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以形媚道

  “君子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以上的古代画论摘句无不表现了中国山水文化之兴盛和中国人活泼泼的山川经验。即便在今天,山水仍是中国艺术家所钟爱的创作题材。广东美术馆的“后笔墨时代:中国式风景”展览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水墨过去三十多年的演变,当代艺术家们对水墨的实验与探索本来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

  中国式语法

  “后笔墨时代:中国式风景”展览将从山水/风景题材入手,希望能为观众解读中国水墨新形态和新观念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借境。

  其以对待笔墨规范、水墨媒介的方式以及呈现形态为依据,将当代中国水墨的发展归纳为三种类型:立足笔墨传统继续探索创新的传统型、从西方现代艺术出发进行改革试验的现代型和超越笔墨甚至水墨、使用多元媒介加以拓展的当代型。这三种类型正好呈现了国画—水墨画—水墨艺术这三种概念的转变逻辑和发展线索。

  三种类型的艺术家在各自的领域里,结合自身对传统的研究,对西方艺术的认知,对时代生活的体悟,表达了各自对传统山水题材的理解并进行了拓展和转换:自足自在的山水,通感的抽象风景和多元的当代景观,尤其全球化、经济化、商业化背景下复杂的当代景观,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社会转变了的世界观和自然观,居伊·德波说:“景观主导了消费主义的西方”,今天似乎无处能幸免。

  通过这样的分类梳理,尝试将中国20世纪以来对传统艺术的改进和西方艺术的本土化这两种艺术语言体系纳入同一个叙述逻辑,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缺乏关联的平行线。另外通过这样的讨论,促使大众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当代、什么是当代艺术、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和内涵加以重新讨论和界定,表述当代和传统、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同时重拾大众对中国画学(水墨艺术)的自信,鼓励对当代艺术的中国式语法和逻辑的探索。

  心灵图景

  梁铨用拼贴的方式进行重复劳作:裁纸,撕纸,用墨或茶水上色,然后拼贴组合,纸条的物质边缘成了画面的线条;水平向为主的线条给抽象的画面以平和、平远之感。梁铨向往传统文人画的山水意境和“空”的世界,经常使用流水、潮、海、浮云、星辰之类的自然词汇为作品命名,也有不少标题引自山水画名作,如“潇湘八景”即是他反复用的主题。梁铨特别喜爱董源的《潇湘图》,认为该画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想象:“《潇湘图》就是董源梦想中的家园……深邃、悠远,与一切都充满了距离感。”以“潇湘”等传统绘画名作为作品标题,历来是中国文人画家的习惯做法,梁铨借以表达了自己平淡为美的艺术观和对山川自然、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中国人历来讲究“字要老”,一是需要长时间重复训练并稳固书写的动作和感觉,一是经过反复训练后字变得老而有内涵并经得起推敲,这样的重复训练和书写是张浩的家常便饭。书法的笔画素来和各类自然物象有着具体的关联,比如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捺如崩浪奔雷等。张浩将这些具有自然意象的笔画进行解构、夸张变形再重组,将书法的笔画构成转换成了通感的精神风景和抽象的画意。

  著名的当代型艺术家林天苗也利用了重复的行为,但进行了观念性的转换。在《看影》系列中,林天苗使用了她惯用的手段,通过对某个具体场景的重构,使画面更抽象化并失去明确的涵义,从而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过程。作品隐约中仿佛有古典界画山水,画面实际上取景于北京的古典庭院和胡同拆迁现场,并将之喷绘于油画布上;再由刺绣工人在油画布上用单色丝线以各种不同方式进行刺绣,使画面变得朦胧不清,因而有了诗意的美感。林天苗把刺绣工人不断重复的日常劳作转化成了艺术创作行为,一种关于文化误读的艺术。

  后笔墨时代:重复的,修行的,艺术的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现代型水墨作品的视觉形态有西方现代艺术的特征,也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方法。艺术家一方面面向西方,一方面面向中国传统,一方面注视着当下生存的时代和社会,一方面看向自己的内心情感,以抽象的形式传达了自身对山水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取消了形象,避免受客观物象的约束,规避了宣教式的创作手法,也是对自由情感的表达。人生是一场修行,对艺术家而言,艺术是一种探索的方式,认知的方式,修行的方式,有时候甚至是一种苦行,通过不断的重复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升华。

  文字整理/翁均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