过的恐惧、思考与领悟里深深勾勒出来的。

  他就像好莱坞电影本身

  1946年12月,斯皮尔伯格出生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一个美国犹太家庭。父亲是计算机专家,母亲是音乐家,家庭环境让斯皮尔伯格对技术和艺术同样着迷。但更为吸引他的,是光影。有些特质是天生的,斯皮尔伯格对影像的偏好,似乎是上帝给他的礼物。不到十岁——我们还在玩泥巴的年纪——斯皮尔伯格就开始制作一些“电影”。

  12岁生日,斯皮尔伯格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台袖珍摄影机。他就用这台摄影机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微电影《最后的枪战》。13岁,他开始制作一部长达40分钟的战争电影《无处容身》,并再次获奖。16岁,他自编自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独立制作的长片电影,140分钟的科幻片《火光》。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人生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就是科幻片。

  接下来,他似乎走到了每个成功人士必须要走的路——辍学。大二的时候,因为采访环球公司经理的偶然机会,他获得了一份合同,于是决定辍学,开始投身电影事业。1975年,《大白鲨》诞生了。入行不到十年,斯皮尔伯格就成了好莱坞炽手可热的著名导演。

  《大白鲨》在全球引发了轰动,他开创了“暑期档大片”的概念,是历史上第一个票房过十亿美元的导演。之后的《夺宝奇兵》、《ET外星人》和《第三类接触》,无不在商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有多少人喜欢他,就有多少人讨厌他。粉丝们认为他将电影工业拉近了新的时代。

  而讨厌他的人,却认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把观众重新当成孩子,消除了讽刺、自觉的审美、批判性的反思。其实在评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时候,有个关键因素:他本身就是一位很个人化的导演。他的电影中或多或少都会带出自己的真实经历,无论是生活还是情感。正是这些经历,赋予了他最初拍摄的那些电影一种真挚的魅力。

  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的电影都来自我无法说清的感受。但我不会真的分析它们。”

  “在大脑中保存着整个电影故事是非常孤独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人能帮上忙。”

  “其实我不是很清楚,成为大人是什么感觉。”

  在电影世界里“伸展”

  小时候的斯皮尔伯格,脆弱又敏感。他说自己每次从梦中醒来,耳边都是恶魔的低语。黑暗的电影院,曾经被他认为是唯一感受不到恐怖的地方。刚开始他的电影里,我们能很轻易得感觉到一种怪异的恐惧感。比如《大白鲨》能拍得那么瘆人,就是来源于他自己的深海恐惧症。

  斯皮尔伯格对情感,对家庭,尤其对父亲,都有一种无法挣脱的情结。父母离异后十五年,斯皮尔伯格几乎没和父亲联系,而是转向电影寻求安慰:《夺宝奇兵》中,印第安纳·琼斯的父亲,就是他的搭档。

  在之后的续作中,斯皮尔伯格又特意加进去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你还记得我们上次喝的东西吗?我喝的是奶昔。

  父亲:是吗?我们聊了什么?

  儿子:我们没有聊,我们从来没聊过。

  这不就是斯皮尔伯格自己对自己的白描么?

  同样,《第三类接触》里,斯皮尔伯格将一个家庭的离异,几乎完整重现了出来。与其说他是个很个人的导演,不如说某种程度上他把电影视为亲人。电影,成了他倾诉情感释放压力的唯一途径。

  这是他创作上的习惯,也是许多人诟病斯皮尔伯格电影的原因,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里,斯皮尔伯格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我沉浸在‘电影泡沫’中。因为我辍学,我的世界观限制于我的想象,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电影上灌注了太多太多的情感,他的电影,从来就不是为了炫技而拍的。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用斯皮尔伯格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有生以来拍摄的情感上最艰难的一部电影。

  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对于犹太人斯皮尔伯格来说需要空前的勇气,《辛德勒的名单》的伟大不在于它有多残酷,恰恰在于它有多温暖——那个黑白人群中红衣的小女孩,还有辛德勒最后在火车站对犹太人喊着:“我的这块表还能救一个人!我这件衣服还能救一个人!我的车,还能救10个人,我做的太少了!”至今为止,斯皮尔伯格从未停止他对人类历史上悲剧事件证据的搜集,包括卢旺达大屠杀、印尼大屠杀、还有南京大屠杀。

  伟大,但永远长不大

  斯皮尔伯格最大的贡献,不是让电影卖得更好,而是让电影有了更多的人情味,更加温暖。而这,是一个孩子才能做到的——因为只有孩子,才会相信世界总会是美好的。他年幼时遭受的孤独和恐惧,全部在电影的梦里被治愈了。到了如今,72岁的斯皮尔伯格逐渐走向了人们批评他的反面:就在很多人诟病他把观众当孩子的时候,他却自己先变成了一个孩子。

  很多人都记得电影《ET外星人》。主人公和外星人一起骑车,从月亮前飞过,有一种奇幻童真的美。还有小埃利奥特和外星人的感情,外星人离开时那场经典的送别。从《ET外星人》开始,外星人题材的电影出现了一抹人性的暖色,斯皮尔伯格的童心也一直延续至今。

  前年的新片《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坦言:孩子第一,电影第二。

  《圆梦巨人》是拍给孩子看的,也是拍给有童心的大人看的。他曾经在谈到童心的时候说过:

  “在你的内心中,必然保有‘童稚’的一面。我认为那是很关键的,因为当你是孩子,你看到世界在你前头——你的人生还在前边而不是身后——因此理所当然,哪怕在悲剧和人生磨难的题材中,我也要把我童年的那一面拿到前边,放在中心。”

  孩子气,是对功利的反对,是对内心的追寻,尤其到了晚年,看起来更像是斯皮尔伯格特有的无惧无畏的浪漫。而《头号玩家》,似乎还会把这种浪漫放大,再放大。

  在影院里,所有观众都在像孩子一样发出阵阵欢呼——大家就是喜欢在斯皮尔伯格造的梦里当小孩。

  毕竟,第一批90后都被人说老了。而真正的老人斯皮尔伯格,依然还是那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孩子,他的童年还没结束,他的梦,还没醒来。

  星档案

  中文名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外文名 Steven Allan Spielberg

  国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946年12月18日

  代表作品 《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大白鲨》、《林肯》、《侏罗纪公园》

  主要成就 1993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1994年金球奖最佳导演奖、199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导演奖、2009年金球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