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8掌门:复苏中容易找到好公司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7-13 10:31
投资者报(记者 王豪)经济状况究竟如何?到底应该担心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还能投资吗?如果能,又该投资那些领域和行业?
或许,你已经听多了证券分析师的老调重弹,那就听听这些来自投资最前线的VC精英,他们在想什么?这或许让你从另外的角度看看这些问题。
复苏,但还未真正好转
《投资者报》:经济复苏与否,投资界意见并不统一,在二级市场,人们多倾向于乐观,风投领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万浩基:现在还很难讲。我们去年初投资了一个名叫科瑞国际的猎头公司,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这类公司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般来说,如果经济复苏,来找猎头的人就会立马增多,公司业务第一个好转。
我们发现,这家公司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业绩每月都在增长,但去年11月份的效益却突降30%,此后3个月连续大幅递减,但从今年3月份到现在的4个多月时间里,公司的业务开始连续上升——不过环比增幅不足5%。我们预计,7月份的数据还会往上走,但很难出现20%以上的反弹。所以我认为,经济危机已经达到谷底,各方面情况也在好转,但还难言复苏。
陈敏:说中国经济复苏,还缺少足够的支撑。现在出口这块已经不行了,而替代性的内需市场却很难起来,因为老百姓的收入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从2007年底开始,大量公司关闭、农民工失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百姓收入事实上一直在下滑。
因此,说到复苏光有美好的愿望和动机是不够的。要知道,出口曾经占到GDP的1/3,现在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没有了,而国家财政投入的4万亿,只能起到临时作用,管用2~3年,但若经济结构、收入结构没有大的改观,寄望于内需市场替代出口损失,谈何容易?
不过,我有八成把握说中国经济已经“触底”。PPI的降幅连续几个月减小,经过去年的非理性下滑后,企业的去库存化已完成差不多了,甚至开始重构库存。经济走在一条底部平滑线上,即便还往下走,也不会突然下滑。
包凡:第二季度基本上已经见底了,市场调整也到位了。但是,由于政府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干预,可能会使复苏向后推迟,我认为到2012年,中国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后,真正的复苏才会到来。另外,第四季度将会面临一定挑战,由于流动性导致的资产价格上涨,可能会促使美联储采取加息措施,而中国也将跟着加息。同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到明年1-4月份,银行要收回今年贷出的资金,这对借款方将是一个巨大考验。
李万寿:经济应该是复苏了,但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5月份出口刚刚创下历史最大降幅,而内需的拉动很有限,所以不应过分乐观。
政策效果正在显现
《投资者报》:为了走出危机,各国都在采取激进政策,从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埋下了诸多隐患,应该怎样评价这些刺激政策?
万浩基:政策的效果不好评价,因为时间太短,不能说今天下一个文,明天就见效。但两方面的利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一是基建项目增加后,失业率得以降低;二是与4万亿投资相关的公司,如房地产、铁路、基建等行业受益了。
吴克忠:政府出台以投资为主的政策,对带动GDP的作用很大,但对提升百姓消费能力的效用很小。我认为,政府应该出台一些鼓励老百姓花钱消费的政策。
李万寿:政策的效果正在显现,基础设施、原材料、电力等行业已经起来了,但居民消费的效果还不明显。在我看来,一定要把内需增长作为经济复苏的动力,现在由政府主导的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大投资,只能见到一时功效,如果从相当长的时间来看,还会有副作用,甚至可能加重经济危机。
王能光:大家有一个看法,认为政府过多投资会带来“挤出效应”。但我认为,政府这次出手还是很对的,它做的高铁、能源等基础建设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交通、电力等是比较薄弱的。而要完成这些工程,中国民营资本还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有些也可能会因为效益问题不愿意去做。
现在政府推出大投资的时机也比较恰当,如果在前两年经济火爆的时候做,泡沫的情况会更糟糕。打个比方,我们前两年只顾忙着做生意,靠出口贸易赚了不少钱,现在趁着经济危机生意不好做的工夫,把挣来的钱修修房子,这不是挺正常的事吗?
