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招安”蒙牛:有悖国资改革大方向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7-13 10:32
  中国大型乳业企业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在这个炎热的夏季终于找到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国企大东家。7月6日,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宣布以61亿港元收购蒙牛公司20.03%股权,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食品行业最大一宗交易案。

  一个缺资金,一个有钱但缺项目,两者一拍即合,这个从各个角度看来都非常普通的并购案,却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争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身份。

  中粮是国企,而且是国企中的中央队,是掌握各种隐形政策资源的“红顶商人”,而牛根生则像个揭竿起义的草莽英雄,早年在国企伊利公司工作,后来下海创业,打造出继伊利之后,中国乳业的另一个神话般的公司——蒙牛。这样一个头角峥嵘的民营企业家和民企,现在因资金问题而投入中粮的怀抱,难免会被人们认为有“受招安”之嫌。

  国资改革应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

  很多人从这个事件联想到不久前日照钢铁被强行国有化、民营航空公司被国企收编等事件,但中粮蒙牛事件与之有本质区别:第一,这是双方自愿互利的合作;第二,中粮并没有动用政策对蒙牛采取压价等措施,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

  我们一直反对国有化和所谓的国进民退,但反对的前提是,双方交易是不透明和不公平的,国企对民企是强势介入,甚至强行收编的。

  冷静的看待中粮入主蒙牛事件,我们认为,有一点还是应该引起业界的注意,中粮入主蒙牛,是进入一个一般性竞争行业,有悖于国资改革的大方向。

  中国自成立国资委以来,国资改革的主旋律就是国企尤其是央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只保留国民经济命脉行业。

  2006年11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实行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业界对“有进有退”的解读是: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退出一般(而非一切)竞争性领域。

  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好处,一是使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二是打破国有资本依靠行政性垄断,通过提高门槛或关闭进入市场的途径,以阻止市场的公平竞争来谋取利益的做法。

  2006年11月底,《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规则》颁布,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被纳入国资委的主要工作内容。当时,业界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国资委将推动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此前,中国的国企改革已经经历了放权让利、抓大放小等几个阶段,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将顺理成章的成为国资改革新方向,已经获得了上下的共识。

  基本形成的改革思路是,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和需要公共财政负担的公益事业,应为国有独资;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应以国有控股为主;涉及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应该逐步退出。

  之后,各地纷纷开始国退民进,一个接一个的“捷报”传来:某地国企已从一般竞争领域全身而退了。

  例如,2009年6月,随着佛塑股份股东变更完成,佛山市已基本完成国有资产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据媒体报道,截至去年底,以转制、破产、清算等方式实施国有产权彻底退出的企业目前已达812家,佛山国有资产全面转向公共事业,实现资产规模从588亿元到超1000亿元的飞跃。

  中粮行为或带来不公平竞争

  牛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蒙牛有了央企的靠山,其强大的政策资源,就难免给其他企业带来不公平的竞争局面。

  如果说三聚氢胺事件能够说明牛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食品安全,那么国企不一定就做得好,其事件首恶河北三鹿是地地道道的老国企,其他出事的伊利、光明等都是国企,三元没有出事,只能说这个北京的国企产量太低,没有犯错误的条件和必要,但是三元在北京以外的扩张,例如唐山三元同样也检查出了问题。

  牛奶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国企并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良药,中粮入主蒙牛也并不能“保障国家安全”。所以说,中粮逆势而为,入主蒙牛缺乏足够的理由,有悖于中国国企的改革方向。

  国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肯定会伤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在2006年前后,江苏省国资委就公开表态,国资不能彻底退出一般竞争领域;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当时也表示,“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尚不能完全从竞争领域退出”。

  尚不能完全退出,至少也不代表要迅速扩张到一般竞争性行业,而被业界和媒体吹捧为新国企模式的中粮集团,现在已经“从单一的粮食进出口公司,发展成为涵盖粮食贸易、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生物质能源生产等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在房地产开发、金融服务等领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国企改革方向是退出竞争行业,中粮却在大举进入;国资委要求央企突出主业,中粮却在从粮食领域走到能源、地产和金融。我们看不出这是什么样的新国企模式,倒是有些老国企的通病是相同的。

  和中化、五矿、中钢等央企一样,中粮也是国字头的贸易公司,借助在贸易领域里的隐形垄断优势和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这些国字头“倒爷”迅速翻身,不但甩掉了亏损的帽子,还拿着大笔垄断利润迅速收购下游生产企业并实体化,美其名曰要成为中国的三井物产,倒卖钾肥谋求巨额垄断暴利的中化在收购国内各个化肥厂;倒卖铁矿石的五矿和中钢在收购国内的钢厂……在上游原料资源决定企业生死的今天,这些国字头贸易公司想不发财都难,但如此发展起来的中粮、中化和中钢等,又让人何喜之有?

  中粮入主蒙牛,从两个企业的商业经营上看,确实是件好事,但若从国资改革大方向上看,却极有可能开了一个央企进入一般竞争行业的恶例,在垄断领域获得垄断利益,民企至少是惹不起但躲得起,如果大举进入一般竞争行业,民企恐怕只能是既惹不起也躲不开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