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之年“难再”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债基,逻辑,创新
  • 发布时间:2011-02-11 14:59
  2010年以来,封闭式债基和封闭分级债基成为产品创新的主流,今年仍将延续这一趋势

  2010年初,我曾表示,2010年将是“债基年”。2011年则普遍预期货币政策趋紧,进入加息通道,债券市场表现预计会相对平淡,债券基金的收益率也将低于去年,保守来看,一级债基以4%~5%的年收益率为目标比较合适。

  “债基之年”逻辑

  之所以认为2010年是债基之年,基于三个方面。

  首先,在股市连续几年的大幅波动之后,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理解会更加理性和客观。

  其次,站在2010年初时点上,我们认为,股指很可能是区间震荡,前高后低,股基收益率趋于平淡。

  第三,债基除了可转债有些高估外,打新股和纯债券都有不错的获利空间,债基收益率会比较乐观和确定。

  据此,我当时认为债基的规模将在2009年末的基础上翻番,债基对于持有人的配置功能得到更多的认可。站在新的一年开始,回头梳理数据,发觉对“债基年”的几点期望基本都达到了。

  据Wind数据,67只一级债基集体飘红,平均收益率达到8.14%,74只二级债基也获得了6.36%的平均业绩,远超CPI和定存基准利率。

  债基的总规模大幅增长,新债基发行火爆,封闭和分级带动了债基的产品创新,让持有人和我们这些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快乐和收获。

  总结过去,对未来也具有参考意义,

  那么2011年债市又有什么新的变数?

  债基之年“难再”

  在近期公布的2010年GDP10.3%增速的大背景下,展望2011年,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将表现平稳,GDP的全年增速保持在9%上下,出口增速有所回落,投资和消费保持稳定。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内经济数据逐步回归常态是大趋势。

  困扰去年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估计难以在短时间内回落,只有实行稳步加息的同时减缓货币投放,才能逐步消减通胀预期,经济结构调整和更多的市场化调控是保证未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合理路径。

  由于2011年普遍预期货币政策趋紧,进入加息通道,债券市场表现预计会相对平淡,债券基金的收益率也将低于去年,保守来看,一级债基以4%~5%为目标比较合适。

  当然也不排除通胀较早地受到控制,紧锁压力减缓时,债市向好,下半年出现合理的投资机会。

  目前,不少专业研究机构倾向于2011年加息2~3次,准备金率继续创新高,我们公司倾向于2次左右的加息,而且集中在上半年。

  加息对债基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它会使得存量债券的市值下降,虽然新发债券的利率上行,有利于新基金的建仓,但对于老债基而言,一旦判断到加息的趋势,就要下调长债的比例,增加资金流动性。

  然而,如果从长期来看,债券基金仍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海外的固定收益类品种货币基金与债券基金大约各占20%,而我们固定收益类基金在公募基金里的占比仍然只有16%上下,增加一倍也不及欧美的水平。

  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偏好低风险投资的持有人可以选择长期持有,也可以与股票型基金搭配构建投资组合,阶段性地调整配置比例来均衡风险和收益。

  在稳健中保持灵活

  在去年10月加息之前,我们已经提前布局,适时调整了长债的比例,将组合的久期由3以上调整至2以下,有效弱化了加息冲击。

  与此同时,选择性买入3~6个月的短期融资券和一年期以内的债券,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在稳健的基础上灵活抓住一些短期机会。

  今年我们会继续在稳健中保持灵活的投资策略,不参与高风险投资。我们判断5、6月份宏观货币政策以及债市行情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进入下半年后,随着市场政策趋于稳定,信用债将很可能出现后场发力的状态,对此我们也将积极应对。

  2011年,中石化、川投能源等基本面良好的转债将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改善当前银行转债当家的格局,在股市震荡向上的一致预期下,转债存在明确的阶段性机会。

  然而,在看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风险,当前可转债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区间的高位,这是当前最值得担心的风险,也是限制今年转债投资取得显著收益的原因。

  在操作上,关键要注意对转债仓位的调整,适时、及时兑现收益。

  理性来看,网下打新股需要承担风险,也必然要求一定的风险补偿,收益率理应高于债券,是一级债基的基本投资品种。

  据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债券基金的全年收益构成中,参与打新、增发的贡献度达到40%左右。

  而第二轮新股询价方式改革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依然强势,发行市盈率居高不下,首日涨幅大幅下降,甚至频频出现了破发与首日破发的现象,这使得新股的申购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渐渐失衡。

  第三轮新股询价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未来仍需要择优打新,谨慎报价,比如部分新股询价出现仅50家左右的配售对象报价,中签率近10%,表明打新风险较高,对这类新股需要谨慎。

  另外,2010年以来,封闭式债基和封闭分级债基成为产品创新的主流,今年仍将延续这一趋势,给持有人提供更多的配置选择。

  曾刚

  现任华富收益增强债券基金经理。

  中国科技大学学士,清华大学MBA。九年证券从业经验,先后在红塔证券自营业务总部、汉唐证券债券业务总部、华宝兴业基金研究部负责宏观经济和债券的研究。2005年7月任上海电气财务公司资产管理部经理助理,负责固定收益投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