羊东:现在还看不出政策的效果。银行很听话,市场增加了很多流动性,短期没有错,长期来看,是否有利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刺激内需,就不好说了。
包凡: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从好的方面来说,就是出手很快、相当坚决,这个是我国体制的优势,美国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的白宫和议会来回扯皮。但是,中国政府下的药似乎并未对症。这些措施不应该只考虑短期的作用,还应该帮助经济结构调整。如果出台的政策能够帮助经济结构调整,那就是良药;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就很差了。
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从政策角度说,没有必要再出台对付民众恐慌的情绪了。我觉得,现在是到了应该坐下来,想想怎样从长远解决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的时候了,不要太看重眼前的短期效应,应该开一些治本的“药方”。
在我看来,要治“病根”,就是要解决长远发展的问题,解决办法不是加大投资,而是要依靠市场,进行制度改革。要知道,民营企业的机制是国有企业没法比的,你看中国充分竞争的行业里,基本上民营企业都是做得最好的。2006年,中国76%的就业机会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真正解决就业问题要靠民营企业。
饶洪: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及时又有效。这些政策为中国经济注入了信心,也为风险投资行业开创了机会。我们看到许多优秀高科技企业在不断创新。企业在发展,需要不断融资,为风头提供了商机。当然也有风险,比如目前企业上市相对困难,退出必定受到影响。
通胀还是通缩?
《投资者报》: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只要你投资,就必须考虑宏观环境,尤其是对通胀还是通缩的判断,至关重要。就目前情况看,通缩和通胀哪个问题更让人担忧?
包凡:资产价格上涨不等于通胀,通胀的主要指标是CPI上涨,只有实体经济好起来的时候,CPI才能上涨。现在我并不担心通胀,严重的问题是通缩,背后反映的是经济萧条。前两年主要是油价推动CPI上涨(中国农产品价格也曾大涨,这主要是中国调控没做好),但是真正推动每个国家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经济萧条,工资是不会涨的,而工资不上涨,CPI也很难涨上去。
资产价格上涨是另外一个问题。大家都印钞票,资产价格就很快地上涨,这对实体经济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这些资产上的投入,并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什么效果,也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当资产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和人们收入脱节太多的话,就会回落。上海房地产涨得那么多,但都是在消化存量,现在所谓的“通胀预期”,都是房地产商在造谣,他们为了卖房子嘛!
吴克忠:我更担心通缩的问题。这几个月,我们看了一些农业企业,由于与农产品相关的需求下降很多,公司价格也在大幅下降。从这个角度看,农产品价格不会像去年那样大幅度上涨,也就是说CPI不会过快上涨,这就很难说通胀来了。
近期房地产、资源类企业价格上涨较多,这是被压抑的需求短期释放的表现,经济危机过后,大家都理性了,就不会这样了。
李万寿:现在通缩的问题更严重,但通胀和通缩都是结构性存在的,不能重视这个,忽视那个。
从现在的资本市场看,上半年行情主要是由宽松的货币市场推动的,而股市上涨带来的益处是:IPO重启,并引导好企业借机完成并购、重组。但困难企业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也刚刚开始,内需启动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陈敏:现在的问题还是通缩,通胀只是心理预期,还没有变成现实,也许明年才会真正面临这个问题。不过确实需要警惕,市场流动性一旦泛滥,想再回收就难了,而通胀预期转为通胀也是迅速的,“预期”很快会变成“下手买东西”的实际行动,并且来了就汹涌澎湃。
关键要找到好公司
《投资者报》:通常情况下,当经济不好之际,往往是风投四处狩猎之时,此次经济危机,你们是不是也在两眼放光,四处猎取?
