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仪式感的家,连一杯茶、一碗饭、一件衣裳都印着欢喜,那种独特的味道让人留恋。
婆婆打电话来,约我们周日中午去聚餐,这是多年来的惯例,我欣然答应。公婆今年70岁,自打我儿子出生,十几年如一日给孙子倾心尽力的关照。如今,他们为了照顾孩子午餐午休,租住在离学校较近的地方。每隔两周,公公总要叫上我们和小姑一家子团聚,婆婆则提前一天就准备。我最感激的不仅是他们对晚辈始终如一的呵护与关爱,而且还有他们以虔诚面对每一天的仪式感,郑重、耐心、细致,一言一行逢期必会,且入理切情。说实话,我自小都过着粗糙的日子。家里平时吃饭只有父亲上席,3个孩子盛了饭夹些菜,就在客厅随意搬个小凳各自吃去,菜不够了起身再去桌上夹,碗筷自己洗。当时日子也不宽裕,生活用品能用则用,碗筷也是杂色纷呈大小各异。
感受到吃饭的隆重和仪式感是在爱人家,我新婚后第一次在婆婆家吃饭,一家人围坐一起,烫好的碗筷整齐素净,几道小炒色香味俱全。小姑似乎对家里每个人的饭量及荤素咸淡的喜欢了如指掌,其间在饭桌上的一夹一送、一递一拿以及谈笑、劝菜、止箸,皆恰到好处。我从未想到,一顿饭可以吃出这么融洽的味道,家的温馨与包容尽在其中。后来我和这个家的每个成员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听丈夫说,家里关于吃的故事很多,当年兄妹二人正长身体,婆婆每月会烧一只仔鸡,鸡不大,所以轮到谁吃就整个吃,过足瘾。这种独享我不曾体验过。有一年婆婆身体很差,医生开出药方,并遵嘱冬天每隔“一九”给她炖一只鸡。那时生活拮据,平常难得见一次肉,即使这样,爱人和妹妹也舍不得尝一口母亲省下来的鸡肉。
我坐月子时,虽是三伏酷暑,婆婆却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她每天分8次,按时按量让我进食,从清晨的一碗红糖打蛋到早上的杂粮粥,从中午的鲫鱼、猪蹄到午夜的土鸡汤,其余蔬菜、水果、点心之类辅食轮番搭配,直吃得我容光露丰腴,宝宝奶膘似藕节。
在公婆家住的时光很安稳,他们每天有固定的程式,起床锻炼、买菜、吃饭,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情,很少会乱。生活越匆忙,越要忘记尘世的喧嚣,让家有一份仪式感。
(林冬冬摘自《羊城晚报》2018年1月21日)
●潘姝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