李万寿:现在是个投资的好时机,是考验风险投资家眼光、能力和素质的时候,我们今年会保持和去年同样的投资节奏。去年我们投资了50多个项目,约13亿元,今年上半年已投资了14个公司,约5亿元。
但是,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平静的心态,热时不一定热,冷时不一定冷。投资要看企业个体,不仅仅是财务指标。
羊东:我认为现在是加大投资的好时机,巴菲特曾经说过:很多人在冬天里担心春天何时能来,然后坐着不动,当春天真的来临时,可能最佳投资机会已经错过了!
在去年后半年,我们的投资确实稍慢了一点,但并不是不投了,现在已经恢复到正常节奏了。此前投资放缓的原因,一是市场调整得太厉害,价格变来变去,买卖双方都没定下心来。比如一个企业,在形势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5倍市盈率,但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投资人只愿意给10倍,但这个企业还在想着当初15倍的事,投资人也在等着降价。现在,这个“询价”过程已近结束,投资会慢慢活跃起来。
王能光:这是不是好的投资时机,不是说你想集中投资、加快步伐就行的,还要找到好的项目,以及这些好的项目现在想不想融资。
哪一类是你想投就投、它也想要的?一些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原先热的时候冒出很多公司,你投A公司,我投B公司,会有一波一波的浪潮。另外如餐饮连锁、经济型酒店、教育等也是这种情况,但最后谁能发展起来、直到上市,那大家走着瞧。
事实上,只要公司本质好,我们不太考虑宏观经济问题,因为风险投资不是炒股票,一般会有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你总是在最热的时候投,怎么能保证在最热的时候退出?所以做我们这样投资的,更看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时点并不重要。
一些成长性项目,融资目的是为了扩张,当经济环境不好,它也不愿意扩张,就不着急融资。我去年夏天看过一个项目,到第三、四季度,大家就商量放一放吧,现在又启动了。如果你看到环境不好了,就给它压个很低的价格,它不干,但要价太高我们也不干。这说的是好公司。要是有问题的公司,环境越不好,它越着急要钱,而我们肯定非常谨慎。
……
或许,你已经听多了证券分析师的老调重弹,那就听听这些来自投资最前线的VC精英,他们在想什么?这或许让你从另外的角度看看这些问题。
复苏,但还未真正好转
《投资者报》:经济复苏与否,投资界意见并不统一,在二级市场,人们多倾向于乐观,风投领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万浩基:现在还很难讲。我们去年初投资了一个名叫科瑞国际的猎头公司,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这类公司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般来说,如果经济复苏,来找猎头的人就会立马增多,公司业务第一个好转。
我们发现,这家公司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业绩每月都在增长,但去年11月份的效益却突降30%,此后3个月连续大幅递减,但从今年3月份到现在的4个多月时间里,公司的业务开始连续上升——不过环比增幅不足5%。我们预计,7月份的数据还会往上走,但很难出现20%以上的反弹。所以我认为,经济危机已经达到谷底,各方面情况也在好转,但还难言复苏。
陈敏:说中国经济复苏,还缺少足够的支撑。现在出口这块已经不行了,而替代性的内需市场却很难起来,因为老百姓的收入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从2007年底开始,大量公司关闭、农民工失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百姓收入事实上一直在下滑。
因此,说到复苏光有美好的愿望和动机是不够的。要知道,出口曾经占到GDP的1/3,现在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没有了,而国家财政投入的4万亿,只能起到临时作用,管用2~3年,但若经济结构、收入结构没有大的改观,寄望于内需市场替代出口损失,谈何容易?
不过,我有八成把握说中国经济已经“触底”。PPI的降幅连续几个月减小,经过去年的非理性下滑后,企业的去库存化已完成差不多了,甚至开始重构库存。经济走在一条底部平滑线上,即便还往下走,也不会突然下滑。
包凡:第二季度基本上已经见底了,市场调整也到位了。但是,由于政府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干预,可能会使复苏向后推迟,我认为到2012年,中国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后,真正的复苏才会到来。另外,第四季度将会面临一定挑战,由于流动性导致的资产价格上涨,可能会促使美联储采取加息措施,而中国也将跟着加息。同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到明年1-4月份,银行要收回今年贷出的资金,这对借款方将是一个巨大考验。
李万寿:经济应该是复苏了,但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5月份出口刚刚创下历史最大降幅,而内需的拉动很有限,所以不应过分乐观。
政策效果正在显现
《投资者报》:为了走出危机,各国都在采取激进政策,从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埋下了诸多隐患,应该怎样评价这些刺激政策?
万浩基:政策的效果不好评价,因为时间太短,不能说今天下一个文,明天就见效。但两方面的利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一是基建项目增加后,失业率得以降低;二是与4万亿投资相关的公司,如房地产、铁路、基建等行业受益了。
吴克忠:政府出台以投资为主的政策,对带动GDP的作用很大,但对提升百姓消费能力的效用很小。我认为,政府应该出台一些鼓励老百姓花钱消费的政策。
李万寿:政策的效果正在显现,基础设施、原材料、电力等行业已经起来了,但居民消费的效果还不明显。在我看来,一定要把内需增长作为经济复苏的动力,现在由政府主导的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大投资,只能见到一时功效,如果从相当长的时间来看,还会有副作用,甚至可能加重经济危机。
王能光:大家有一个看法,认为政府过多投资会带来“挤出效应”。但我认为,政府这次出手还是很对的,它做的高铁、能源等基础建设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交通、电力等是比较薄弱的。而要完成这些工程,中国民营资本还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有些也可能会因为效益问题不愿意去做。
现在政府推出大投资的时机也比较恰当,如果在前两年经济火爆的时候做,泡沫的情况会更糟糕。打个比方,我们前两年只顾忙着做生意,靠出口贸易赚了不少钱,现在趁着经济危机生意不好做的工夫,把挣来的钱修修房子,这不是挺正常的事吗?
羊东:现在还看不出政策的效果。银行很听话,市场增加了很多流动性,短期没有错,长期来看,是否有利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刺激内需,就不好说了。
包凡: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从好的方面来说,就是出手很快、相当坚决,这个是我国体制的优势,美国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的白宫和议会来回扯皮。但是,中国政府下的药似乎并未对症。这些措施不应该只考虑短期的作用,还应该帮助经济结构调整。如果出台的政策能够帮助经济结构调整,那就是良药;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就很差了。
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从政策角度说,没有必要再出台对付民众恐慌的情绪了。我觉得,现在是到了应该坐下来,想想怎样从长远解决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的时候了,不要太看重眼前的短期效应,应该开一些治本的“药方”。
在我看来,要治“病根”,就是要解决长远发展的问题,解决办法不是加大投资,而是要依靠市场,进行制度改革。要知道,民营企业的机制是国有企业没法比的,你看中国充分竞争的行业里,基本上民营企业都是做得最好的。2006年,中国76%的就业机会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真正解决就业问题要靠民营企业。
饶洪: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及时又有效。这些政策为中国经济注入了信心,也为风险投资行业开创了机会。我们看到许多优秀高科技企业在不断创新。企业在发展,需要不断融资,为风头提供了商机。当然也有风险,比如目前企业上市相对困难,退出必定受到影响。
通胀还是通缩?
《投资者报》: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只要你投资,就必须考虑宏观环境,尤其是对通胀还是通缩的判断,至关重要。就目前情况看,通缩和通胀哪个问题更让人担忧?
包凡:资产价格上涨不等于通胀,通胀的主要指标是CPI上涨,只有实体经济好起来的时候,CPI才能上涨。现在我并不担心通胀,严重的问题是通缩,背后反映的是经济萧条。前两年主要是油价推动CPI上涨(中国农产品价格也曾大涨,这主要是中国调控没做好),但是真正推动每个国家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经济萧条,工资是不会涨的,而工资不上涨,CPI也很难涨上去。
资产价格上涨是另外一个问题。大家都印钞票,资产价格就很快地上涨,这对实体经济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这些资产上的投入,并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什么效果,也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当资产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和人们收入脱节太多的话,就会回落。上海房地产涨得那么多,但都是在消化存量,现在所谓的“通胀预期”,都是房地产商在造谣,他们为了卖房子嘛!
吴克忠:我更担心通缩的问题。这几个月,我们看了一些农业企业,由于与农产品相关的需求下降很多,公司价格也在大幅下降。从这个角度看,农产品价格不会像去年那样大幅度上涨,也就是说CPI不会过快上涨,这就很难说通胀来了。
近期房地产、资源类企业价格上涨较多,这是被压抑的需求短期释放的表现,经济危机过后,大家都理性了,就不会这样了。
李万寿:现在通缩的问题更严重,但通胀和通缩都是结构性存在的,不能重视这个,忽视那个。
从现在的资本市场看,上半年行情主要是由宽松的货币市场推动的,而股市上涨带来的益处是:IPO重启,并引导好企业借机完成并购、重组。但困难企业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也刚刚开始,内需启动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陈敏:现在的问题还是通缩,通胀只是心理预期,还没有变成现实,也许明年才会真正面临这个问题。不过确实需要警惕,市场流动性一旦泛滥,想再回收就难了,而通胀预期转为通胀也是迅速的,“预期”很快会变成“下手买东西”的实际行动,并且来了就汹涌澎湃。
关键要找到好公司
《投资者报》:通常情况下,当经济不好之际,往往是风投四处狩猎之时,此次经济危机,你们是不是也在两眼放光,四处猎取?
李万寿:现在是个投资的好时机,是考验风险投资家眼光、能力和素质的时候,我们今年会保持和去年同样的投资节奏。去年我们投资了50多个项目,约13亿元,今年上半年已投资了14个公司,约5亿元。
但是,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平静的心态,热时不一定热,冷时不一定冷。投资要看企业个体,不仅仅是财务指标。
羊东:我认为现在是加大投资的好时机,巴菲特曾经说过:很多人在冬天里担心春天何时能来,然后坐着不动,当春天真的来临时,可能最佳投资机会已经错过了!
在去年后半年,我们的投资确实稍慢了一点,但并不是不投了,现在已经恢复到正常节奏了。此前投资放缓的原因,一是市场调整得太厉害,价格变来变去,买卖双方都没定下心来。比如一个企业,在形势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5倍市盈率,但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投资人只愿意给10倍,但这个企业还在想着当初15倍的事,投资人也在等着降价。现在,这个“询价”过程已近结束,投资会慢慢活跃起来。
王能光:这是不是好的投资时机,不是说你想集中投资、加快步伐就行的,还要找到好的项目,以及这些好的项目现在想不想融资。
哪一类是你想投就投、它也想要的?一些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原先热的时候冒出很多公司,你投A公司,我投B公司,会有一波一波的浪潮。另外如餐饮连锁、经济型酒店、教育等也是这种情况,但最后谁能发展起来、直到上市,那大家走着瞧。
事实上,只要公司本质好,我们不太考虑宏观经济问题,因为风险投资不是炒股票,一般会有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你总是在最热的时候投,怎么能保证在最热的时候退出?所以做我们这样投资的,更看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时点并不重要。
一些成长性项目,融资目的是为了扩张,当经济环境不好,它也不愿意扩张,就不着急融资。我去年夏天看过一个项目,到第三、四季度,大家就商量放一放吧,现在又启动了。如果你看到环境不好了,就给它压个很低的价格,它不干,但要价太高我们也不干。这说的是好公司。要是有问题的公司,环境越不好,它越着急要钱,而我们肯定非常谨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